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絜矩之道"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念。从历史上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并逐渐丰富:由最初的推己度人的己人关系到我之上位者、我之下位者和我三者的关系,再到以"己"为中心点的矩形方正的立体关系。"絜矩之道"的丰富内涵对当今的教育启示颇多:"絜矩之道"乃为人之道,为人重在修身养性,立己达人;"絜矩之道"乃处事之要,处事须恕己接物,尽心竭力;"絜矩之道"乃和谐之源,和谐讲求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训练题.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报君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龟鳖,亡非盗也.夫禾嫁、土地、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尝盗之而无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列子·天瑞》1.下列两句中的加点字意思及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一年而给 ②遂逾垣凿室A.①丰足 j(?) ②墙 yu(?)nB.①丰足 g(?)i ②官署的代称hu(?)n  相似文献   

3.
对"反者,道之动"中"反"义的阐释,是理解老子道实质的关键。学界多认为"反"有正反之"反"与返回之"反"两义。"反"具有"相反"(即"正反")之义欠妥。"相反"涵盖了"相生"和"转化",是相对立的双方具有的不同运动方式。但转化(包括强弱转化、祸福转化等)却不是老子之道。老子之道以相生抑制转化,其实质是有无相生。  相似文献   

4.
天命灾异是董仲舒之天的哲学的重要内容。董仲舒诠释《春秋》、《公羊传》,大谈灾异与人事的天人感应。灾异是天之所命,是天意的表现。人君的行为失道,天以灾异谴告、警惧,人君见灾异,"内动于心志,外见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灾异自会消失;如果人君不能反省改过,则伤败乃至。因此,天命灾异表现了天的道德理性,肯定了人君的主体性,加强了人君无可逃避的责任感。董仲舒著《灾异之记》,以阴阳之道解释《春秋》灾异。董仲舒的天命灾异思想,虽无知识的意义,但有道德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天命灾异是董仲舒之天的哲学的重要内容.董仲舒诠释<春秋>、<公羊传>,大谈灾异与人事的天人感应.灾异是天之所命,是天意的表现.人君的行为失道,天以灾异谴告、警惧,人君见灾异,"内动于心志,外见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灾异自会消失;如果人君不能反省改过,则伤败乃至.因此,天命灾异表现了天的道德理性,肯定了人君的主体性,加强了人君无可逃避的责任感.董仲舒著<灾异之记>,以阴阳之道解释<春秋>灾异.董仲舒的天命灾异思想,虽无知识的意义,但有道德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7.
"诚"就天地间--论中庸之道的核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自有其存在发展规律,即为“中”、依“中”而行的用“中”之道,也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核心指导思想是“诚”,其据“中”而动,包含不欺己之“忠”和不欺人之“恕”。诚之精神在人己互动中有化人化己之功,从而人可贯通天地,与天地参,使天地合在人之“一”上。  相似文献   

8.
墨子之孝,既主宗教迷信,又以功利为务,二者严重地禁锢了为人子者之理智与情感的发展,其孝由此而成为“无己”之道。墨子又宣扬“交孝子”,以人、己之亲无分,一以厚之为孝,自人伦言,是论亦为“无父”之道。前者与当时个体自觉的时代思潮不合,后者又与战国之世社会组织演进的大流相左  相似文献   

9.
"仁"在《论语》中是全德之称,它至高却非至远,为之由己,求之则至。本文指出《论语》中为仁之道的逻辑推演进程为:以"孝悌为本"作为逻辑起点,通过忠恕之道的扩充展开,达到"天下归仁"的共同归宿。旨在说明,这一逻辑演进的展开得益于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共同智慧。  相似文献   

10.
原道(节选)     
<正>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下面四则短文,完成练习。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将以为荣邪?则辱莫大焉。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荀子》(有删节)子罕不受玉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  相似文献   

12.
摸钟辨声     
【原文】陈述古密直①,尝知②建州浦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③为盗者。述古乃绐④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阁⑤祠⑥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⑦,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乃阴⑧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手,皆有墨,惟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⑨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摘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陈述古:即陈襄,字述古,宋神宗时侍御史。密直:官名,“枢密院直学士”的简称。②知:主持,这里指做县令。…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其言问枣及古冶子等尤怪诞。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 《阅读与鉴赏》2009,(5):32-32,54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慰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庙意也”.  相似文献   

15.
范元琰,字伯硅,吴郡钱唐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白菜),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日:"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相似文献   

16.
老子思想主要论述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则,强调了“道”的概念,由此引申出“尊道而贵德”、“反者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等观点。这些观点给现代教育以启示:以“尊道而贵德”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反者道之动”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无为而无不为”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由此,在教育教学中要留点“布白”,民主宽松地进行班级管理,形成“若即若离”的师生关系,利用榜样进行示范,实施主体性教育,建设替在课程。  相似文献   

17.
《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最高哲学概念,以"无为"为核心观点,把"柔弱"看做生命存在的方式。"无为"思想以及"道"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万物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反者道之动"入手,解读老子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深沉思考,进而阐释"无为而为""以柔胜刚"是安身立命之道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尹建强 《广西教育》2015,(7):123-124,151
孔子并不排斥器,孔子看轻的是仅以己身供人用,则我身仅如一器,无道可言,己与道不是合为一体,而是己与道隔绝分离。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君子不器,而仍贵其能为一大器,己与道之合为一体,其义在此。孔子之道,进则以政治为业,退则以学术为业,道须臾不离己身,孔子用道行道之志坚,然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不得已删订诗书以讲道传道。  相似文献   

19.
【原文】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匿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相似文献   

20.
晏子使楚     
晏婴 《现代语文》2004,(4):10-10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於淮北则为枳(zhǐ)。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於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