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弄堂空间作为上海城市精神和市民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城市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氛围,是上海的象征所在。王安忆在弄堂中长大,洞悉生活在其中的市民阶层世俗生活的各种人情世故,因而弄堂成为她怀旧所依托的空间,成为其文本最为核心的意象和想象上海的经典形态。 相似文献
3.
苏州很美。弄堂也很美。美是种享受,走在苏州的弄堂里,那精致小巧的美,不比拙政园逊色。弄堂窄有一米,两个人几乎不可能并排同行,只能一前一后。弄堂幽幽深深的,望不到头。墙两壁长满了爬山虎,青翠欲滴,仿佛手一碰就要掉下来似的。墙上的砖瓦灰蒙蒙的,有些地方竟有了裂缝!让我不敢再像之前那样大肆地推她、挠她,只能用眼睛盯着看。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姜文涛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0,(10):4-5
[原文]弄堂李仁杰最好是坐小划船从城外摇进来。小划船咿咿呀呀,卷起细波,揉搓白云,披田野的风,挂水乡的画,往桥洞摇去。摇到桥旁,停下来,船主喊道:到哉到哉。 相似文献
11.
张玲荣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2):17-21
作为底层叙事的两部力作,《那儿》与《好大一对羊》有着相同的表层结构与话语方式:从表层来看,两篇文本都以“拯救”过程作为主线,以彼岸意象作为终结,在解蔽本土现实的同时解构了改革话语.而文本深层的底层仿像,则体现了真实性、普遍性的创作追求与标本化、符号化的叙事手法的内在矛盾.因此,底层叙事依然“在路上”——它的叙事策略与话语困局既体现了知识分子与底层接触的困境,也体现了中国本土现代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食人俗与百越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春华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82-84
百越各族曾居住于中国的东南部,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也留下了许多古老的习俗,而食人俗就是其中出现过的一种较野蛮的习俗。本文通过文本记载和田野材料的分析,阐明了食人俗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心理,并进一步探讨它消亡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百越民族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客家民俗中的越、僮之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地区,历史上是土著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因此,客家民俗曾受到百越民族及其传人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服饰、饮食、婚姻、丧葬、宗教信仰、节日、杂俗等方面论证,说明:客家文化是多元一体文化,岭南百越文化,曾对南方汉族各民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百越海洋文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如冰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1):9-11
百越民族与海洋关系密切,文章从水稻种植、舟船航行、渔捞作业等物质层面和图腾崇拜、舟船祭祀、文身习俗等精神层面简要分析百越海洋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朱乐章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22-24
朱庄煤矿巷道主要支护形式有砌碹、架棚、锚喷等。由于该矿是一个已开采了40多年的老矿井且进入到深水平开采,地应力增大,地质条件复杂,巷道修复工作量大且支护效果不甚理想。锚注支护是一种主动支护,能防止围岩风化,使围岩形成一个整体,提高支护结构的完整性,扩大支护结构的适应性。锚注支护施工简单,操作性强。朱庄矿引进锚注技术,巷修工作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百越古道”是岭南百越民族居住地区的一条古道,云集着壮、汉等20多个民族及其先民。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这片疆土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该文以百越古道交汇点横山寨为例,论述了百越古道民族关系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内在因素以及民族关系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百越饮食习俗、交通方式、建筑风格、断发纹身、崖葬习俗、蛇图腾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环境因素在民族文化特征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语》双音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燕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21(3):89-92
古代汉语双音词少,单音词多;现代汉语单音词少,双音词多。汉语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大变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本文对《论语》的双音词进行专题研究,统计总结双音词的数量及其分布.双音词的构成方式、结构分类以及双音词的词类,并对有关词双音化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一般认为岭南石狗文化圈的石狗崇拜近源是外来的瑶畲檠瓠,远源是土著的百越图腾。根据文献和民族语言的资料,岭南石狗崇拜的民族源流:既是百越神灵崇拜的遗存,也是中国龙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20.
卢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6):81-87,93
秦汉时期,东南方发生的几场战争与江西地区的逐步开发关系密切。秦征百越,五个集兵地点中的两个在江西境内,使江西东连闽、南通越的交通优势渐为人知,其边防战略地位亦在汉初豫章郡设立后凸显出来。汉武帝用兵两越,豫章郡不仅是汉军主要的集结地,更是重要的战场。之后,越族加速分化,豫章郡长期安定,人口增长提速,经济地位上升,县级机构增多,人文影响扩大,成为汉末军阀角逐的要地。孙吴集团镇抚山越,驱使山越民众编户化,对其自身发展,尤其是与汉族同化,皆有意义。孙吴期间,江西人口稳定增长,郡县数一再扩张,与此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