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强 《新闻记者》2004,(5):62-64
创刊于1984年的南方周末,最初是作为地摊小报的形态在报业市场上出现的。1980年代初,国内很多单位纷纷创办文化娱乐类的小报,这些小报大多格调庸俗,很多内容是捕风捉影式的历史传闻、娱乐圈的花边新闻以及稀奇古怪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读者的猎奇心理,因而颇有市场。这类小报其实是对当时国内“单一报种时期”“眼睛朝上”的“官报”模式改革,但由于南方周末本身是党的机关报的“增刊”,这一性质决定了其不可能像其他一些庸俗小报一样一味向一些品位低下的受众邀媚献宠,而在内容选择上采取“大雅大俗、雅俗共赏”的办报方式,即,一…  相似文献   

2.
王立龄 《青年记者》2002,(10):28-28
长期以来,外界包括新闻界对生活类报纸及其记者有一个偏见,就是这些报纸是不入流的“小报”,他们的记者都是“小报记者”,这类报纸关心的大部分是社会新闻和花边新闻,他们的记者做不了主流新闻,也很难做出在某一领域叫得响的有影响的新闻,更不用说在业界有话语权。跑同一个口的记者, “小报记者”比不过中央级媒体,更无法与党报记者平起平坐。事实上,就连这类报纸自身,也有点瞧不起自己的记者。  相似文献   

3.
媒体号称三权鼎立政府的第四根支柱,应当在提供信息、教育宣传、娱乐大众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媒体的另一个任务是帮助确保政府行为的方方面面均受到问责制度的监督。多年以来,报纸——构成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互联网和新闻网站的崛起而带来的挑战。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小报继续繁荣兴旺,而大报却纷纷面临发行量缩水、收入减少的局面。本文《小报的道德困境》主要以英国为背景,分析了一些小报触犯道德伦理底线的案例。本文的目的是探究究竟什么才是推动小报发行量的真正因素,以及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到整个行业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本文对各种文献进行了分析,以追踪英国小报的流行趋势。本文认为,小报屡屡触犯道德底线,部分的原因是受小报风格的制约,即小报所报道的新闻的类型,同时也因为新闻道德本身缺乏普世接受的标准和界定,因此围绕伦理问题总是争议不断。本文的结论是:现代报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在面对来自互联网的激烈竞争的局面下维持较高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4.
小报误入黄色陷阱!这绝非夸大其辞、危言耸听,而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尽管用“黄色新闻”手法操作的是一部分报人,尽管误入“黄色新闻”陷阱的是个别小报,但这个苗头这种现象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小报肩负的任务与大报是一样的县市报是小报,它发行范围小,发行量小,版面也小。但大报有大报的看头,小报有小报的味道,不能因为县市报是小报,就妄自菲薄,放松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部分,作为最基层的党报,县市报同样必须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同样要坚持大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唱响主旋律。只有这样,县市报才能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有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党报来说,晚报都市报作为社会生活类报纸,常常被称之为"小报"。小报如何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主要靠精品力作。而要收获精品力作,需要各个报社编辑部  相似文献   

7.
武也晶  张睿 《新闻世界》2011,(6):266-267
本文通过对郑州"街头小报"所构建的意义空间的解读,分析其在都市街头大行其道的深层次原因。"街头小报"构建的意义世界,在我国转型期的复杂社会现实下,成为文化层次和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选择的精神麻醉剂和"解压阀"。我国的新闻业远没有达到专业化的程度,缺乏新闻法规的规约,大众报纸不能满足各个群体的某些心理需求,这就给了"小报"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8.
张弘 《新闻记者》2004,(2):32-33
“小报”在英国,总是不幸与“三版女郎”、“狗仔队”牵扯不清。而新年伊始,英伦三岛不由对“小报现象”另眼相看:跨越四个世纪的《泰晤士报》赶在2003年圣诞前一个月,推出了她的“小号版”(见题图右);率先在伦敦、曼城试验“一张报纸,两种规格”的《独立报》,新年里要在全国广  相似文献   

