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研究在欧洲和北美的缘起和发展因其不同地域和国家而有不同的脉络和取向。而在当代中国,由于仍存在相当广阔的文学空间,因而文化研究更多的朝着文学的文化批评方向发展。但要建构纯粹本土化的文化研究也只是一种乌托邦幻想。对中国学者来说,根本问题在于对中国现实存在的问题作出应答,并在此过程中提炼与生成自己的文化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文学史家,厨川白村和周作人都很注重文学史理论形态的建构,都偏向于以逻辑形式来反映文学史进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文学史现象;同时这种建构模式都有它的现实指向性。另外,文学史作为一种对文学现象历史的研究,必然要涉及治史思维。从文学史关注的倾向以及发展的进程来看,他们的治史思维有同也有异。  相似文献   

3.
要使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具有整体性和理论性,就必须建立一门新学科—文学史学。文学史学应总结前人编写文学史的经验、教训,开展对文学史研究的研究;建构中国文学史学,必须从中国文学史的实际出发,突出表现中国文学的民族风格,必须走自己的路,还需更新观念,探讨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刊设置“重庆文学史”栏目,酝酿已久,未能尽早付诸实施,是尚有诸多顾虑。首先是,文学史写作历来是个敏感的学术领域,论家蜂起,各执一端,至今仍是群雄并立、诸侯割据形势,以我们淡薄的学力,涉足其中,费尽心力,怕未必能讨得半句好,何况一个区域性的切入点。其次,研究和建构“重庆文学史”,有无必要和可能?就我们孤陋寡闻之视界看去,区域文学和区域文学史研究虽然古已有之,但难成系统,也未能深入。近年区域文学研究有较大突破,甚至成为热点。区域文学史建构也已出现一些开创性成果。但无论是史的建构还是理论探寻,空白之…  相似文献   

5.
王钟陵教授的三部专著在学术界连续产生轰动效应,标志着文学史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文学史学这一门崭新的学科以及一系列不曾为人研究过的课题,王钟陵先生以个人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了,并已充分达到这一学科建设的科学水准,这从《文学史新方法论》一书的理论体系、逻辑架构、概念范畴与命题的内在联系和深入阐述上,便可一目了然。《新方法论》一书所体现的“新”字,内容十分丰富,极大地拓宽了文学史研究的视野。此书是文学史理论思维的科学化、哲学化的产物,是文学史编写经验的总结和凝定。本世纪以来的文学史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开创期、成型期、更替期、突玻期,突破期是从1988年王钟陵先生出版《中国中古诗歌史》开始的。作为有远见卓识能开拓新路的文学史家,王钟陵先生在更新文学史研究方法与建构新的批评模式方面的开创之功,将同他的三部著作一起载入学术研究的史册。王钟陵教授创立的自成一家的文化一心理批评模式是继西方形形式式批评模式之后又一新的批评模式,并具有后来居上的态势;而且它还因其开放性、包融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而对文艺学、历史学、美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启发与借鉴作用。新批评模式的覆盖面将日益扩大,在世界文化的建构过程中也  相似文献   

6.
关于建构《重庆文学史》的研讨,于今年第一期与读者见面以来反响热烈。尽管大家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我们认为正是这种各抒己见的可喜局面使我们感到了一种浓浓的学术气氛,也正是这种不同意见的切磋才有利于引发思考向广处和深处拓展与开掘。建构一部文学史,特别是地域文学史,绝非易事。因为地域文学史首先是真正意义的文学史,然后是“地域性”的文学史,大凡一般文学史所碰到的难题都会碰到,然后还要碰到特殊的、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学流变中的问题。文学是文化的一部份。一定地域的文学生长于一定地域的文化土壤之上,又反转过来表现这…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依附于外在的历史框架,二是文学自身内在的发展结构."文学的哲学"即体现为一种重视文学内在发展结构的文学史观.这一文学史观认为文学史乃是文学本质实现的历史,因此强调对文学本质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文学的哲学强调的是逻辑的研究方法,探讨文学本质的实现的历史及文学内在的发展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文学史.文学的哲学包含了文学史观、文学史研究方法、文学史的建构等基本内涵,这一范畴的提出对当前的文学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不断获得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和文学选集。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断超越译介和一般性的评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成为华裔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挖掘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陈国恩教授的《学科观念与文学史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近期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他辛勤耕耘的重要收获,也是他学术风格的又一鲜明体现。陈国恩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多年,成果丰硕。从早年的《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到后来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文学批评与思想争鸣》及今天的《学科观念与文学史建构》等,他的中  相似文献   

