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学语文》第一期刊登了《读<包身工>琐记》一文,读后很受启发,得益非浅。但也有一点不成熟的异议,愿提出来商榷。《读<包身工>琐记》中说:“《包身工》与一般报告文学不尽相同,作品中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没有一件完整的事件,通篇是一些片片断断的零星材料。”《包身工》有没有完整的人物,与分析该文关系甚重,需作深究。《包身工》依时间为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着重写“起床”、“吃粥”、“劳动”以及对这三个场面的分析和揭露。被组织进去的片片断断的零星材料,大部分用来  相似文献   

2.
一、《包身工》的主题关于《包身工》的主题,课文的“预习提示”中是这样阐述的:“它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是还应该补充一点,那就是揭露  相似文献   

3.
夏衍的《包身工》,是“五四”以来反映中国工人生活的较早的名作,其谋篇布局十分精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清其段落层次,学习其结构特色,十分必要。《包身工》一文的层次很清楚。作者选取了“四点一刻”、“四点半之后”、“五点钟”三个时间,每个时间记叙一个场面。“四点一刻”写的是包身工“起身”的场面,“四点半之后”写的是包身工“开饭”的场面,“五点钟”写的是包身工“上工”的场面。每个场面反映包身  相似文献   

4.
《包身工》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轻骑兵”,真实地“报告”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细节、典型语言和典型意义。 一、典型环境 文章对包身工制度的揭露,展示在一个特写的典型环境中。课文前面三部分中第一层次分别描写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三个生活场景,包身工的起身,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形象;包身工早餐、读者目睹她们猪狗不如的饮食;包身工上工,读者目睹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繁重劳动的情景。这三个生活场景如同一组电影镜头,再现了包身工一天悲惨生活画面。“七尺阔、二十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着十…  相似文献   

5.
《包身工》是20世纪30年代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的发表,“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纪元。”(引文见于发表《包身工》的《光明》杂志的《社语》)《包身工》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包身工》以其主题的深刻一直成为中师文选教材的必读篇目。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组织材料的主线,穿插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等内容,构成了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果变换一下认识角度,就不难发现本文结构的另一特点:以“猪猡”为纲,选择了包身工的生活条件、劳动条件及人身待遇等方面的材料,用蒙太奇手法剪接,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简言之,“猪猡”这一称谓,成了《包身工》这篇文章的文眼。■一、“猪猡”一般的生活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使中国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更是痛苦不堪。日本纱厂…  相似文献   

7.
《包身工》补注陕西省镇安县中学唐汉承《语文学习》1995年第5期摘自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文章说,夏衍曾这样讲过:“有人为我做过统计,说我写了七百多万字。我以为其中可以留下来的只有《包身工》。”《光明》创刊号社评也曾颇有见地的指出:“《包身工》可称在中...  相似文献   

8.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一九六三年,作者在《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中说:“我自己,除了诗以外,差不多的文学形式都写过,但都和草木俱朽了,只有《包身工》,在读者中还在起作用。”这虽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清楚地说明了这篇作品在他自己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包身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光明》创刊号。解放后,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重新发表了这篇作品,并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和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八年《十月》文艺丛书又发表这篇作品,并刊载了评价文章。另外,建国以来所写的现代文学史和系统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提及这篇作品的。大家一直认为,《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标志着我国的报告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一、直判式 即授完内容,直接停止。如《包身工》:“今天我们就了解到包身工的生活场景为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熟悉课文,以便深入理解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二、余味式 即古典小说的“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法。”  相似文献   

10.
在报告文学《包身工》诞生之前,上海的明星电影公司就曾拍过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这是第一部描写包身工的文艺作品。它的材料,就是夏衍提供的。夏衍最初了解包身工的情况,是通过中共上海地下党中从事工人运动的几位同志。夏衍也曾接触过一些描写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女工生活的文艺作品,和她们比起来,中国的包身工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地狱了。夏衍后来回忆说:“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更使我们这些知识分子感到‘灵魂的震动’。” 1935年,夏衍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作的车间去看了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可是要懂得“带工头”对包身工的管理制度和她们的生活情况,就非  相似文献   

