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春燕 《广西教育》2013,(28):30-31
早段时间,中国少年游客丁某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乱刻“到此一游”引发网友的痛批。此事还未淡去,武当山“最强到此一游”又引发热议。据媒体揭露,6月11日,市民陈先生在武当山旅游时,竟在石壁上发现一处连签6个名字的“到此一游”,并同时刻下自己家乡所在地。陈先生将其拍照后发布到微博上,再次引发网友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本期“素质教育思与行”以“一事一议”的方式编发了2篇内容上相互呼应、相互结合的文章。《爱护他的自尊心》一文,作者周宁红是一位小学教师,文中她用生动的事例表达了自己对“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心灵”这些现代教育观念的理解。《漫话“尊重学生”》一文的作者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在我国教育理论界颇负盛名的陈桂生先生。近年来,陈先生在不断著书立说的同时,坚持“到中小学去搞教育科研”,受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热烈欢迎与好评。陈先生的文章,紧密结合周老师文章的主题,从思辨的角度探讨了“尊重学生”的问题。希望这种“一事一议”的问题探讨能促进大家独立思考教育问题,不断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本对元稹、白居易同题之作《缚戎人》加以辩析,提出一个与陈寅恪先生不同的看法。陈先生认为:“乐天贞元既未尝在西北边陲,自无新所见闻,”因而不能“超越微之之范围而别有增创”。而本却认为:如果“立足以史”,元诗或有所“超越”和“增创”,但诗歌是学艺术,允许虚构,未必都要“亲所见闻”。如果从叙史的艺术性审美性角度综合考虑,则白诗的“超越”与“增创”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人们习惯上把历史称之为史.关于“史”字的结构及含义,前人论及很多,尽管他们对许慎所说的“从又持中”多有不同见解,然而,对于“史为记事者也”《说文》的认识,还是较为一致的.关于“历史”两字前人论及很少,近来陈光前先生在其《史学学概论》中,对这个字的结构、含义及历史一词的产生,都作了详尽的论述.他说:“历,从双禾,古人以禾纪年,禾一熟叫一年.从双禾,表示不止一年.“历和史都有表示已经变成陈迹的意思,所以是同义互注的造词方法.”陈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也有人认为“历史”是从日本引入的译词、中日文化同源,互相影响也是可能的.以备一说.陈先生追本溯源,发前人之所未发,实有补于后学对于“历史”一词的深入理解.然而对于陈先生的这些观点,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说“训练”──再评“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南京倪渝根(接上期)六有论者说:一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既符合“大纲”的要求,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论据呢,为避断章取义之嫌,请允许我全文抄录─—(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  相似文献   

6.
关于《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之“落”,或释为“零落”、“萎落”、“凋落”;或释为“初开”、“始开”,各家各持己见,黜人而尊己。笔者认为释“落”为“零落”,释“落英”为“落花”,有字书可据,应当允许此说存在。同样,将“落”释为“始”、“初开”、“始开”,将“落英”释为“初开的桃花”,也有字书为据,也应当允许其存在。但是,笔者认为,后说更符合陶渊明的原意,是紧  相似文献   

7.
李少芬 《家教指南》2004,(10):62-63
小小年纪竟这么迷信“期末考试考得不好,是因为那天我没有学业运。”“我以后要嫁给一个天秤座的男人,否则,我的婚姻会不幸福。”“我这星期的兴趣数字是五,做什么最好都跟五有关。”这些充满迷信色彩的话都是出自一些十多岁的小孩子之口,不能不令人大吃一惊: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小小年纪,竟这么迷信?!“星座运程说我今天不适合穿黄色,所以这件衣服不能穿。”当广州的陈先生问11岁的女儿为什么不穿她最喜欢的黄色背心时,女儿的回答让陈先生哭笑不得。“真是难以置信,我的孩子这么迷信!”陈先生告诉笔者,女儿几乎每天晚上都要上网去查看自…  相似文献   

8.
<正>《桃花源记》这篇名文,长期以来,人们除对它的思想内容有过一些不同的看法外,在行文上似乎谁也没有提出过什么问题。80年代初,有位陈正凯先生别具慧眼,著文提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语颇为“费解”。陈先生说:  相似文献   

9.
修水陈寅恪先生为近代成就最高之国学大师,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融汇中西,自成一家。《柳如是别传》之撰写,萌发于陈先生“旅居昆明”时,完稿于1964年,陈先生时年75岁。全书70余万言。《别传》既是陈先生一生中最后的一部学术著作,又是陈先生生平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故此书最能反映陈先生之治学方法。昔人云,读书如鼷鼠饮河,满腹而止。孝萱从《别传》窥测  相似文献   

