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淡”是宋诗较为普遍的审美风貌。宋诗之“淡”是“寄至味于淡泊”、“发纤秾于简古”的超越的美。“淡”的发生与宋代士人之“禅心”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地联系。文章试就宋诗“淡”的外在形式,以及“淡”中表现出的纤秾——佛禅思想和人生境界做些具体的探析。  相似文献   

2.
疏淡疏淡,是指诗词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其言淡淡而出,似在不经意之间,几乎同口语无异,而诗味却品之无穷.正如苏东坡所说:“寄味于淡泊”,这才能显出一种特色。袁枚说过:“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又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淡.”  相似文献   

3.
亲情、爱情、友情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家歌颂的永恒主题。然而,这种颂“情”传统在世情小说《金瓶梅》中却遭到了彻底的颠覆。《金瓶梅》刻意表现的是“亲情”之淡、“友情”之伪、“爱情”之假。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对作品的创作意图给予了诠释。  相似文献   

4.
《乐记》的“遗音遗味”说,本于儒家礼乐文化,对后代的“艺味说”的影响较大。儒家在论述祭祀“神灵”的礼乐中,也表现了对“淡味”(本味)的推崇,据《尚书》等记载,至少在西周时代就存在这种观念,而其后“大羹之味”必“淡”的思想观念,又融入了道家的“无味”、“淡味”的思想,这就有由祭祀的“礼乐”论向其他方面推延发展的趋向,由于先秦时期“诗乐舞”是合一的,其论述本身包括了“诗”,这也就影响到“文学”。最终这种“淡味”,不仅逐渐成为音乐最高的审美理想,也成为后代提出诗(文)乃至书画的创作要表现“遗味”、“余味”、“平淡”之味的思想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5.
孟浩然山水诗中“幽”与“雄”的意象,比起“清”与“淡”的意象来,虽然在数量上不占多数,但其艺术造诣却堪称上流,艺术创造方法亦多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有失”和“失之”两个词语,虽未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包括最新版),但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屡见于各类媒体。但是,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两个词被用错的情况俯拾即是。请看:1.(一位著名诗人提出)新诗无规无矩,都允许存在,中华诗词何必统得过死?我这样说,并非不要格律,无格律往往失之音韵美。(丁东《当前中华诗词改革面面观》)2.李卓眼角轮廓更清晰几分,虽失之妩媚却多了几分俏丽倔强,别有一番风味。(《屠龙者》第三部“十大高手”下)3.VS7“轻薄”却失之“耐性”,难怪有朋友指责松下是靠字母数字制造所谓的差别。(网…  相似文献   

7.
魏晋至宋,中国诗歌思想经历了从“味”到“淡”、从“淡”到“味”的发展过程。两个“味”字,字面相同,实质却不同。第一个“味”为“浅表之味”,第二个“味”为“味外之味”,“无味之至味”。这与当时世风及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追求“淡远”“真淳”是陶渊明诗歌之重要特点,本文从组诗《归园田居》来探讨其诗歌特色,作者以其“淡远”“真淳”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从而归园田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对“性灵说”人文意义的阐释意在深化古典文学的研究、探寻其当代价值。“性灵说”的人文意义在于对本真之人及其情性的强烈关注,于宋明以来的儒家正统思想之外,探求着中国人本真生存的道路。诗论与对人本真的认识二而一的关系,是认识“性灵说”人文内涵的关键。从体用两个层面对“性灵”之“实”、“虚”问题向深向广探寻,显示着性灵说在集传统性灵思想之大成的基础上,对人问题认识、体悟之深刻。深入理解与灵性阐释“性灵说”离不开对“性灵”思想源流的辨析。“性灵说”成熟于明清时期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思想文化和文学渊源的。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里.反义词堪称丰富.它的运用也颇有讲究。如今使用频繁的“硬”和“软”这一对反义词。说起来不失趣味性。比如有“硬件”就有“软件”.有“硬化”又有“软化”.可是我们只说“硬气”却不说“软气”,只有“硬说”却没有“软说”。  相似文献   

11.
我来看路     
爸爸骑自行车送小华去幼儿园。路上,小华被风沙迷了眼睛,爸爸说:“不要紧,你闭上眼睛,爸爸来看路。”过了一会儿,爸爸的眼睛也被风沙迷了,小华知道后,马上说:“爸爸,不要紧,你闭上眼睛骑车,我来给你看路。”我来看路  相似文献   

