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最早见诸1979年第4期的<诗刊>上.从那以来,人们就一直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而倍加喜爱.上个世纪末,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选入高中语文教材(2003年版编在第一册),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把它定位为"爱情诗".事隔多年,诗人突然宣称这是一首和恋爱毫无关系的诗歌,2005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刊登的洪贺廷老师的<从〈致橡树〉的创作缘起观其主旨>一文,据此提出不应把<致橡树>看成是一首爱情诗,并批评人教版教材把它说成爱情诗是不妥当的.那么,<致橡树>究竟是不是爱情诗?又为什么是爱情诗?人教版教材的说法是否妥当?我想,这是涉及到文学作品阅读规律、范式以及教材编写原则的问题,因此,思虑再三,不揣浅陋,把自己的一些感想说出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郭亚星 《文教资料》2008,(18):35-37
乔治·赫伯特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复活节翅膀>是其作品之一,诗歌形式独特,意义丰富.本文从象似性的角度分析<复活节翅膀>,探讨诗的符号象似性及其所反映出的象征和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3.
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laop)(1911-1979)是20世纪美国当代诗坛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旅行的问题>是诗人晚年的创作,其中很多诗表现了无所适从,一生漂泊的命运,其中<六节诗>(Sestina)就是这样一首诗歌,虽然是对客观描绘,但同样也渲染了诗人在心中寻找她向往的家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4.
潘美明 《现代语文》2005,(10):10-10
<氓>是<诗经>中的名篇,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一般认为它是一首弃妇的怨诗,笔者喜欢读这首诗歌,但发现教材上的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现考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人教版课标本<语文>九年级上册)是一首清新灵动的诗.整首诗都是春雨对"孩子们"的喃喃细语,语调活泼欢快,风格轻柔、喜悦、亲切,富有童趣.我想:孩子们正是处于诗一样的年龄,这样意象浅易明白的诗歌正好为学生了解诗歌、热爱诗歌、学写诗歌,打开一扇清新的窗户.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诗一样的课堂,让他们在忘情地听、动情地读、用心地说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鉴于此,我这样实施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6.
<庄周买水>是当代语文教育家、诗人刘征先生写的一篇寓言式杂文,入选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这是一篇寓意深刻、文笔生动的优秀杂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冉仲景<从朗诵到吹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作为当代乡土地域情诗代表的缘由,以期对其诗歌意象谱系、地域民族风景及诗歌语言魅力有所握捉,还原诗人的写作心态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坛的重大收获.在那样一个要求诗人放弃诗美追求的时代语境下.诗人从自己的精神渊源中寻找出路,从诗歌本体着眼,探寻现代主义诗歌与时代主流话语的融合之途,而且最终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二者的潜在融合.  相似文献   

9.
<御览诗>是唐人选唐诗中唯一由皇帝钦命编纂而成的一个诗歌选本.因其选录的诗人多不为后世所知,故不为后世所重视且多遭讥评,但将<御览诗>放置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且与选家的审美标准相结合进行考察,其个中缘由均能得到解释,可以说令狐楚<御览诗>的诗人选录,较为公正客观的反映出元和诗坛原貌,从而为了解元和诗坛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正是<御览诗>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堂诗歌教学案例,<走进海子的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实录>(以下简称<走>文)最成功的地方是老师重视指导学生诵读诗歌,且形式多样,这的确把握了诗歌教学的关键.但是,它仍然有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辍锻录>是清人方贞观的诗话著作.方贞观在这部诗话里揄扬诗人之诗,论诗重性情,主张从审美意境上来理解诗歌.他在<辍锻录>里明确表达了自己奉唐诗为百代之宗的诗学态度,体现出鲜明的宗唐倾向,实质是对当时宗宋诗论的一种反拨.  相似文献   

12.
根据<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题目,许多人便认定它是抒写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和曲解.通观全诗,从字里行间实在无法找到离别或者说惜别这样的感情意图.我认为,从诗歌看,他表达的其实是在追忆流逝的岁月和永不再来的恋情的甜蜜旧梦.  相似文献   

13.
李立德 《文教资料》2008,(27):127-128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我爱这土地>的课后问题设计考查学生对象征化意象的解读能力,但是,面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水平的差异,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提问.教材中<我爱这土地>的课后练习强调诗歌内涵而忽略诗歌修辞.因此,本文研究如何通过本诗修辞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并试图进一步探讨诗歌教学的拓展提问技巧.  相似文献   

14.
<别离辞·节哀>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诗歌格律上,邓恩一反伊丽莎白诗歌谐和柔美的乐调,运用"不协律"的技巧,又把日常口语大量引入诗中,采用口头谈话方式,使诗显得亲切而富于戏剧性.  相似文献   

15.
<诗经>肇启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对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影响深远.而逮及有宋一代,宋词对<诗经>多方面取法,或沿用<诗经>的题材,或化用<诗经>中的句意.通过汲取<诗经>的营养,宋词绽放更为灿烂的光彩.  相似文献   

16.
艾略特提出了一整套现代主义诗歌的理论,即"诗人必须变得愈加广博,愈加隐晦,愈加委婉".本文主要从诗歌理论和用典特点方面入手,分析了诗歌<荒原>复杂晦涩的四种表现及其意义,以展示诗歌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的表现手法所体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理查德·科里>是美国20世纪诗人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的一篇代表作.诗歌从科里邻居的角度刻画了一个处处受人景仰,颇得世人钦羡的人物形象.然而,科里在一个宁静的夏夜,却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结尾留给读者震惊和迷惑.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塑造以及措辞,可能揭开理查德·科里自杀之迷.  相似文献   

18.
屈达 《陕西教育》2002,(7):33-33
<蜀道难>是我国伟大诗人李白的杰作,也是我国历代诗歌宝库中的一件瑰宝.但是,它又像一块璞玉,一直在任人雕琢.古往今来,研究它的学者不少,发表的言论很多.他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时至今日,尚无定论.本文欲在探讨对<蜀道难>的看法中,谈谈它对当今的现实意义.其目的是古为今用,弘扬人们在新的世纪里与时俱进,开创未来,勇于攀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于2000年8月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大纲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教学目标作了界定,对教学内容及其要求作了规定,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指导,是今后一段时期内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如何领会<大纲>的实质内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其要求,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拟就以上问题作一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的<长恨歌>生动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创造了一个回旋婉转的爱情故事.在诗歌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故事赋予其中,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