10.
《家教世界》2013,(12):18-18
瑞士壮美的冰川景观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瑞士冰川不断消融,速度之快令人忧心。为应对这一状况,瑞士各地奇招迭出,试图最大限度地“留住”冰川。如,在一些滑雪场,人们将特制的塑料或金属薄膜覆盖在雪山表面为冰川“保鲜”。还有对居民的热源做出限制、制定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只允许游客徒步游览小镇,禁止机动车驶入等。  相似文献   

11.
当前“智力测验”被一些“有识之士”从高等学府和研究所的殿堂请到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来,“智力测验”被当成一种商品在一些人嘴里吆喝着、摆弄着。马路边设摊,公园里设点,只需一张测试纸和一支笔或一台小型家用电脑和一张软盘,买卖就开张了。中国儿童之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之心切,保证了测源达“三江”,真是一  相似文献   

12.
考之于古籍“不听”“不许”互为异、古训家以“许”训“听”、“听”“许”同义连诸语言事实,无一不在说明,“不听”用为“不允许”义最迟产生于汉初。而谢质彬先生《“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始见年代及书证》关于“不听”作“不允许”解年代的判定标准、论证过程及相应结论都是有欠妥帖的。且谢所提判定“不听”意义的语义标准和语法标准也是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193 2年时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的刘文典(字叔雅 )先生让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出国文试题。陈先生所出的国文试题中有“对对子”一题 ,即给出上联 ,要求考生对出下联。在当时反响很大 ,有人损之 ,有人誉之。就“对对子”一题 ,陈先生接受过当时清华大学暑期周刊记者的采访 ,并就此问题还专门撰写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篇长文 ,在天津《大公报》“文学周刊”上发表。该文详尽阐述了出此题之意图 :一是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清虚实词及应用 ;二…  相似文献   

14.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语一册)有这样一句话:“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课本注“奏瑟”为“弹瑟”,并认为它与下文“鼓瑟”义同。其实,“鼓瑟”确为“弹瑟”,而“奏瑟”当为“进瑟、献瑟。”其一,“奏瑟”作“进瑟、献瑟”解,符合当时外交辞令的风格。渑池之会,尽管剑拔弩张,气氛紧张,秦王即使有意羞辱赵王,其说话也还是委婉含蓄的。因而,秦王表面上并不会直接强令赵王弹瑟,而是十分客气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赵王)献瑟”。蔺相知以牙还牙,先也不直接强令秦王击盆缶,而是说“请(允许我向)您  相似文献   

15.
“做中学”理论的源远流长,始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派提出的实用主义思想,陈鹤琴先生汲取外国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因素,又受到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影响,根据中国国情创造出“做中学”方法论。陈先生提出的“做中学”方法论是指“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认为“做”在活教育体系中,具有两个关键性的意义:一是只有做,才能体现和保证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有主体地位;二是只有做,才能使幼儿获得真经验和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全面探索真理,获得更全面、更完整的科学知识打好基础。陈先生强调的“做”,可以使幼儿获得探索世界的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幼儿活智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作文敢于“创一家之言”,是指让学生的思想更解放些,大胆想象、大胆假设、不拘定论,不傍他人,敢于“述前人之所未述”“察他人之所未察”,只要“自圆其说”,就允许学生标新立畀,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要活跃起来,一定要为学生广开言路,允许学生“胡说”,接纳“异口异声”,这样语文课堂才富有活力。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一直高喊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对“智”的理解却很片面,特别是对语文之“智”更是茫然。什么是智?狗见肉包子,绝不绕弯,直线奔过去: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是智,在大众口语中叫“乖”。什么是“乖”?“智”教你这么做,“德”也允许这么做,便是真正的“乖”!有人多智少德,是“精”;  相似文献   

19.
“秋”和颂秋、悲秋安徽师大语言研究所朱玲现代作家峻青的《秋色赋》,是一首秋的颂歌。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曲秋的悲歌,同样是面对“秋”,峻青充满了喜悦之情;欧阳修充满了悲伤之慨。对这种现象,人们常常说是时代的产物,这只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在读陈鹤琴先生的相关教育论著,在陈先生的“活教育十七条原则”中就有一条原则是“教师教教师”,我觉得这就是对教研组内“同伴互助”的最实在的解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