11.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水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带工老板对待“包身工”会是“慈祥”的么?句中“慈祥”一词,一定是取它的相反意义即“凶狠”了。那么“慈祥”必是反语无疑。①——我悬揣判“慈祥”为反语的思维过程大致就像上面这样。其实,这样的修辞分析是不妥当的。正确的修辞分析,应该是对作者的具体的艺术匠心的确认。《包身工》中的这句话,其主要特征是,在毫无人性的凶狠的带工老板中,挑出人性尚未完全泯灭的  相似文献   

12.
《包身工》是 2 0世纪 30年代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的发表 ,“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纪元。”(引文见于发表《包身工》的《光明》杂志的《社语》)《包身工》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内容深刻它并不仅仅浮光掠影地反映一下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而是全面深刻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历史和罪恶实质。作品指出 ,这种制度是在帝国主义疯狂侵略、造成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情况下产生的 ,是帝国主义势力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和相互利用的情况下而逐步发展并造成严重恶果的。这是一种具有双重剥削性质…  相似文献   

13.
此教例参照黄芬兴老师论文《浅谈〈包身工〉中“间隔异称”的表现力》(《学语文》1988年第4期P31)改编。课时:一节。教学内容:《包身工》中的称说。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称说”的技巧。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找出所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一《包身工》真实地记叙了形成于本世纪初,发展于“一·二八”战争以后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伴随着军事侵略而来的经济掠夺的罪行。老作家夏衍以翔实而典型的材料,以独具匠心的构思为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提供了一份富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精神食粮。我拟订了一个三课时的小段教学计划,前两课时按正常教学顺序导读《包身工》。只是同时布置一项课外阅读:《中国的人权状况》(第一部分)(以下简称《状况》)。要求结合课文阅读并思考:课文记叙的事例,说  相似文献   

15.
杨猛 《语文知识》2001,(2):F003-F004
《包身工》是三十年代最著名的报告文学之一,是著名戏剧家夏衍先生的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时,作者和编者都曾作过一些改动。金无足赤,山东侯振海、邵玉霞二同志在《名篇瑕疵刍议》(《语文知识》2000年第4期)中指出了《包身工》一文的一个病句:“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其中“继续”一词宜改为“持续”。今仔细研读该文,发现标点和词句尚有数处值得商榷,特指出以供参考。 1.标点错误①一个“东洋婆”(日本女人)走过来了,“拿摩温”为着要在主子  相似文献   

16.
不应忽视有关银元的教学雷从海中学语文教师都知道,银元,作为旧中国重要的流通货币,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多处出现,而且出现时不只一种名称。如在《一面》中叫“银元”,在《茶馆》《老哥哥》中叫“现大洋”,在《包身工》中叫“大洋”、“洋”,在《多收了三五斗》中...  相似文献   

17.
江晓玉 《文教资料》2007,(4):170-171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哀苦等情绪,并产生悲剧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辨别真善美的目的。”教学夏衍的《包身工》一文时,我先指定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她已掩着口与其他一些同学笑出声来。文学作品,尤其是悲剧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我想,作者描写包身工起床时混乱的场景,决不是为博得读者一笑,而是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  相似文献   

18.
书刊往往“恶梦”“噩梦”混用,试看例句:①让她揩点油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夏衍《包身工》,高中语文第二册)②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恶梦的。(夏衍《包身工》,高  相似文献   

19.
记叙性的文体,写好人物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而称呼在人物语言中,是一个异常活跃的因素。高明的作家常会巧用称呼来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现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一、反映人物的境遇在夏衍的《包身工》中,作者写带工老板爪牙吆喝包身工起床时,谩骂她们为“猪猡”、“懒虫”,甚至用“芦柴棒”直接代替名字。这些称呼,再加上有关描述,形象地说明包身工不被  相似文献   

20.
(二)同音联想。《白毛女》中的“穆仁智”是个地主管家,一听此名,人们就会想到到他“没仁智”。 (三)同形联想。《记一辆妨车》写“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以“果实“喻”穗子“就因二者形体相同。 (四)同神联想。《包身工》一文写,由资本家剥削包身工,就想起家乡人养墨鸭捕鱼。 (五)同质联想。《土地》一文开头,由晋公子重耳接受农夫土块,想到古代皇帝的封疆仪式,就因二者本质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