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婧 《柳州师专学报》2012,(4):91-94,90
在学术规范建立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学术规范培养的条件已经具备。目前,高校教师学术规范的培养应通过学习相关学术规范政策及学术规范研究成果提高学术规范道德及学术规范意识;通过与学报等部门合作,学习相关媒体规范,掌握学术的操作性规范;改革高校学术评价规范,通过重视对学术研究过程的评价,引导学术规范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苏洋 《复旦教育论坛》2023,21(4):114-121
高校教师学术创业对科研产出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争论的焦点。通过收集我国四所“双一流”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数据,运用倾向值匹配法探究高校教师学术创业与科研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高校教师参与学术创业后,科研产出数量不会发生变化,但科研产出质量会有所下降;不同学科教师学术创业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工科类教师学术创业对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均无显著影响,而理科类教师学术创业对科研产出质量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为了减少冲突,实现“研创”共生,建议建立“支撑保障”与“边界限制”并行的学术创业管理体制,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3.
4.
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决定于学术成果的质量。学术代表作评价是有效判定晋升申请者的学术水平是否达到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要求的重要方式,其具体内容涵盖学术代表作的外部特征与内容特征两个基本层面。有效减少学术代表作评价误差,不仅需要评审专家确实学有专长以及具有较好的学术良知,而且需要有相应的制约机制为保障。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偏好存在着院校类别的差异,院校层次越高,教师更偏重于研究;男性教师更偏向于研究,女性教师则偏向于教学;45岁以下的教师更偏好研究;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偏好下降,而科研偏好则呈上升趋势;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低级职称的教师更偏向于研究;理工学科教师比人文社科类教师更偏好研究。同时,教学科研偏好的不同对高校教师的工作投入和学术产出方面有较大影响,即偏好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偏好科研的教师投入科研更多,学术产出也更多。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学术职业。基于学术职业和学术职业主体地位的高校组织的特点,高校教师管理具有自身的特征:严格学术标准、强调学术自治、遵循学术自由、重视学术成就与声望等。  相似文献   

7.
近来媒体报道中关于高校教师的负面新闻已经涵盖其科研学术、职业道德、生活作风、经济收入等各方面,其中科研学术行为不端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媒介形象遭遇妖魔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云南某学院院长被指抄袭论文,广东某学院一名副教授被指抄袭重庆某高校一名学生的本  相似文献   

8.
要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就要能了解问题的表现形式与其产生的根源。文章深入研究与分析了学风不端的主要成因与形式,并希望有针对性地探讨学术道德建设,提出具体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认知状况及其性别、年龄和学科差异。采用频数分析、卡方检验方法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部分教师对学术道德规范不甚了解,学科和年龄差异显著;部分教师对失范行为的判断存在偏差,学科差异较显著;部分教师学术道德认知较为消极悲观,存在显著性别和学科差异。应通过加强高校教师及其后备人才的学术道德教育、采取措施转变高校教师的消极学术道德认知来提升其学术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1.
就中国的民间佛教而言,它是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既承接了印度佛教的基本元素,又吸纳了中国民问特有的成分;是以印度佛教为基础,中外多重文明不断交往和丰富的成果体现.探析民间佛教对于研究居士佛教、精英佛教、佛教历史、正统佛教、非主流宗教等相关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特拉西创立以来就争议不断,一直是西方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辩论的焦点。对西方学术界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近几十年关于意识形态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的终结、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原因等问题进行梳理,强调全面、辩证认识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批判“意识形态中心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  相似文献   

