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俊 《编辑之友》2021,(9):70-74
近年来,开办超高清频道成为电视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超高清升级使电视从"冷媒介"向"热媒介"逆转.然而,分辨率和清晰度的提升并不意味着电视竞争力的增强,超高清频道亦面临多方面的市场挑战,且"热电视"具有与以往电视不同的传播偏向,必然走向"贵族化"、高端化,因而发展受限.在网络时代,新兴媒介的特征是,具有鲜明的融合性,既不"冷"也不"热".电视业应超越频道思维,将超高清应用融入互动式数字媒介及产业链的大范畴中,把"热"(高分辨率、高清晰度)与"冷"(强参与度、强介入性)结合起来,拓展传播偏向,以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李金宝 《视听界》2009,(5):58-60
一.网络时代电视媒体竞争压力增大 1.网络时代电视受众群体的分化 随着我国3G牌照的发放,预计未来几年无线互联网将爆发式增长,一些新的经济模式和增长点也将孕育而生,无线互联网更深层次的应用将在3G时代逐渐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3.
评判新媒体在2008奥运会上的表现,首先不能绕过的自然是这届奥运会首次将新媒体列为独立转播机构,赋予新媒体奥运赛事转播权,允许新媒体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平台,与电视一起转播奥运赛事.回顾网络的"奥运史",没有哪一届奥运会,能像北京奥运会这般,烙上网络时代的鲜明印记.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电视观众出现分化趋势,传统电视为此进行了栏目专业化和频道专业化的尝试,但"收视率为王"的赢利模式使得这种尝试仍难摆脱困境。进入网络时代后,视频内容生产工具、传播工具的普及,以及搜索成本的降低,最终促成了电视"长尾"的形成。新媒体电视为"长尾"生存提供了空间,传统电视亟需改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诸如"人人都是记者"、"围观改变中国"等口号式的定论在互联网平台、学界期刊文章中盛行。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并借此文从象征性权力的视角,权衡电视媒体在网络时代的角色并思考实现电视媒体公共性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6.
程宝珠 《视听》2016,(11):86-87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开始成为电视媒体传播领域一个相对新鲜的话题,通过整合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新闻等分散的媒体资源,使之达到效益最大化。本文拟从网络电视、媒体微博、手机电视等新兴传播方式解读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融合,分析网络时代电视媒体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的理念去思考--网络时代档案保护技术出现的新问题:一、网络时代档案保护指导思想的变化.分析了传统的"防"与"治"与网络时代"防"与"治"的具体内容的变化,网络时代保护工作"防"的关键是对内容可靠性的保护;"治"的内容主要是信息的转移.二、网络时代档案保护工作范围的拓宽.分析了针对电子类介质的结构特点,其保护工作的范围拓宽到:一是"前端控制"和"后期保护".  相似文献   

8.
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揭露了电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个功能:反民主的象征暴力和受商业逻辑制约的他律性。批判电视越来越受经济场的控制,并指出这样的危害;揭示了本应该成为民主的非凡工具的电视却蜕变为象征的压迫工具。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微博这一新媒体代表,指出网络时代,媒介内容同质化现象加剧,新媒体取代电视成为媒介中心和新闻圈吸金的重要工具。微博等新媒体除了有言论自由、政治监督等角色外,还是新闻场承受和施行"象征暴力"的一个角色。  相似文献   

9.
报纸与网络的叠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艳平 《传媒》2005,(1):42-43
纵观大众传媒的发展历史,新老传播方式总是在展开了一系列较量后,最终达到共存,然后共同发展.20年代末,当无线电广播出现时,有人预言,报纸将被扔进垃圾堆;其后20年,电视的出现,使报纸经历了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许多人预言印刷媒体将就此衰落、消亡.但现实告诉我们,它们只是分流了报纸的读者,报纸至今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最终还是报纸、广播、电视达成了平衡,形成一种共存共荣的局面.互联网的兴起,使报纸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又有人提出,报纸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恐龙".是否报纸真的会在网络时代退出历史舞台,被扔在人们的记忆里呢?  相似文献   

10.
毫无疑问,电视是一种审美的艺术.然而,商业化的大潮中,审丑的电视正冲击着我们的视线,审丑似乎将成为电视节目"创新"和"发展"的方向.面对当前电视发展的现状,本文从美学、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角度,提出"审丑的电视"与"电视的审丑"这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