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红与黑》的解读大多受到了政治思维模式的影响,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基于勒内.基拉尔的三角欲望学说对《红与黑》做文本的阐释,则可发现他者在人物的欲望当中扮演着重要甚至决定一切的角色,由此应该认为《红与黑》是一部介体欲望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拉康认为,欲望本质上是一种对缺乏或缺场的欲望,主体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本文通过拉康的欲望理论来解读《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无名林",着重分析"无名林"中爱丽丝和卡罗尔的缺乏的欲望,从中得出反映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3.
小说《香水》既是一部关于气味的奇幻小说,又是揭示人类欲望的警示之作。主人公格雷诺耶身兼艺术家的感性和科学家的理性,但这在他身上并没有起到平衡作用,而是共同走向极端。文章通过考察格雷诺耶的欲望演变,以拉康"他者欲望"理论为依据,将格雷诺耶的个人欲望与同时代语境下"他者欲望"置于同一平面进行研究,揭示小说的悲剧性之维。  相似文献   

4.
麦尔维尔的《白鲸》是一部有关欲望的悲剧.亚哈真正的欲望不是杀死白鲸,而是成为白鲸.他对白鲸的追捕过程是拉康所说的主体对欲望对象由认同到侵凌的转变过程.亚哈的捕杀必然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是因其个人的偏执,更是因为主体欲望的本质乃是匮乏.与拉康不同的是,麦尔维尔似乎在"人类大团结"与维持个人内心平衡中发现了走出主体困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约伯,民众的替罪羊》一书中,勒内.基拉尔对《约伯记》的解读基于"模仿欲望"、替罪羊机制基础,通过对《约伯记》文本的分析,基拉尔揭示了《约伯记》中存在的集体暴力和替罪羊机制,通过区分"迫害者的上帝"和"受难者的上帝"两种形象,探讨了《圣经》的独特意旨是揭露替罪羊机制。基拉尔的解读属于一种人类学解释范式。  相似文献   

6.
浅论拉康的欲望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欲望问题可以说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问题。在此问题上,拉康有一些基本观点,如欲望根本上是一种对缺乏的欲望,欲望乃是“他人”(“他”)的欲望等等,这些观点虽然是从精神分析学特有的经验中得出来的,但是,从它们所揭示出来的那种深度来看,它们无疑已经具有了某种适用上的普遍性,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7.
拉康认为主体的欲望在三界拓扑图上展开,在人的一生中,欲望处在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认同与自恋、凝视、异化与自我确证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主体的欲望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也共同揭示了主体欲望的复杂本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呼啸山庄》和《还乡》中的凯瑟琳和游苔莎的悲剧进行了分析,认为她们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她们对大写的他者的欲望的无法满足使她们在现实中不断寻找欲望的对象。欲望的无法满足使她们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最终走向毁灭,形成悲剧。  相似文献   

9.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为经典的中篇小说。以拉康的主体欲望理论为基础,能够深入地探究《金锁记》中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理发展历程,揭示其作为欲望主体的确立过程,在初始欲望对象匮乏的状态下如何在欲望驱动力的作用下不断寻找、追逐欲望对象的替代物,由受害者步步沦陷为加害者。  相似文献   

10.
关于欲望     
胡秦葆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撰文称,人生在世,忙忙碌碌一辈子,为了什么?滚滚红尘,永远是喧嚣热闹,无止无休,像一出永远演不完的戏剧。是什么支配着人们忙碌奔波?史铁生认为是——欲望。“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史铁生对此命题的感受自然是强烈的,他认为,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面对双腿残疾,  相似文献   

11.
生命是由根和欲望支撑的,根使人立起来,欲望使人长起来。“根”在多数情况下被指认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其实这种根,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文化的、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牟天磊是无根的,所以他永远无法真正立足;但他又是充满欲望的,诸多的欲望主宰着他的生活,使他奋斗、使他坚持,也使他迷茫。  相似文献   

