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有机会在四川与新闻院系的师生座谈交流,记得一名读新闻学专业大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年,我是怀着对记者这个职业无限渴望和热情报考的新闻专业,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是如今,我看到的听到的更多却是关于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的负面报道,我惶惑且迷失了,我不知道我是谁,我在哪儿?"当时,一起参加座谈会的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老师回答了这位学生的提问:"年轻人,作为将来的新闻从业者,现在就思考这个问题,非常好,但是我希望你能多思考一句话,那就是--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2.
刘燕 《新闻记者》2002,(9):28-30
2002年6月28日 ,曾因报道中国河南艾滋病村而获普利策奖提名的《纽约时报》驻北京首席记者Eliz abeth来到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跟一群新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进行对话。Elizabeth本科是斯坦佛大学历史系毕业 ,后来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由于爱好新闻写作 ,一开始当自由撰稿人 ,10年前正式被《纽约时报》录用为记者。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先向大家介绍了Elizabeth的基本情况 ,然后透过一个投影仪 ,打开《纽约时报》网页搜索Elizabeth所写的文章 ,查找结果竟然有600…  相似文献   

3.
许椿 《新闻知识》2007,(3):53-54
新闻评论课程是全国大多数高校新闻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但是这门课程明显地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它不同于新闻理论课程,没有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关注的理论焦点,它不适于讲那些新闻学、传播学的原理,以及媒介社会学、传播社会学、文化传播学  相似文献   

4.
对每位新闻记者来说,业务上的发展前景可能有三个:一是最终成为新闻专家,二是最终成为新闻学家,三是最终成为新闻专家兼新闻学家。  相似文献   

5.
新闻的五大公害是指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低俗报道、过多负面报道、不良广告。这五大公害在新闻传播中产生了不良影响,给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湖南衡阳“11·3”特大火灾渐去渐远,20位消防官兵的英魂随风而散,16位受伤的战士、新闻记者和保安已陆续出院……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亲眼见证了这场震惊全球的特大灾难,并且从现场发出了一篇篇扣人心弦的新闻报道,回想那抢险救灾惊心动魄英勇悲壮的感人场面,我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将新鲜的事实称之为“活鱼”。整日捉“鱼”的新闻记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人杰克·海敦在为美国高等学校新闻专业撰写的新闻学基础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规劝那些不适合作新闻记者的人:“如果你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动机在于谋个差事,那还是另找出路为好。”因为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就是“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只有那些亲临新闻现场的记者,才能见真正的“活鱼”,捉到“活鱼”,现场捉“鱼”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8.
提到“深度报道”的概念,现在许多记脑海中的即刻反应便是那些以“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冠名的章或栏目。其实,这类标题的章或栏日大多是琐碎材料的组合,“大”、“长”并非是深度报道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刘海涛 《视听界》2011,(6):36-38
相较于电视、纸媒,广播是弱势媒体;但是在快速变幻的媒体环境中,广播过去的劣势成为今天的优势。广播是听觉媒体,新媒体的崛起,会跟电视、平媒争眼球,而广播与新媒体只有互补关系,没有替代关系。新媒体让广播新闻拥有了“可视化”的平台,广播的公信力、及时性嫁接上新媒体的广泛性、互动性,让广播新闻如虎添翼。  相似文献   

10.
11.
梁衡 《今传媒》2006,(5X):1-1
当记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  相似文献   

12.
黄斌 《声屏世界》2006,(4):66-66
新闻头条,由谁做主?这看似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当然是由新闻事件价值的大小,按照新闻规律和受众的要求来决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新闻潜规则和陈旧的报道理念,仍在左右着新闻头条的产生。一、随官职大小而定。比方主要官员出席的会议、活动,不论事件大小,不分轻重缓急,毫不例外地占据新闻头条,其余条目的排列顺序则按出现官员职务排名的前后来定。尽管群众对此议论纷纷,但乐此不疲者众。二、随媒体的好恶而定。一旦当天没有主要领导的活动,媒体便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关系好的,哪怕平时瞧着顺眼的都可以冠冕堂皇地上头条。三、随攻关…  相似文献   

13.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准确地识别事实的新闻价值的能力,是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素质。纵观中外新闻工作史上那些获奖的、并产生一定影响的名篇佳作,其编辑和记者无不具有新闻敏感这一“特异功能”。当然,新闻敏感是通过分析、判断、预测、联想等诸种能力综合作用实现的,要增强新闻敏感,必须通过认真学习新闻基础理论,掌握新闻价值的诸种要素,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断地训练培养才能获得。但我认为,新闻敏感的基础是来源于对新闻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来自于对新闻报道工作的莫大兴趣。每每有人问起…  相似文献   

14.
在人们的印象中,有些媒体在事件性报道上存在一种倾向:某地发生了烟花爆炸,媒体立即会传来报道,那里的领导是如何快速赶到现场,及时组织人员抢救,将灾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某地发生重大火灾,镜头里频频出现的总是领导,因为其指挥决策有方,使火情很快得到控制;某地的江河堤坝溃破或出现险情,领导总是在一线调兵遣将,不惜代价将溃口堵住,把险情排除;某地发生了矿难,赶到现场指挥的领导便成了新闻的主角,只见其忙里忙外地调度指挥,不顾劳累,事故造成的影响很快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15.
16.
从1998年开始,中国的新闻教育从量的方面进入到一个飞速发展时期.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年到1999年,五年间共增加58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2000年到2004年,五年共增加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70个,而目前,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供的最新数据表明,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最近一年新增202个专业点.  相似文献   

17.
钱江晚报一篇持续了4年多的连续跟踪报道,一段因坚持而让人感动的新闻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景洋子 《中国记者》2012,(10):85-86
自从选择了心仪的新闻学(经济新闻方向)专业后,我一直向往着真练实战.机会在这个暑期来了:我当上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哦,实习记者.别看是实习,却让我真切体会到作为记者所独具的职业精神、专业素养,以及无处不在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徐胜 《新闻实践》2005,(5):26-27
本刊已连续几期推出“专题研讨·做大做强正面报道”专栏,在业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通过交流,大家对做大做强正面报道,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增强了实践的信心和能力。为更好地帮助大家了解“正面报道”的内涵,我们特刊发这篇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2012,(2):9
走基层,就要走进群众深处,找亮点,抓问题,见思想,出深度;走基层,就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走,面对面,心贴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