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刊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教育局和市残疾人联合会日前拟定《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要求》,为因各类残疾无法正常入学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6—15周岁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送教上门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对距离较近的残疾儿童少年,每学年送教上门不少于90课时,尽量保证每周送教一次。  相似文献   

2.
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是指对因身体原因不能到校接受正常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上门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重度残疾儿童实施送教上门是学生受到人文关怀和教育公平化的体现。但是,特殊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活动必须得到家长的许可,定期入户帮教,实施免费教学,通过送教上门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送教上门面对的残疾儿童比较复杂的实际情况,以其中两类残疾儿童玩教具实际教学的实例为例,探究自制玩教具在送教上门教育教学中的适用性,提出自制玩教具在课堂有效性、教学参考性、教师专业水平、对家长的启发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在送教上门工作中深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调查西南地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的基本情况,采用问卷法从政策保障、社区参与、校本支持和家长参与4个维度对西南地区284位送教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校本支持得分最高,其余依次是政策保障、家长参与、社区参与;送教上门工作的各维度在送教教师的性别、平均送教路程、送教频率上均无显著差异,但在送教教师年龄、受教育程度、特殊教育教学年资、送教经验、地区等方面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基于此,可采用赋权增能、校本支持、社区联动、政策支持等措施提升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送教上门,是针对不能坚持到学校接受教育、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的义务教育阶段6-14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的一种教育安置方式。山东省临朐县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切入点,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实际需要,开展送教上门个性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学定教”“以需定教”的精准送教模式。  相似文献   

6.
研究者对武汉市残疾儿童家庭进行送教上门需求调查,结果显示:障碍类型和障碍程度会显著影响残疾儿童家庭对送教服务的选择,但不同安置类型的家庭对服务内容的选择趋于一致;残疾儿童家庭对送教内容的需求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康复训练"为主,对"家庭干预指导"的需求也比较大;残疾儿童家庭希望送教时间为每周3次,每次1至2小时。最后,研究者从拓展送教对象、转变送教理念、整合送教资源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金萍 《辽宁教育》2023,(20):49-51
为了保障残疾儿童的教育权,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特殊教育“零拒绝”,凤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对辖区内各种原因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努力探索送教上门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地方     
《教育》2010,(1)
天津:重残儿童可在家免费上课为给残疾孩子,特别是重度残疾孩子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机会,2010年起,天津将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上门的服务,而且全部免费,其家庭及个人不用缴  相似文献   

9.
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全纳教育"的贯彻落实,使得每位残疾儿童都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就要必须充分重视对重度残疾儿童的送教上门工作,这样可以使得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普及,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充分贯彻"尊重生命、传播大爱"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的教育机构就必须要充分关注并且贯彻落实对残障儿童的送教上门工作。本文主要探讨了对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的方法与途径,希望可以有效地促进此项工作的贯彻与落实,全面推动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广泛普及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送教上门是我国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文章作者以长沙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介绍了"三步"准备、"四个流程"实施、"五有"管理的送教上门、"三四五"工作模式,并认为,送教上门工作需提高家庭的配合度,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多方合作,才能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让0-3岁早教服务中的"送教上门"发挥实效性,就应通过早教师资的培训,为送教上门奠定自信的基石;通过优化组合,组建早教天使服务小组.在送教上门活动中,教师们要通过宣传、讲解让婴幼儿家庭中的成员全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细节上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家长,给家长及孩子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一、影响农村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的原因 经济欠发达地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巩固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观念的影响。一些农村家长急功近利,片面地认为残疾儿童少年读书没有出路,不愿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极个别家长甚至把自己的孩子关在家中不让出门。二是办学条件的影响。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具有对盲、聋、智障三类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霍邱县特殊教育学校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教师深入学龄残疾儿童家庭开展"送教上门"活动,为霍邱县重度残疾的特殊儿童送去特殊的关爱和教育。本学期以来,霍邱特教学校将"送教上门"工作列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中,制订实施方案,明确每位教师每学期送教上门的对象,每月送教上门  相似文献   

14.
残疾儿童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身体上或者是智力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残疾,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不及正常儿童,但是他们享有的权利是与正常儿童一样的,他们也应该享有正当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送教上门"就是这样一种新颖的、能够保障残疾儿童享受教育权利的重要安置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残疾儿童的入学率,那么,就对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相关情况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李维峰 《辽宁教育》2023,(24):31-34
送教上门既是特殊教育安置的一种补充形式,也是特殊教育精准化服务的拓展与延伸。凤城市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要求,统筹安排学校资源,为那些因疾病和身体障碍不能正常到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和青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服务,采用融合教育的方式,为这些特殊孩子提供学籍和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入学率。  相似文献   

16.
"送教上门"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是对重度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从目前情况来看,西藏开展送教上门工作面临着区域限制、送教形式及送教定位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当地"送教上门"这一工作质量有待提高。为此,本文就西藏"送教上门"工作进行调查,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促进西藏"送教上门"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日前,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新出台的《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正式实施。《办法》要求:全省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应当完善以特教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采取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对重度残疾、脑瘫、孤独症等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普通小学学前班、幼儿园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前儿童随班  相似文献   

18.
李世美 《家长》2022,(33):7-9
<正>当下,社会对培智学校学生教育方面的关注逐渐增加,培智学校教师也随之要采取送教上门的教学方式开始教学活动。对培智学校的学生开展送教上门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教育普及率取得新的突破,推动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可以帮助送教对象获得更有益的成长。而随着教育层面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实际落地,各级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培智学校对送教上门的教学方式也越发重视,培智学校教师在进行送教上门教学时面临着更严苛的挑战。教师应更科学合理地开展送教上门的教学方式,帮助送教对象开发自身的潜能,教师应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改进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方式,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始终保持端正的工作态度面对送教上门的教学方式,以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送教上门。具体而言,教师首先要强化与送教对象家长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其次应与家长合作,更充分地对送教对象的个性、兴趣与身体状况进行了解,进而切实有效地提升送教上门的教学方式所能取得的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19.
谷柳 《教师》2020,(2):99-100
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要关注到残疾儿童的身体残疾状况、生活环境、自身需求。文章提出在送教上门的团队人员的组建、教学评估与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训练技巧中要把握好“三化两性”,即送教人员多元化,评估与课程内容生态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生活化,康复与训练注重功能性,环境、物与人体现支持性,以提高送教质量与效果,帮助重度残疾儿童走出生活困境。  相似文献   

20.
解决“因残致贫”问题是我国推进精准扶贫落实落细、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必须面对的难点和挑战。重度残疾儿童学生是社会各界的关注对象,更是国家政府重点关怀的群体。“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组织实施让“送教上门”得以实现,但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为契机,通过参加山东省潍坊市“送教上门”社会实践、家长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调研,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中国“送教上门”工作现状,挖掘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推动中国“送教上门”工作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