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冰心先生的《樱花赞》引用了黄遵宪《樱花歌》中的诗句来说明日本人春天看樱花的胜况。黄遵宪在他的《日本国志·礼俗志》中对日本人观赏樱花这一风俗的描写更为详切,更见出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之情,似可供《樱花赞》教学参考,特辑录并作浅注如次:  相似文献   

2.
据《日本侨报》报道,由日本侨报社日中交流研究所主办的第6届日本人汉语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集《中国制造与日本人的生活》,近日由日本侨报社在东京出版发行。去年4月开始启动的第6届日本人汉语征文大赛面向所有会汉语的日本朋友征稿,主题是中国制造与日本人的生活。据主办方介绍,  相似文献   

3.
三秦出版社(陕西西安)继《世界十大系列》、《世界帝国兴衰丛书》之后,又推出了《外国人丛书》。这些丛书由蜚声国内外的世界史专家、西北大学的彭树智先生参与筹划、主编,在学术界备受好评。在这些丛书中,夏遇南继撰写了《罗马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两书之后,又撰写了《日本人》。改革开放,必须面向世界走出去,既要深刻剖析自已,又要透彻知道他人。《日本人》一书就是力图让我们深切了解日本人的书。  相似文献   

4.
孙雅琦 《天中学刊》2012,27(3):99-101
《伪满洲国》对日本军人形象的描写突破了"鬼子"形象的模式化,同时刻画了亲切平和的日本平民形象,带有很大的独创性。当然,这样的创新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日本人"在《伪满洲国》中蜕变的原因,除了作者陷入了她惯用的"温情写作"模式之外,还与作者当下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有关。《伪满洲国》在日本人形象塑造上的突破与不足,都代表了中国文学对于日本人形象塑造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在《亚细亚的孤儿》中生活着一组神态各异的日本人群像,他们或可爱,或可恶;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惆怅失意,而以往对《亚细亚的孤儿》人物形象的分析却集中于中国不同知识分子或胡氏家族代表人物的典型分析,本文试图以日本人为焦点,对《亚》中日本人形象做一整理,以期完整对该小说人物群的形象分析。  相似文献   

6.
车玉茜 《培训与研究》2009,26(10):1-2,24
在《亚细亚的孤儿》中生活着一组神态各异的日本人群像,他们或可爱,或可恶;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惆怅失意,而以往对《亚细亚的孤儿》人物形象的分析却集中于中国不同知识分子或胡氏家族代表人物的典型分析,本文试图以日本人为焦点,对《亚》中日本人形象做一整理,以期完整对该小说人物群的形象分析。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一般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到大学毕业一共要学10年。但世人对日本人的英语水平绝不敢恭维,国际贸易界就流传着“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听日本人说英国话”的讥讽。在亚洲,参加“托福考试”每年超过1000人的9个国家中,日本几乎年年名列倒数第一。(平均成绩较好的是印度、中国和巴基斯坦)今年4月,日本发行量极大的《读者新闻》作了一次专题调查,询问“听到英语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统计结果十分有趣:除了小部分人回答说“想到美国”外,其余人的回答要么是“不知所云”,要么是“令人讨厌”,要么是“毫无意义”。在回答“如果有外国人用英语打…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时,一位日本朋友得知我要来日本,送给我一本小册子,书名为《日本的姿与心》,介绍日本的有关情况和知识。其中一节谈到日本人如何拼命工作。据这本书中说,日本过去是农业国,耕地多在离水较远的山上。要得到收益,要养家糊口,就得拼命劳作,把水提到山上的田里...  相似文献   

9.
晚清之际,内忧外患的因缘际会,近代中国人竞相赴日,创作了大量的日本竹枝词。如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姚鹏图的《扶桑百八吟》、何如璋的《使东杂咏》、濯足扶桑客的《增注东洋诗史》等。这些日本竹枝词的内容丰富、记叙生动,以竹枝词加注的形式记叙了日本的地理风貌、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反映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然而,前人与后人所创作的日本竹枝词呈现互文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藤原道纲母的《蜻蛉日记》成为研究日本古代梦信仰史的重要作品。重新审视《蜻蛉日记》中的梦信仰,参照日本同时期的日记以及故事集等文献,阐述道纲母对于梦的看法,有助于揭示当时的佛教信仰对于日本人梦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日语教育在中国发展迅速,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不断增加。学习日语的学生人数仅次于英语,成为外语类别中的第二大专业。但是,与英语不同,日语专业的学生普遍为零起点,即进入大学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日语。这就对日语基础阶段的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主干课程的基础日语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普通国家"外交战略的核心内容。二战结束后至今,日本历届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政策调整,通过以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平台和"跳板",将海外派遣自卫队的行为制度化。日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特征是:(1)日本参与维和行动有高度的选择性;(2)日本参与维和行动具有强烈的目的性;(3)"新保守主义"对日本的维和政策有强大的影响力;(4)日本的维和环境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13.
高级日语课程是日语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高级日语课程的目的是通过阅读一些与日本的文学、历史等日本文化相关的文章来加深对日本社会的了解.本文对高级日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高级日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暧昧性是日本语言文化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大特征。日语的暧昧性表达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交际中随处可见。暧昧性表达具体表现为模糊,委婉,省略等方式,此种表达源于日本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日语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理解、尊重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的表现心理,才能使其正确的掌握日语的暧昧性。  相似文献   

15.
日语的暧昧性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讲,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有时很难把某些场合的日语对译成合适的汉语。正确地理解日语的暧昧性,并正确地译成中文是中国日语学习者学习的重要任务。文章主要从日语语法结构的角度对其暧昧性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又从日本文化角度对日本人的暧昧性的心理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6.
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着上下意识,并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要掌握好日语,真正地理解日本文化,更好地进行异文化间的交流,日本人的这一上下意识就是必须学习、认识的方面之一。文章围绕日本人的上下意识,在考察完它的形成原因之后,在日语敬语中追寻它的影子,最后从语言里渗透着文化的观点出发,对敬语的教与学提出些许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日语的暖昧性与日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暧昧性是日本语言文化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大特征。日语的暧昧性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交际中到处可见。暧昧性表达具体表现为含糊、委婉及省略等表达方式,此种表达源于日本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日语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理解、尊重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的表现心理,才能使其正确掌握日语的暧昧性。  相似文献   

18.
The interpersonal cognition of Japanese children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Swedish children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how far sex‐inequality in society influences the interpersonal cognition of children. The findings support the view that the sex‐difference observed in Japanese children is the result of the sex‐inequality in the Japanese society: the sex‐difference observed in Swedish subjects is smaller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Japanese subjects and is insignificant in the older childre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and conjectural cognition of Japanese children is affected by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peculiar to Japanese society.  相似文献   

19.
暧昧性是日语的重要特征之一。日语中说服功能语与汉语中的有所不同,其主要不同之处就是日语所具有的暧昧性。在日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者的日语水平,不仅要重视学习者对日语语法、词汇的掌握,而且要使他们需要理解日语中顾及对方的文化特征。笔者对中日说服功能语言作比较之后,观察到两种语言从提出主题,到说服对方的全部过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且能看得出日语会话中所体现的重要特征之一暧昧性。本文通过对汉语和日语中说服功能语作比较,总结两者的运用特征,以期提高日语和汉语学习者对功能语的学习效果及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不可望词生义的日语成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 《铜仁学院学报》2008,10(4):104-106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现代日语成语中可以看到大量汉语成语的“影子”,这就往往使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在学习、研究日语成语时陷入“望词生义”的误区。本文从日语成语的概念、来源分析了日语成语特有的意义,进而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日本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