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问有人在吗?”她怯生生地、试探性地问着,“有人在吗?现在这里有没有人?”“……”“好久没来了。是啊,是好久了……”没人理会我,于是我开始自顾自地与自己对话:“好久没来,想不到这里都变了。”  相似文献   

2.
聚焦新课改下的课堂,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正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教师——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信息的“重组者”;学生——也不再是听凭教师训诫的“羔羊”,作为一个个有思想、有见地、活生生的人,在课堂上逐渐站立起来了。他们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地对话,敞开心扉地交流,甚至可以无拘无束地插嘴,学生成了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  相似文献   

3.
浅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老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这里,老子无疑是把人放在了与“道”、“天”、“地”同等的地位。我们把老子的“域中有四大”的恩想联系到管理这个域中也有“道”、“天”、“地”、”人”四大。  相似文献   

4.
同一景观在不同的时令会有不同的特征。未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写出了什么特征呢? 一、“羞涩”。文章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犹抱琵琶半遮面”——欲现还隐——的情态。这正好是荷花在“淡淡月光”下给人的感受。如果在烈日下,荷花要么“隐”,要么“现”,是不可能“隐现两可”的。在朦胧的月色下,荷花才似“羞涩”的姑娘——看得见,却看不仔细。  相似文献   

5.
“鸟”意象在陶渊明作品中出现了四十多次,贯之始终。有“飞鸟”、“众鸟”、“归鸟”、“羁鸟”等等。陶渊明运用“鸟”意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中的心境,诗意地勾勒出了诗人思想脉络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女儿的趣事     
“猫有几只脚?”先生用“培乐多”泥塑了一只猫,女儿玩得爱不释手。先生问:“佳佳,数数猫有几只脚?”女儿认真地数:“一、二,有两只脚。”“还有两只脚没有数。”先生提醒道。女儿疑惑地盯了我一眼,忽然一本正经地说:“不对,那是手。”我和先生禁不住哈哈大笑。太辣了女儿在剥虾。所谓的“剥”,是被她一截一截地掰断。然后放到嘴里吸一吸。谁知,刚刚吸了一口,女儿就皱起了眉头:“太辣了。”先生安慰道:“不辣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有些人在特别强调“按劳分配”的同时轻视或否定了“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原则的有机联系。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从理论认识上说,人们否定“各尽所能”是社会主义原则,是因为对其含义作了错误的理解。例如,有的经济学家说:“各尽所能反映的是共产主义的劳动形式”,即“社会上一切有劳动能力的成员都能不计报酬地、无条件地、自觉自愿地、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  相似文献   

8.
老子在《老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并赋予它以形而上的意义。认为“道”是宇宙之最终依据,“道”生“有”和“无”,“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而完整地完成了以“道”为宇宙之根本地宇宙本体论。在此基础上,该书提出了“无为”思想,并以“无为”作为人生活的根本根据,倡导不争、尚无、处下、守柔、虚静的思想理念。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独特的哲学语境。在哲学语境的笼罩下,该书蕴含了“无为”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9.
读,一直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做法和经验。《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这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一句空话。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教师切实地引导。  相似文献   

10.
新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发展考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考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对“有创新”的要求之一就是“有个性特征”。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倡导个性特征,鼓励出类拔萃,让具有创新思维和发展潜能的考生在“发展等级”上  相似文献   

11.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就是一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它与“缧绁”、“禁锢”、“奴役”区分了定义,与“摧折”、“愚钝”、“诓骗”划清了界限。它使活动主体拥有“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它使学子生活在劳动与  相似文献   

12.
籍贯的含义现有多种解释,我国有关法律尚无明确认定,在实用中会引起混乱和麻烦。一般有“祖居地说”、“出生地说”、“家庭久居地说”、“现居地说”、最初户籍地说“五种,对此有必要作出法律认定,应以”最初户籍地说“较为确切。  相似文献   

13.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就是一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它与“缧绁”、“禁锢”、“奴役”区分了定义,与“摧折”、“愚钝”、“诓骗”划清了界限。它使活动主体拥有“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它使学子生活在劳动与  相似文献   

14.
“严师出高徒”是古训。但古为今用,我们必须有分析、有鉴别。倘若全盘肯定,那我们每个人不都可轻易地成为教育家了?尤其对于“学困生”而言,有时,对他们的要求如果相同(或者更高)于一般学生,对他们加以严格地“管教”,表面看来似乎成效很大,但是如果去仔细地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就会发现有不少学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束缚”,会表现得更加不容乐观。也就是说,严格的教育对他们起不了“内化”作用。我在摸索其他途径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宽容的作用。班中有个学生,调皮捣蛋全校闻名。有一回检查作业,他说:“忘…  相似文献   

15.
“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纽带。我们常说“以诚相待”、“以情感人”,我们教育学生也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课堂教学中当然也少不了“情”。我国古代就有“乐教”的说法,现在也有“愉快教育”之说,这里的“乐”、“愉快”,说到底也是讲在教学中要有“情”,以师之“情”,带动“生”之情,使他们乐学,愉快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握了这个“情”字,才能创设良好的氛围,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顺利地实施、完成教学目标;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去探索去创新。有经验的  相似文献   

16.
孙卫芳 《教师》2010,(34):74-74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动情之后是什么?动情之外还要什么?值得我们深忧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聚焦新课改下的音乐课堂,师生关系正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教师,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信息的“重组者”;学生,也不再是听凭教师训诫的“迷途羔羊”,学生作为一个个有思想、有见地、活生生的人,在课堂上逐渐站立起来了。他们可以在音乐课上自由自在地对话,敞开心扉地交流,甚至可以无拘无束地插嘴,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时代,民族地区高校“两课”教学的环境、内容、对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两课”教学,更好地发挥“两课”教学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广大“两课”教师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应用“问题”“表征”“转换”启发学生,让学生的表达“有思路”“有道理”“有根据”,引导学生规范地、清晰地、简约地表达等。优化数学语言教学,能让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促进学生认知力的提高,带动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1.文中第4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在这个句子中,我决定的事情包括———“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仔细一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个句子中两个“了”字用得都有问题,因为“决定”去干的事情只能是未然之事(去咬牙、去读),而不可能是已然之事(咬了牙、读了下去)。再者,“我”只能“决定”“读下去”这件事,不可能“决定”“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因为“一知不解”只能是读的过程中的感受,不可能是“我”在未读之前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