10.
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与原创文学相同的地位。翻译文学对民族文学与文化的建构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的书写受国际翻译学界“文化转向”的影响,对翻译文学的独特价值有了全新认识,他们从译者、译作、读者等几方面勾勒出翻译文学史的框架。但是,我们要避免走入只重视文化、忽视语言的新的翻译文学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   

11.
各种文化力量通过话语建构人的身份,人因此被割裂为各种身份,但人在被建构 的同时也是能建构的,人能建构的是人格,愿意建构的是理想文化人格.文化诗学重视文学 话语与人的生存的相互建构,文学话语对人建构的不是身份而是人格,散文话语与理想文化 人格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文学的存在有了最充分的理由,因此,只要存在着身份与人格的张力,文学就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2.
朱德发先生在新著《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贾振勇合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中清楚地表达了他的一个学术理想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学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此著集朱先生近四十年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思想和理论精髓,具有“缜密其思,磅礴其势,激情其气,史哲其质”的品格,足当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学科的奠基力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重庆文学史"的学术支点问题谈"全球化"语境与地域文学史建构之间的理论关系,并就此关系探讨"全球化"语境下20世纪中国地域文学在建"史"上可能出现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14.
填补空白与文化建构──评张晶著《辽金诗史》雷恩选随着古代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不断创新,近年来一批有分量的文学史专著相继问世。这些著述往往打破以往的通史体例,而以断代、分体文学史的形式在某一特定的领域进行深入的开掘。倘取一更为高远的学术视点来看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5.
王瑜  邱慧婷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45-48,97
现代文学史观是现代文学史编写的灵魂,决定着文学史著的品格。在近年来现代文学史观的诸多建构理念中,朱德发的"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唐金海的"文学史观的‘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关纪新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当前提出的"民国机制"民国文学史"等是其间产生较大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梳理评判这些建构理念有助于合理认知当前研究的新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治史理念研讨交流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张岩 《辽宁教育》2012,(14):70-72
本文通过探究文学选本作为文学教育资源的传播价值、文学史学科建构的标尺价值和作为一种理论批评方式的学术价值,进一步将研究对象作为独立的文化个体关照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17.
五四儿童文学的文化建构本源于儿童与成人的空间张力,五四中国的文化空间为五四儿童文学想象中国提供了隐喻质素。具体而论,物理空间确证了儿童价值体系的中国境域,文化空间透析了中国社会分层的话语对峙。五四儿童文学先驱借助儿童镜像来呈示五四中国的现代认同与疏离,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建构民族国家的话语努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最早以"史"出现的两部主要属于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史专著,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和《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建构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尽管其文学史观明显受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影响,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立不倚的学术品格和无征不信的严谨学风,又使其在许多方面超越了胡著,得出许多创见,并以其长久的学术生命力或明或暗地参与了与其后逐渐建构起来的近代文学史的对话,为推进近代文学研究走向深入、全面和公正,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构的逻辑基点在于学科定位,由一般的文学地理现象研究到文学地理学学科意识的自觉再到明确的学科定位,对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具有奠基性和导向性意义.在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走向学科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在理论、方法与体系建构三大核心环节同步推进,系统整合.根据文学地理学学科建构的要求,今后应重点在文学地理学理论、断代文学地理、区域文学地理、城市文学地理、文人群体活动空间以及文学地理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文化诗学命题蕴涵着深厚的人学价值;人作为文学诗学的构建者,其主体性地位必须得到肯定;在当代文化市场化、传媒化的语境下,建构主体还必须充分考虑我们这个“正在历史”的时代品格对文化诗学建构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