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历史教学中生命体验的缺失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忽视,主要表现有:一、知识、技能的堆积对学生生命意义的遮蔽。历史教学将外在于人的知识、技能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让人充分地占有知识,并获得与知识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是当前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学生为了更好的获得知识而存在,教师为了使知识更好的被学生掌握而存在,使得学生无暇去思考生活,感悟生命。二、脱离生活世界的教育更加淡化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初中历史教学是教师对历史人物、事迹、故事。朝代等知识进行讲述,并对历史人、事、物的价值与意义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华历史的大概演变过程,对历史事件做一个价值分析,来告诉学生历史给后人的启发。让学生学习历史中有价值的东西,如精神、文化等。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其实质是要求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历史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作为新时代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应适应时代的要求主动承担起这个重任,朝着“情满课堂”的方向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让学生乐学活用,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感受历史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新课标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为此,教师将努力使学生体会历史学科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学习历史的价值,增进对历史的理解,增强学好历史的信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历史情境"走进历史新课程,让学生可以拉近和历史的距离,从而主动去亲近历史.  相似文献   

5.
好奇与怀疑是人的本性,也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将批判、怀疑、好奇的精神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方法,助推学生拓展知识、打开视野、增长智慧,是广大一线历史教师经常探索的问题。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质疑·体验·感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结构如右图)。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人才不仅要有全面的知识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活力,承担知识创新的重托,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这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笔者认为,课堂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也是演练创新能力的最佳场所,教师要让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上闪亮。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应下工夫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阳光教育是爱智共育的教育。爱是基础,人类最重要的伦理就是相互间的关爱,关爱意味着人与人的相互扶持和信任。师生之爱,教师的作用更重要。当学生能够享受到尊重和爱护,就如同花朵受到呵护会恣意地绽放;智慧是知识和思想,学生是在知识的哺育下成长的,因为知识和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只有让学生将习得的知识转化为思想凝聚成智慧时,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阳光教育旨在通过爱和智慧的结合,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和谐发展,同时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师价值导向,包括社会价值目标和个体价值目标的指导。社会确定教师的价值目标,既要考虑教师的个体价值、精神价值,还应考虑教师的社会价值、物质价值。作为教师的个体价值目标,应以社会的需要为准绳,以人类社会的进步为标志。正确的教师价值导向是正确的社会价值目标和个体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中考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来越体现时政热点,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教学实际,改变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师要面对的教学任务的要求会更高。怎样才能让学生迅速地融入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把学生留住,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其实把时政知识带入课堂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虽然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但把时政热点带入课堂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在中考中得心应手地运用时政知识。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其实质是要求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历史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作为新时代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应适应时代的要求主动承担起这个重任,朝着情满课堂的方向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① 经济生活,以教会学生认识生活中经济现象为基础,让学生获 得参与经济生活的技能,培养学生投身经济生活,承担社会责 任的意识。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讲述了货币的产生、本质、职 能;作为纸币的人民币的发行、流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让学生了解社会,承 担社会责任,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是教师的责任,也是高中 思想政治教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赵平 《现代语文》2007,(4):116-117
初中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毕竟有限,作为语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人素质、宽广的知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将受到局限,不仅会对教学内容造成缺失,而且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得不到提高,从而人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探索新思路,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是开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重大课题。这一重大课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内容的更新.方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应从本质上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思想政治工作是集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美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而构成的综合学科,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的具体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然而,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的特殊性和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往往使一  相似文献   

15.
杜威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在德育中,《历史与社会》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这门学科将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知识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民族精神、竞争合作精神、环境意识、劳动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在德育中发挥出独特的优势。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乡土文化,如优秀人物事迹、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浓郁的风俗习惯等等,更能发掘其中蕴藏着革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开创精神、勤劳朴实、诚实勇敢等丰富的德育内涵,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雅斯贝尔斯坚信大学是一个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的地方,其生命力在于理想信念的确立及师生在知识传授中的思想碰撞。在他看来,大学存在的重要价值是要有效约束社会和人的精神沦陷,而不应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中过于投社会与公众之所好,将注意力仅盯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教师更为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学生该以什么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就此,对今天落陷于精神信仰危机中的中国大学而言,这不啻一针清醒剂。  相似文献   

17.
价值教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处于剧烈转变的时期,价值分歧、价值冲突、价值迷惘乃至价值失序现象比较明显,这对中小学价值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的价值品质会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价值品质,是造就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此外,提升教师的价值品质是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实践的德育价值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的路径之一。中小学社会实践的目标是拓展知识、积累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与新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突出问题直接相关;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也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合理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积极回应。“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人的和谐发展关系的关怀。它对经济、政治、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要求我们既要从“价值”角度,又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人文素养作为人最基本的人格和品质,其形成离不开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知识。历史则以其丰富多彩的事件和人物,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因此可以说历史教学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实现教学与个体发展相结合这个根本目的,具体地讲就是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教师在如何调动学生情感和促进其思维、个性的发展,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对其进行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培养有机整合,是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