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对学生评教实践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校关于学生评教一直存在争议,这些争议主要是围绕学生是否具有公正的评价能力、学生评教是否具有很大的可信度等问题展开的。文章就这些争议进行了分析,结合多年来对学生评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国内关于学生评教一直存在争议,这些争议主要是围绕学生有无能力评教、学生能否公正地评教,以及学生评教信奉的究竟是市场哲学还是民主哲学等问题来展开。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陈洪波 《现代语文》2009,(2):103-103
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遇到过很多有争议的问题。以往,面对这些争议点,笔者和同事一般采取回避态度,大而化之。但是,近年笔者发现,对待有争议的地方,犬可不必讳疾忌医。既然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问题摆出来,适时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适当辩论一下,这对学生思辩能力的提高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对劳动关系的高度重视,劳动争议法律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升了劳动争议仲裁法在教学中的地位,并使其成为法学专业学生主修课程之一。但是,目前许多院校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此,本文通过对劳动争议法律课程概述及其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有效的教学革新路径,旨在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法律问题教学的实效性及质量,增强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堂争议常常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它对于增进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新创意能力,以及发展个性和潜能等方面均能产生奇效。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让学生敢于争议,又要让学生善于争议,还要教给学生争议的方法。语文课堂因为争议而显得色彩斑斓、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血压测量方法中存在的争议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循证护理实践。方法:让学生查检资料,找出血压测量方法中存有争议的部分,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寻找证据支持,并自行设计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可靠证据。结果:学生完成了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证实践的全过程,得出血压计不同的放置位置,对收缩压和舒张压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利用血压测量存有的争议点,鼓励学生参与到循证实践中,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护生的循证意识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自启动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争议的焦点之一即在于知识观问题。“新课程理念”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提倡“以能力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体验,通过活动、实践、探究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被一些学者称为“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诸多问题开始暴露,其中有些也涉及到知识观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以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标准的实施,教师、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争议--善于争议--乐于争议应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中英语评判性思维训练中的质疑与由此而带来的争议,是一种开放性、流动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因为质疑、争议的话题是学生在英语阅读评判性思维训练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迷茫或偏解,有的问题虽然不难解决,但也不乏“奇思异想”,扑朔迷离,形成课堂教学困境。尽管质疑、争议对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被广大英语教师所认识,但也有不少英语教师仍感到这一教学活动的难以驾驭,唯恐对始料未及的种种问题处置欠当,甚至束手无策。质疑和争议的驾驭之难,说到底是信息交流的多向和流动带来的散漫性、随机性所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帮助学生在新旧语言知识之间建立联系。[1]如果教师控制失当,就会扼杀学生质疑、争议的积极性,造成信息渠道流通不畅甚至受阻中断;或者东拉西扯造成信息泛滥,远离了“定向”“定度”的控制要求,使无效信息率提高,有效信息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1.温故知新式。根据教材中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一些问题。2.故事引发式。先讲故事,再依此提问,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3.逐层分析式。根据教材的知识层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分析,逐一理解。4.举例论证式。针对概念、原理设计问题,让学生举例论证。5设置思念式。提出问题,设置悬念,造成学生渴求心理,激发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6.激发争议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争议、讨论,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7.提纲挚领式。在一课书或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可提出一些带有综合性、概括性的问题,以提高学…  相似文献   

11.
基于法治原则、权利救济等理论与现有的相关法律规定,可将高校纪律处分争议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考虑到高校内部秩序的维护与学术自由及诉讼成本,司法审查限于退学处理、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严重影响学生受教育权处分争议的法律问题,不审查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吕建新 《陕西教育》2002,(12):37-37
争议,必然发生于不同观点之间,必然引起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探求不同观点的充分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去独立思考、求异创新.争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有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学习方法:有助于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呆滞;有助于克服思维的定势,拓展思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3.
一、在预习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由于数学学科特点,是否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进行预习,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学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近年来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两方面,即学校与学生之间是民事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是行政法律关系。笔者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它们既存在行政法律关系,也存在民事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课堂上,简单的问题可能会引发学生的探讨和争议,牵引出学生不寻常的思维方式。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尊重并倾听学生不一样的声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6.
《广西教育》2013,(28):28-28
近日,武汉市武昌某高中将没收的学生手机用铁锤砸毁,并设立“手机尸体展示台”进行展示,尽管事后校方表示“砸手机是为了让学生更专心地学习”,但此事还是引发不小的争议。其实,如今手机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在中小学校园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现在不是争议“学生该不该使用”手机的问题,而是应该讨论“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以及“如何管理学生在学校中使用”手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给一个话题,让学生争议给学生一个合适的话题,让学生争议,在争议时谈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及理论依据。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又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思考力和洞悉事物发展变化的观察力,使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立于不败之地。如:在落实“礼仪规范”的时候,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落实礼仪的目的和意义,经常让学生围绕“不落实礼仪行不行”这样的话题,以辩论的形式进行探讨、争议。争议时,学生能从身边找话题,能摆出大量的事实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有一名同学这样表白自己的观点:“落实和仪是从小修正我们的品行所必须的,21世纪的…  相似文献   

18.
谈教师对学生的不当惩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惩罚学生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文章探讨了中小学校存在的不当惩罚现象,从历史根源、学生观、师德状况、法治、管理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要让学生透过现象思考本质,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一)养成质疑的习惯读书应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疑惑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我鼓励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找到答案。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集体解决。及时表扬那些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的学生。学生  相似文献   

20.
李萍  李跃水 《文教资料》2007,(30):153-155
随着大学本科的扩招,在校本科生的规模日益庞大,毕业论文的水平日益下滑。由此引来一些争议:毕业论文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是否可以取消了。文章对论文写作中的争议问题给予了回答,明晰了论文写作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