12.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德莱塞的小说以欲望为主题,充分表现了欲望的巨大力量和人在面对欲望时的脆弱。欲望作为人的一个异化现象成为了人最大的异己力量,使人成为非人。德莱塞的很多小说都显示了他对欲望这种巨大异化力量的深刻见解和深入挖掘,从而从哲学高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13.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旨在于大胆、真实地揭示人的欲望。丁玲深入人的意识深层,从欲望的生产机制方面,指出莎菲的欲望是由介体、主体、客体构成的三角欲望,以及这种欲望的虚妄性。作为莎菲的欲求对象,凌吉士身上充满着悖论色彩,成为小说意义的重要生产场所。其次,莎菲的焦虑、痛苦、失望等情感表现来源于欲望的矛盾性。并进一步暗示出风靡当时的个人主义本质上就是被“自主”幻觉掩盖着的三角欲望。  相似文献   

14.
焦虑作为现当代人都会存在的精神困扰,对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百年前。而拉康作为结构主义的代表,他的观点如"焦虑并非没有对象""精神病人因欲望而焦虑""缺失了缺失而引起焦虑"等,无疑是对传统精神分析的颠覆。本文以希区柯克的经典惊悚电影《惊魂记》中的男主人公诺曼为原型,结合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围绕焦虑这一主题,从诺曼精神分裂的原因、多重人格的形成到成为杀人犯这一主线,来解读诺曼的精神世界,从而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焦虑,并引发家庭育儿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儒家伦理中,"欲"作为人天生而有的一种现象,本身并无善恶对错之分。道德失败的发生虽与欲望密切相关,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荀子》一书作为先秦儒家对欲之观察最为系统的学说,对欲望与道德失败的问题亦做出了深入且较为全面的观察。通过对荀子在此一问题上的论述,可以看到,欲望本身并不必然致使道德失败,而欲望能否受"心"的节制才是问题关键。  相似文献   

16.
拉康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拉康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国内外论者谈论最多的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显然,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让拉康把握了无意识的特征,即"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让拉康挖掘出"无意识是他者的言语".此外,科耶夫对黑格尔"自我意识—欲望—对象—否定"的解读开启了拉康式无意识的大门,雅各布森的隐喻和转喻为拉康的无意识建造了一个独特的运作机制,而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引入则让拉康构建出他主体哲学中核心命题的根本.正是拉康运用自己登峰造极的嫁接技术,对这五大理论进行融合,才有了其后期的核心理论.  相似文献   

17.
英国诗人约翰.米尔顿说过:“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则从心理学角度将人的欲望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两个级别五个层次.并阐明了人的欲望需要方式.是从低级向高级的依次递进。这里所说的欲望,实际上就是指人的需要。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8.
“哈姆雷特的延宕”一直是西方文学研究中难解之谜.在400多年的莎评中,批评家们从不同视角对哈姆雷特的性格,时代背景、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等分析哈姆雷特延宕的心理原因.本文将从拉康的主体理论之欲望是他者欲望来进行分析哈姆雷特的延宕.  相似文献   

19.
王小波以被书写的欲望在主体建构和自我实现中的作用作为评判欲望叙事的标准,他反对以欲望为中心的叙事目的,始终以欲望中的主体作为观照对象和表现焦点,从匮乏和泛滥的欲望以及欲望流转的交易渠道中实施主体救赎。他批判了三种基本人欲之"绝对需求"匮乏造成的欲望受阻及其带来的主体受限和受控的消极后果,也对欲望叙事中的道德"自激"加以嘲讽。他否定了欲望流转和交换的种种渠道,对于主体陷溺于欲望排序中的统辖关系困境倾向于一种寓于消极形式之中的积极抗争,这表现为对"性欲"之表达功能的开掘。  相似文献   

20.
本将人生的欲望比作罂粟.确实别出心裁而又恰如其分。罂粟堪称一种“魔花”,其艳无比,其香惑人.有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力。人的欲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正如中所说,“欲望是人生无法走出的怪圈”“因为欲望的扩张,贪污、盗窃屡见不鲜”。二的另一个相同之处是.罂粟的产儿——鸦片对世人危害无穷.而欲望的贪婪往往使人丧失理性而堕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