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针对一种对《背影》的误读,从朱自情的哲学观、创作观出发,证明朱自清对父亲的感情是纯真的父子之情,从而否定所谓《背影》“体现了作家潜意识的女性意识和需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读朱自清的《背影》,那身处困境、身体又胖的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攀越栅栏,将买来的橘子送到儿子手上的情景,总是令人唏嘘不已。有人从色彩美学的角度评论说,《背影》全文的色调是灰暗的,唯一发亮的只有橘子的橙色——浓浓的父子之情。读这篇《爱的小橘子》,我们发现的是另一种人情的亮色。  相似文献   

3.
《背影》是一篇名的纪实散,以至诚、至真的父子之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因为这种父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化精神,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所蕴涵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亲子之爱的百花园里,朱自清的《背影》是难得的娇艳的一朵。“背影”式的亲子之爱、父慈子孝,是人间至情、家庭美德,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染和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说:“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5.
朱生仪 《学语文》2004,(5):16-16,15
季羡林说:“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并认为“《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是的,父子关系、父亲责任在新时期的理性反思,正是《背影》所蕴涵的真精神。要理解这一隐性题旨,仅凭以文解文当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综观朱自清先生一生,挖掘其心灵深处的文化积淀,结合其创作时期的文化大背景,方才有所收益。  相似文献   

6.
刘巽达 《新读写》2014,(9):52-53
近读南大教授王彬彬的“让《背影》回到教材”短文,才得知,被一代代学生熟读的朱自清名篇《背影》,数年前从中学课本上消失了,理由是该文有“违反交通规则”之嫌——文章中父亲跳下站台、穿过铁道到对面给儿子买橘子的行为,在今天看来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因此,被有权力决定哪些文章可进入教材的人,从教材中剔除了,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经典散文。本文试从“五四”精神的发生和落潮来解读朱自清写作《背影》的动机。“五四”个性解放的思潮鼓舞着朱自清走出封建家庭,成为“弑父”者之一。但是“五四”一代固有的精神焦虑,即自由、民主的追求与自小受到的中国传统“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教育形成激烈矛盾。随着“五四”运动的落潮,社会风气向传统回归,在朱自清的思想中,传统的“孝道”取代激进的个性追求,于是产生了《背影》这篇“忏悔”文。  相似文献   

8.
《背影》作为一篇用白话写成的散文,于近百年的现代散文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读《背影》,研究散文的写作,也不可不读《背影》”(朱金顺《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背影》是现代散文研究中绕不过的一条溪流。于是,再次探访这条朴实无华的溪流,其默默的姿态却传递出丰厚的信息,曲折有致,叮咚泉响。  相似文献   

9.
“……攥着汇款单,我读啊,读啊,我读懂了朱自清《背影》里的背影,读懂了伏尔加河畔船夫胸脯上深深的索痕,读懂了父亲如弓的脊背以及骄阳的淫威和暴雨的恣睢……”  相似文献   

10.
走近父亲     
一篇经典作品,是经得起一代一代的读者反复解读的。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许多论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是写“父爱”主题的,也有人引申说还写了“小康之家的破落”。这些结论都不错,但我以为并不深入,更不够全面。《背影》是一篇只有1500字的“纪实”型“白话风”散文,看似小巧、纯净,如一潭清波。但在简约集中的情节中饱含了丰富的社会人生内涵,在淡雅、低回的情调中深藏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我倒觉得,这篇散文的深层内涵,在于表现了朱自清对父亲的理解和认识,在难以忘怀的父亲“背影”中感受到了父亲那坚忍不拔的生存精…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背影     
很早我便读了朱自清的《背影》,读着读着便是泪水涟涟。从没有想到把母亲的背影幻化成自己笔下的言语,也许是害怕“心虽有情,笔却不着意”吧。今天,情感所至,于是便有了以下的文字以下的心声。——题记  相似文献   

12.
季羡林先生认为,读朱自清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不应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对此,您持什么态度呢?您是如何评价这一佳作的呢?主持人:火龙果  相似文献   

13.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父亲喂上那边月台”的情景,特别是那一连串蹒跚动作的描写,把父亲“怜子”的感情全部凝结在苍老、笨拙的“背影”之中,令人动容;  相似文献   

14.
《背影》是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重点篇目,长期以来凭借其朴实、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而"背影"这一词甚至也直接与父亲这一形象重叠在一起。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点篇目,长此以往,我们都习惯从情感入手来解读这篇课文,一条线索、一个典型环境、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组成了我们讲解的所有内容。不可否认,父子之情是《背影》着重要表达的内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来解读这亘古  相似文献   

15.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  相似文献   

16.
如果我们不善于说假话,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如今的中学生,感觉钝化了。再感人的课文,即使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让他们产生很好的感觉。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没有人会认为这篇文章不感人,但就是感动不了我们的学生“。父亲”尽管行动不便,尽管步履蹒跚,尽管对孩子充满爱心,尽管这一切都让朱自清本人潸然泪下,但我们的学生就是无动于衷。他们读完《背影》一点感觉也没有。他们体味不“出父亲”的苦心,更体味不出儿子的真情。读《背影》如此,读《出师表》《、陈情表》也是如此。前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和民主战士。早在二十年代,朱自清的散文就誉满文坛,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背影》正是朱自清留给后人的绝唱。 《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读者的欣赏活动实现的。卓越的文学大师们,为了让读者也“参加”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总要给读者留下审美想象和审美联想的空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在不足一千二百字的篇幅里,竖起一个活生生的“父亲”形象,传达出真挚的父子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读者在欣赏活动中的创造力的。而在如何调动读者的想象活动,如何规定读者的想象方向的问题上,这篇散文又恰恰表现出作者的艺术才能。 一般说来,最能表现人的性格、神态,心情的是人的面部表情,特别是人的眼睛。因此许多作家比较注重描绘“面影”。朱自清却偏偏选择了“背影”,作为散文的支撑点。在《背影》第五自然段,作者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9.
近日,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我想起了两年前送爷爷上车时的情景,因为在那一刻,我明白了亲情就蕴涵在一道皱纹、一个转瞬即逝的背影里。——题记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在一次送别中偶然捕捉到“背影”这一素材,两年后以此创作了《背影》。通过父亲的特殊“面貌”——背影,真切地写出了旧式中国的父爱,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