12.
成语“乱七八糟”是个贬义词,形容十分混乱,一团糟。该词源自我国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和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先说“七国之乱”。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西汉后,大封功臣,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同时还封了很多列侯。这八个异姓王  相似文献   

13.
"承"有"闻"义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有“闻”义,时贤多已论及。据本人调查,此义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用例多见,并沿用到唐五代北宋。“承”与“闻”虽是同义词,但两用法有别:“承”只能表“已然”,不能表“未然”。关于此义的得义之由,学界有“引申”说和“省缩”说两种意见。通过调查分析最初用例,以“引申”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4.
辞章之四大要素为“情”、“理”、“景(物)”、“事”,其中“情”与“理”为“意”、“景(物)”与“事”为“象”。而它们之所以能相互连结,自来虽有“移情”、“投射”之理论加以解释,却不够圆满;于是有“格式塔”心理学派“异质同构”或“同形说”之出现。而这种“异质同构”说中之“构”,用于解释意与象之连结,其类型究竟如何?一直不曾探讨过,于是在此特地兼顾“主旨或纲领”、“偏全与显隐”、“对比与调和”、“联想与想象”等四方面加以观察,以见“构”之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荣格与李泽厚的“积淀”说在积淀内涵、积淀过程和哲学依据三方面既存在联系又有区别。笔认为,荣格与李泽厚的“积淀”说,均在艺术显现的层面上,对人类艺术的审美积淀之内涵与历程作出了探讨,二在积淀内涵与积淀过程上有内在一致性。但二的哲学依据却不相同,并因此使二成为两个不同的“积淀”说。  相似文献   

16.
“校人”是《孟子》提到的一个人物,姓甚名谁已不可考,只知是一个管理池塘的小官。此人乃一刁钻圆滑、惯会弄虚作假、花言巧语的小人。据载:有人给郑国大政治家仅孙侨字子产送了一些活鱼。子产大概不想受贿。就将其交给校人,使之养于池塘。可校人拿回后却烹而食之,反倒回来报告说:已放养池中。并具体描绘说:刚放进时,鱼儿懒洋洋的乃是一副困倦模样,过了一会儿,鱼儿返过神,便舒展身体,悠悠然游了开去。子产一听十分高兴,大加赞叹道:“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从子产处出来后,以嘲笑的口吻说:“谁说子产多智呢?我将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但对古典诗歌的“平淡”之美,却还领略不深。诗之平淡,是指把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平淡,比之色,则若素绢,淡而雅;比之味,则若茶茗,淡而香;比之酒,则味永而醉人。至醇至厚而成至淡,平淡的诗语似癯实腴,是美的极高境界,正是“诗语平淡万古秀,华芬落尽见真淳”。诗之平淡不是平庸,而是淡而有味。陶渊明一生“抱朴含真”,在他的诗中,未曾沾染礼法与智巧,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华丽的辞藻,  相似文献   

18.
“唐文三变说”是关于唐代散文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发端于中唐梁肃,发展于北宋姚铉,至北宋宋祁的《新唐书》基本定型,有着鲜明的发展脉络。《新唐书》之“唐文三变”说,较之前人,最大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陈子昂为初唐文风变革的先驱。  相似文献   

19.
"真"的假文凭与"假"的真文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则笑话,说是某小学为了测试三年级学生的社会知识,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选择题:街道墙上常见的“办证”小广告中“办证”的“证”指的是:a学生证、b健康证、c出门证、d存车证。答题时,学生嘲笑说,老师连这都不懂,这几个答案都不是,是毕业证。老师又问:“是小学毕业证,还是初中、高中、中职毕业证?”学生齐声说:“都不是,是大学毕业证。”还有学生补充说是研究生毕业证。这则夸张的笑话,我们可以一笑了之,但制售假文凭之泛滥无忌、之明目张胆,我们却不能等闲视之。对办假文凭的广告,最常见的办法是涂掉,你偷偷摸摸写上…  相似文献   

20.
“境界”说,是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著名词学理论,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对推动古典诗词的研究有很大的裨益。王国维说,词以有“境界”为最佳,有“境界”方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唐五代和北宋词所以能够“独绝”词坛,原因即在此。而境界说中尤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出为佳,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及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一、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人间词话》开宗明义便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接着为境界规定了两个基本审美形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