13.
2006年中国学术界对新加坡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提高,进行研究的学者人数增多、机构分布更广。学者们从不同领域对新加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政治研究领域有所拓宽,侧重政党政治;经济研究结合中国国情,加强比较借鉴;文化与社会研究涉及内容广泛,关注国计民生;民族宗教研究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教育研究立足传统课题,创新研究方法;国际关系研究数量稳步增加,研究有所突破;文学艺术研究视线投放广阔,内容丰富多彩。2006年学术界有关新加坡研究的成果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提升,尽管研究中仍存在一些薄弱之处,但新加坡研究的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在自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消费理念和模式的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全球性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导致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型是生态消费提出的背景,异化消费批判理论、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经济学是其理论基础。生态消费是在与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比较中揭示含义与特征的,是作为一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与自然良性互动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建构生态消费模式不仅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突破,也是生态消费理念在现实中的必然展开。在当代系统研究生态消费具有重要的建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展示我国学术界对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研究现状,本文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AJD)、超星数字图书馆以及台湾图书馆和台湾华艺系列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对1959年至2010年50年来我国学术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从文献年度变化、作者分布、成果载体、主题特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出这50年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为今后相关研究的深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洲的一些探险家与东方学家开始深入中亚地区,发现了作为古代东西方商道的"丝绸之路",开启了"路"的历史叙述与研究模式,从历史文献的翻译与阐释进入了实地踏查的阶段,从而带来了东方学研究方式与方法的变化,并且揭示出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之路"与"东方之路"的性质,展现了此路"以物载文"的文化交流特性。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当代世界经济的描述与研究中利用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将其广义化,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的概念或撰写"丝绸之路新史",直接或间接地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相呼应,表明他们从历史研究走向现实关注。对西方学界丝绸之路研究模式及特点的关注与研究,将有助于人们认识"一带一路"倡议的广阔的国际背景与深刻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乡镇政府体制改革提出了“撤销乡镇”、“乡镇自治”、“乡公所制”、“县政乡派村治”、“削弱乡镇”或“加强乡镇”等等政策主张。这既表明了人们对于乡镇政府的地位和功能认识不清,也显示出了人们对乡镇政府到底是“弱化”还是“强化”、“行政化”还是“自治化”的基本判断存在着严重分歧。追根溯源,问题的关键在于西方政治社会学理论中关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认识范式不足以说明“国家,皇权一地方精英,士绅一乡村社会,农民”之间的互动关系;而“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理论”虽然注意到了“国家——社会”非均质性的特点,但其整体论与实体论的理论品格仍然成为其致命的缺陷。因此,只有主体通过“他者视角”反观自身的“视阈剩余”时,才有可能把握主体的“超在性”,而一切“外来语”和主观推断终究不能站稳脚跟走好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是在宏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及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意识形态因素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苏两国领导人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个人因素和中苏关系的破裂;“冷战思维”对中苏关系的影响等等。其中.许多章并不是单独从一个方面去探讨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而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随着对中苏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的学利用最新解秘的档案.开始研究个案与中苏同盟破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1月18日,《湖南日报》和长沙几家报纸以“十条禁令封杀应试教育”为题,报道了湖南省教育厅下达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规定》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对违反规定情节严重、经教育不改者,要坚决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这项重要举措一定会受到人们的赞许。本来,遵照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多次指示精神,中小学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成为合格公民的行为准则,学会求知、学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乡镇政府体制改革提出了“撤销乡镇”、“乡镇自治”、“乡公所制”、“县政乡派村治”、“削弱乡镇”或“加强乡镇”等等政策主张。这既表明了人们对于乡镇政府的地位和功能认识不清,也显示出了人们对乡镇政府到底是“弱化”还是“强化”、“行政化”还是“自治化”的基本判断存在着严重分歧。追根溯源,问题的关键在于西方政治社会学理论中关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认识范式不足以说明“国家/皇权一地方精英/士绅一乡村社会/农民”之间的互动关系;而“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理论”虽然注意到了“国家——社会”非均质性的特点,但其整体论与实体论的理论品格仍然成为其致命的缺陷。因此,只有主体通过“他者视角”反观自身的“视闻剩余”时,才有可能把握主体的“超在性”,而一切“外来语”和主观推断终究是不能站稳脚跟走好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