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桃之夭夭     
《新作文》2007,(Z1)
春日芳菲,千红竞妍,万艳争辉。在深处,一片缤纷的落英在桃花坞中飞舞。桃树下的桃花冢上已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花茵,更有如血如泪的桃花纷纷雨下。桃花之淡看,是哪位仙人在桃花坞中对酒当歌?听,是哪位闲人在桃花树下鼾声入眠?唐寅,一位风流才子,一位淡泊隐士。与酒盏为伴,以花枝为  相似文献   

2.
到江南,必游姑苏。游姑苏,不能不 访横塘山。横塘山东侧的这一片绿地,长 眠着明代江南才子唐寅。 进了唐寅的墓园,一条小径通向高大 的影壁。影壁上,刻着唐寅手迹的《桃花 庵歌》。唐寅平生最喜欢的就是桃花。他 把庭院四周栽满桃树,取名"桃花坞",  相似文献   

3.
桃花坞之梦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坞因唐寅的缘故,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现在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我在桃花坞大街上,却看不到一朵桃花,一路走过大街,心里有点寂寞,我是冲着"桃花坞"来的,却没有看到桃花。桃花坞徒有其名。平日里,常常不经意地在纸上写下"桃花坞"三个字,接着再写杨柳青镇、秦淮河……在纸上写下这样的地名,就有一种冲动,想立  相似文献   

4.
正最近在妈妈网上,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孩子写作文《桃花》,不知道桃花长啥样,什么味道,"女儿对大自然太陌生了。"于是上个月,她索性在北碚区农村包下一座山,想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4月24日《重庆晚报》)只要孩子能读书,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包山识桃花"其实就是"砸锅卖铁思维"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一《红楼梦》中的《葬花词》与《桃花行》都是吟咏桃花的诗,是整部小说中仅有的两首与桃花有关的七言歌行体长诗。七言歌行体是一种适合抒发细微情感的诗歌形式,大观园中只有黛玉擅长此体,这与她多愁善感的性格,抒情诗人的气质是十分契合的。这两首充溢着悲剧美的桃花诗,非黛玉不能作。书中黛玉用以自喻的事物较多,清翠斑竹是她孤高纯洁的心性的象征。她把孤标傲世偕谁隐的菊花视为  相似文献   

6.
读完张铧《桃花雨》组诗(原载《湖南教育》3月下旬刊),掩卷遐思,一株株粉嫩娇小的桃花调皮地蹦入脑海。赏读之余,如品清茶,淡香过后有些许苦涩沁入心田。与众多诗人描写的桃花相比,张铧笔下的桃花别有一番风味。一方面,美丽的桃花在天真烂漫中不乏淘气俏皮,另一方面,桃花又不局限于表层意蕴,她作为一个鲜活的、有丰富生命经验的个体,在  相似文献   

7.
有一天看水均益的《高端访问》,被采访者是西班牙舞蹈家阿依达。她带着西班牙弗拉门哥舞《莎乐美》来中国演出,用身体的律动表达一种超越了欢乐和痛苦的,直逼生命深处的悲情.她的舞姿给人的感觉就是她把生命化成了一团燃烧的火。  相似文献   

8.
说实话,《犬夜叉》中最让我伤脑筋的就是桔梗了。她不合时宜地在戈薇甜蜜的小幸福中突然出现,怎么看都觉得是大煞风景之举。然而当她一人默默地行走于荒林深处,一种凄凉的同情又不禁涌上心头。不知道是谁说的,你对一个人研究得越深,表明你在潜质里就  相似文献   

9.
风景     
《大中专文苑》2014,(1):M0002-M0002
张爱玲在她的《中国的日夜》一文中有这样的感叹:时间与空间一样,也有它的值钱地段,也有大片的荒芜……有一位来自古刹深处的道士,带着他一钱不值的过剩时间,来到大都市里,周围许多缤纷的广告牌,店铺,汽车喇叭嘟嘟鸣响;他是古时候传奇故事里那个做黄粱梦的人,  相似文献   

10.
<正>桃花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的花卉,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五彩缤纷的桃花激发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灵感,他们纷纷吟咏桃花,赋予桃花多姿多彩的意象。一、报春桃花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唐代周朴在《桃花》中吟道:"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唐代吴融在《桃花》中写道:"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南宋词人赵鼎在《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中写道:"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与他同时代的李持正在《人月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 (投影诗歌)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一首诗《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点击)黄巢在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有朝一日为王之后的梦想——希望菊花与桃花一样能够享受春天的温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也曾经作过一次“帝王梦”,(点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杂文《我若为王》,看看他有什么样的愿望和理想。  相似文献   

