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华顿的成名作,评论界长期忽视了它的自然主义倾向。本文对女主人公莉莉·巴特的悲剧人生进行自然主义分析,从社会环境,遗传性格、神秘偶然这三个方面切入,指出‘欢乐之家》是一部成功的自然主义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女性命运的同情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针对伊迪丝·华顿作品的评论总是着眼于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事实上,男性同样被父权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限制着.本文分析了<欢乐之家>中华顿对男性权威的解构,揭示父权制不仅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枷锁,对男性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欢乐之家》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阐述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精髓,指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被压迫受歧视,失去自我意识,有着强烈的依赖性,探讨了《欢乐之家》的创作意义及女主人公丽莉.巴特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借助怀旧认知图式,通过分析主人公莉莉·芭特在话语暴力下抗拒现实、疏离现实以及人际归属建构策略的使用,说明《欢乐之家》的怀旧主题及其对华顿的身份意义。作为没落旧贵族,莉莉在上流社会圈内受精英主义和文雅传统的束缚,圈外遭物质主义、实用主义等话语的排斥;为防御这些现实威胁,她采用怀旧策略,通过疏离现实、建构一个理想化的地方,来补偿自我的缺损以及归属感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李希萌 《文教资料》2007,(34):168-171
姐妹情谊(sisterhood)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以有着"女性主义的先知"之称的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的代表作《欢乐之家》为例,通过分析小说女主人公丽莉·巴特的命运及她与同性之间的关系,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她们由此而生的相互竞争和伤害,以及华顿对这种现象的痛心疾首直至对"姐妹情谊"的深情呼唤。  相似文献   

6.
在伊迪丝.华顿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自我追寻的主题总是以不同形式呈现,并且具有深刻含义。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挖掘潜藏在《欢乐之家》中典型的"镜子"意象,可以揭示在"他者"映照下女主角丽莉.巴特曲折的自我追寻之路。在老纽约上流社会,有早期自我觉醒意识的丽莉在经历了自我迷失、痛苦分裂、挣扎与反抗后,以死亡为代价,改变了女性他者的地位,最终走向自我实现。这一悲惨的结局被赋予崇高与悲壮,使如百合花般的丽莉真正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美国女作家伊迪斯.沃顿的长篇小说《欢乐之家》女主人公莉莉.巴特被其所处的男权社会定义为无足轻重的他者,而她对于这一身份始终抱着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她妥协退让,努力想找一个有钱人做丈夫;另一方面又始终抗拒无爱的婚姻,三番五次拒绝富商贵族的求婚。分析她的矛盾态度及其原因,旨在呈现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8.
"逃离"是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欢乐之家》中的主人公莉莉在恋爱,婚姻和社交生活中处处显示出"逃离"的心理趋势。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和霍尼的女性心理学来分析,莉莉的"逃离"不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放逐,而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姿态。通过一次次的"逃离",莉莉才能逃离男权世界,挣脱父权制对女性的束缚,寻找真正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最终到达精神自由的彼岸——真正的"精神共和国"。  相似文献   

9.
《欢乐之家》是美国知名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一部力作,作者描绘了一个没落的大家闺秀莉莉·巴特多次尝试利用婚姻做跳板重返纽约上层社会而屡遭失败的故事.文章用自然主义的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莉莉·巴特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逃离”是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欢乐之家》中的主人公莉莉在恋爱,婚姻和社交生活中处处显示出“逃离”的心理趋势。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和霍尼的女性心理学来分析,莉莉的“逃离”不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放逐,而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姿态。通过一次次的“逃离”,莉莉才能逃离男权世界,挣脱父权制对女性的束缚,寻找真正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最终到达精神自由的彼岸——真正的“精神共和国”。  相似文献   

11.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封建思想、揭露男权社会的经典作品。二者在抨击夫权至上的凶残,撕裂资产阶级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方面,有着共同的意旨。但是,二者也有相异之处,这主要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以男性视角来观照妇女的命运,而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则是以女权观点来求索妇女解放之路的。  相似文献   

12.
艾丽丝·沃克是杰出的美国女性文学及黑人文学作家之一,其近作《父亲的微笑之光》有力地抨击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这一主题,成功地塑造了一对性格鲜明、别具一格的黑人姐妹的形象。该文通过对麦格德琳娜和苏珊娜两姐妹的悲惨命运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姐妹俩是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瓦解》是尼日利亚裔美国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代表作,尼日利亚四部曲的第一部,其中主人公奥康科深受父权社会的影响,一生致力于做一个男子汉,避免成为像他的父亲那样软弱如女人的人。阿契贝以奥康科的一生为线索,穿插白人文化入侵,描述了非洲部落父权文化重度受创甚至瓦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要说最能给我带来欢乐的杂志啊,那就是《小溪流》啦!2009年一月份,爸爸给我订了《小溪流》。当时我一下子就被她的封面吸引住了,翻开一看,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细读海尔曼的《小狐狸》,发现家庭中的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男性对其施加父权压迫。父辈的财产传男不传女,女性的财产继承权被剥夺,女性在家庭中没有决定权。父权社会不给女性提供工作的机会,将她们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中,造成了女性对家庭中的男性的经济上的依赖。通过分析《小狐狸》中三位女性的人物形象,展现出由于父权价值观,三位女性均受到压迫和束缚,尽管个人的反应不同,但都变成父权压迫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运用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解读康拉德中篇小说《黑暗的心》。通过分析马洛话语下的女性形象,在父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或者被边缘化。作品中展现的性别政治观点,折射出作者康拉德受父权思想的影响,在性别的建构和人物的塑造问题上,塑造了二元对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他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巴金先生的<寒夜>虽然创作背景不同,但都以悲凉的笔调描绘了父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和不幸的爱情.本文用女性主义观点从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入手,分析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爱情的摧残,关注了女性被压抑的内心世界,反思了女性在历史文化中的"缺席".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自出版以来备受关注,主人公马丁·伊登更是批评界争论的焦点。许多批评者认为,女主人公罗丝是"谋害"男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凶手"。但从性别视角来看,罗丝并非"凶手",而是受害者。整个故事中,罗丝受制于父权社会,扮演"引诱天使"和"驯兽师"诱惑、规训马丁·伊登,是一只不能"自我言说"的"沉默羔羊"。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和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后不同的自我救赎和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20.
薛娇 《考试周刊》2015,(1):21-22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及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社会地位及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两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