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海 《广西教育》2010,(19):23-23
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都安排了"资料袋"这一内容,它与文本、课后习题、插图一起构成了一组完整的语文材料。编者把"资料袋"安排在教材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将资料袋的使用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好资料袋,真正做到“料”尽其用。  相似文献   

2.
林晓静 《教师》2012,(22):77-77
从三年级开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部分课文后面设置了"资料袋",这些"资料袋"内容丰富多彩,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将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无限的生活空间,加强了课内外的沟通,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我们对四年级上册教材中8篇课文后面安排的"资料袋"进行了分析、整理,认为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资料袋"这一课程资源,课前做到预习,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课中适当穿插,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课后适当延伸,起到丰富阅读积累的作用,使语文课绽放熠熠之光.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教材的课文后面有的安排了“资料袋”,其形式多样,有文字介绍,有图片介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特点,用好、用活资料袋,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资料袋不是“单纯的资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之后,应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作用。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整合起来,使其“物尽其用”。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在五篇精读课文后面和一篇略读课文后面安排了一个"资料袋"的内容。它并不显眼,不容易被教师和学生重视。在实际教学中,也容易被教师和学生遗忘。但是,它的存在和科学运用,却能给学生带来课内外知识的收益。那么,教材安排的"资料袋"有什么意义呢?在教学中我们又应该怎样运用"资料袋"呢?结合教学实际,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教材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有文字介绍,有图片介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特点,用好、用活"资料袋",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教材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有文字介绍,有图片介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特点,用好、用活“资料袋”,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有"资料袋",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资料袋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着用"整合的课程观",要求学生将资料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补充、展示,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一、灵活运用资料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资料袋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可以这么用""也可以那样用",还要引导思考"怎样用最好"。由于资料内容的差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给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这些资料虽然是一些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但是,作为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补充课堂教学的丰富资源,只要教师合理开发,大胆利用,这些资料将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新版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形式多样的“资料袋”,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与延伸性。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了“资料袋”的拓展功能,取得了一定效果。一、妙用“资料袋”,让它在语文学习中“摧城拔寨”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太阳》一课的时候,考虑到这篇文章说明性较强,即使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内容依然较为抽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于是,笔者从“资料袋”的内容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解决词类教学内容问题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教材要做到理论与系统的"主线"纯化,知识说明与安排上的逻辑;二是教学活动中应采取"三主三式"的结构模式。这对解决词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词类教学质量与水平是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7):106-108
小学英语每单元的最后一课Again,Please!(英语复习课),是巩固和发展知识、技能的重要课型,教师备课时应本着"温故而知新"的原则,帮助学生重温已学的知识和技能,使记忆得到强化。Again,Please!备课的关键是对已获得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纳、概括,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教学中,可以通过紧扣教材,全面梳理,系统安排,精心设计等方法。  相似文献   

13.
"资料袋"是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抓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者对"资料袋"的编写意图,并借助"资料袋"来引领学生阅读,注重对"资料袋"进行补充、完善与创编等,以充分发挥出"资料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后面都编排了一个特别的板块——"资料袋",其主要功能就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知识。课后"资料袋"包含多样化的形式,既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展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信息,也是为了协助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就编排意图以及教学价值来看,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仅局限于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此作为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文本,掌握文本的具体情况,也要结合文本着重分析课后"资料袋"的重要辅助功能。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人教版小学三至六年级实验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一段文字,或几幅图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资料袋”的使用并不理想,多数教师或将其作为预习的材料,只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或在课堂教学中只让学生读一读,仅此而已,“资料袋”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那么,如何用好、用活“资料袋”呢?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包括"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光合作用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技能训练"。考虑到知识点的连贯性、紧密性,特别是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表达式,都安排在教材的最后,多数重点的练习题围绕它展开,所以计划新授用一课时。  相似文献   

17.
"长江的开发"是"河流和湖泊"一节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既是对第三节内容的总结和归纳,又是对第三节内容的固化和提升。正文十行约282个文字,图片18幅。可以归纳为"三多一少"的特点,即"图片多、活动多、材料多、文字少"。基于本部分特点,教师既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掩护下无所事事,也不能在传统教学观的束缚下,固守着知识的本位。而应将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内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尊重生活理念,打造精彩课堂,凸显六大"亮点"。  相似文献   

18.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中最成系统、也是最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适合相关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该如何教好这部分知识,让教材编排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呢?本文将与读者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资料袋"是人教版语文教材课后编排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借助"资料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辅助学生理解文本,帮助学生充实"袋子"的内容,从而充分发挥"资料袋"的优势,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徐丽萍 《成才之路》2012,(23):30-30
教材分析:纵观三到六年级的习作训练,发现从教材安排上看,"看图作文"这一形式在习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内容上看,呈现从"一幅图"至"多幅图"再至"一幅图"……螺旋上升的特点。而本篇习作训练在整个"看图作文"的序列中则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三年级上册中已有一篇"看单幅图"的作文训练,而在三年级下册的习作4中则也是"看多幅图"作文,训练的侧重点是"看懂图意发挥想象、写好对话"。通过以上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我确定了本次习作的教学重点是:看懂图意,学会把几幅图的意思连起来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