9.
青年亚文化被看作是一种对主导文化、权威文化、强势文化的反抗,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冲突愈来愈凸现,并成为人们不得不正视的文化现象。因此了解青年亚文化的含义特征与影响,将青年亚文化运动所蕴含的创造力从其反常形态中拯救出来,成为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图书馆利用其先进文化手段加以渗透和引导,使其回归主流文化,促进青年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本质的理想实现。  相似文献   

10.
陈和荣 《传媒观察》2005,(10):61-61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具有的基本业务素质。新闻敏感对一个县市级“小报”记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记者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就难以发现新闻,难以捕捉到有重大新闻价值的重要新闻。  相似文献   

11.
廖天一 《新闻窗》2007,(2):86-86
在当今报业不断发展和繁荣中,娱乐新闻已成为报纸,特别是以城镇居民为读者对象的小报新闻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有的愉悦、休闲方式,传播健康的娱乐信息,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青睐。办好娱乐新  相似文献   

12.
解读西方新闻娱乐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新闻界出现了新式新闻这一术语,最初采用这个术语的卡茨(JOhnKatz)说:“新式新闻是一个速配的混合物,它部分是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电影,部分是流行音乐和流行艺术,它将流行文化和名人杂志紧紧混合起来,使小报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互相结合”。新式新闻的主要表现是将信息和娱乐  相似文献   

13.
杨军  李颖 《新闻前哨》2003,(11):29-30
一、娱乐新闻的理论争辩 娱乐新闻栏目,擎起的是新闻的大旗。但它是不是新闻,在理论界存在分歧。有人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它不是新闻。真实性对新闻是生命,但是对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活动,就是人们之间相互进行的获取新情况、交流新信息的社会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文字产生以前,主要是利用口头媒介传播。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报纸是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主要工具。小报自宋代产生后,直到清代,一直是民众获得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宋朝时“小报”出现的原因、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钟布  蒋生元 《新闻与写作》2004,(10):43-43,46
近来,美国一些大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新闻类小报,它们标题醒目,排版新潮,内容短小精悍,图片多而生动。这些小报的最  相似文献   

16.
社会新闻这些年日益受到我国媒体和受众关注。不少社会新闻,包括都市报、小报发的社会新闻,宣传了社会的新风尚、好人好事,揭露、抨击落后、低级的社会习俗和形形色色的迷信现象,社会效果是好的。毋庸讳言,我国媒体特别是某些都市报、小报,在新闻报道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就是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全国记协2003年10月发出的关于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所指出的“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消极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一、需要澄清的观念 1、在西方,新闻是自由的吗? 不是。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四大电子传媒连续两天周而复始地播放世贸中心被袭击的场面,美国所有大报小报千篇一律地报道世界各国政府发表对美国表示同情和反对恐怖主义的立场。但9月14日,美国务院就发出指令,不准美国电子传媒和报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于传统视频,弹幕评论呈现出即时的反馈性、草根化、碎片化、娱乐化等特点;弹幕视频去中心化的"N次传播"模式解构了传统视频中心化的"一对多"传播模式,传统视频文本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神话和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颠覆和解构,借助弹幕技术还产生了新型社交格局和"弹幕文化";其所呈现的"多音齐鸣"的狂欢化特质亦是边缘反抗中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特殊的时代环境和生活经历是张友鸾新闻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近三十年报业生涯中,他一直追求真理、呼吁和平,积极为民立言,坚持小报大办、首尾并重,努力实施小型报理念,并将文学因素有效注入报纸副刊中。本文试着解析张友鸾的这些新闻思想及新闻实践,以期带给当代新闻工作者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刘上峰 《新闻界》2004,(1):67-67
“新闻监督不是过头了,而是不够”。近日,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黄瑞霖与新闻界负责人座谈时特别强调。笔者以为,这种看法对加强舆论监督很有针对性,并且让人深省。(据2003年12月27日《中国青年报》)新闻监督即是问题报道,甚至是批评。然而,在一些地方,新闻监督形成这样一种现象,大报羞羞答答,小报嘈嘈杂杂;对上客客气气,对下骂骂咧咧。大报新闻监督为何少而又少?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大报多数是党报,怕舆论监督多了,影响当地政府的形象。这无形堵塞了上级领导了解民情的渠道。不久前发生在厦门的警察打人事件,福建省省长还是从小报上得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