12.
在桃花饱绽的五月,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好书落到我的案头,这就是吴章鸿编著的《每天进步一点点》。如春风拂面,如饮甘泉,我一下子被书中的精彩内容吸引住了,一口气把书读完。正如本书封底所写:“这本书可能不是为你特意编写的,但数以万计的年轻人认为这就是他们想看的。”我认为,这本书不但适用年轻人,更适用于所有的父母们。本书作者吴章鸿是位单身母亲,她含莘茹苦,忍辱负重,硬是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挑起了教子的重担。她把儿子吴纯送到国外留学,并把他培养成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青年钢琴家。她的事迹,她的精神,她的成就,令人敬佩和感动…  相似文献   

13.
贾孟影 《八小时以外》2010,(11):120-120
第一次读七堇年的作品,是在高中的时候。"却还是不悔当初,三月桃花,两人一马,明日天涯","要有最遥远的梦想与最朴素的生活。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惊艳于这样极富深意的话,平淡中饱含着坚定的力量。之后,又陆续看了她的小说《大地之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澜本嫁衣》。每一本书,都能看到七堇年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她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行走、成长的足迹。在和柯艾解约后,近期,她推出了新作《尘曲》。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编的《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上说,这首词写的是春天.我以为这首词写的是秋天。“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当然是只有春季开了。既有桃花,似乎就可以断定是春天了.但这“桃花”是否就一定是“花”?会不会是河川潭泉的名字?事实上,西塞山附近就有不少地方以“桃花”为名的:有叫“桃花墩”的,有“桃源乡”,有“桃花坞”等。再则,张志和遭贬后,厌恶官场,才归隐山林当了和尚,这和陶渊明的归隐何其相似。陶潜梦寐的“桃花源”,不会不使他渴求。同时,也只有在象“桃花源”这样的环境中垂钓,才会那样的超然、安闲、适意,“斜风细雨不须归”。即使西塞山前没有“桃花川”,那末在陶潜的笔下会写出“桃花源”,在张志和笔下就不会写出“桃花川”?况且,鳜鱼在春季产卵,加上食料不足,正是最瘦的时候。而且,在鱼产卵期间,一般人是不捕鱼的,何况遁迹佛门以善为本的张志和?  相似文献   

15.
《碧桃花》,全名《萨真人夜断碧桃花》,元代无名氏的杂剧,共四折,有《元曲选》本。第二折《幽会》,与《牡丹亭》的《幽媾》有相近之处。第三折《夜断》,与《牡丹亭·冥判》有相近之处。焦循在《剧说》中也有"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的说法。本文主要从家世、游园、幽会、还魂这几方面的对比,来剖析《牡丹亭》对《碧桃花》女主角人物塑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重读魏巍老先生的《我的老师》一文,依然对那个“温柔美丽的人”——他的小学女老师蔡芸芝先生打心眼里喜爱,又倍感熟悉。在记忆深处努力搜索,一个形象在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和蔡芸芝先生是何其相似,同样的温柔美丽,同样的爱生如子,同样的深受学生的喜爱,她就是我小学三年级时的数学老师——顾丽娟老师。  相似文献   

17.
春天的承诺     
在我乡下老家,有一片桃林。每年春天,桃花盛开,如粉如霞。无论我走到哪里,那如粉如霞、如雾如梦的桃花,总成为我记忆中最美好的风景。同样的桃花,后来我在班里一位小朋友的画里又看到了。然而,在他的这幅名为《春天》的画里,桃花被画成五颜六色的。我问他:为什么要把桃花画成这样?粉红不是挺好吗?他充满遐想地告诉我:“老师,等我长大了,就种这种桃  相似文献   

18.
她,是自然撒下的一粒种子,种植于灵魂的深处,贯穿于生命的始终.自然将她馈赠给每一个生命,从安抚着生命最初的啼哭到告别生命最后滞留的目光,她与灵魂相伴相随. 他,是她的弟弟,却是那样迥然不同.他那微弱的火种只能安置在足够宽广的胸膛.他静静地站在她的身旁,囤积着即将燃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9.
《教育》2014,(5):16-16
唐伟在2014年4月25日《长沙晚报》撰文指出:网上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她为了让女儿认识桃花,索性在农村包下一座山,  相似文献   

20.
蔡邕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古曲《胡笳十八拍》就是她所作。她之所以如此出色,离不开蔡邕出色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