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孔尚任《桃花扇》是清代文人传奇创作的典范,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走向世界。白芝与陈世骧、阿克顿合译的The Peach Blossom Fan,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英文全译本,获得诸多好评。然而,这样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译本却未曾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从译者行为批评视角对其展开讨论,更属首次。通过对译者“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特征的分析,发现译者在追求传递中国文学真色的过程中,并未束缚自己手脚,而是以“务实”为上,既生动地再现了孔尚任的情感意蕴,也有效地照顾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较好地在西方世界传播了中国戏曲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2.
译者的意志性及社会身份对翻译行为和翻译质量的影响是译者行为批评关注的对象.社会历史环境、译者自身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存在决定了译者的意志性并最终导致其译者行为.19世纪初期,作为兼商人、外交官、汉学家等多重社会角色于一身的小斯当东选译《异域录》的行为反映出他是受社会人意志主导的译者,其翻译策略则彰显出他是受译者意志主导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3.
曹威 《现代英语》2023,(12):83-86
《飘》(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的经典作品,国内《飘》的汉译本众多。文章选取傅东华和黄健人的两个汉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分析了两位译者的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并借助“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以动态的眼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魏冉旭  徐未艾 《现代英语》2023,(14):120-122
文章借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翻译内外两个角度考察了白亚仁《第七天》英译本中的译者行为。通过翻译外的考察,分析发现译者个人、读者意识、翻译选材等方面凸显了很强的服务于社会和读者的务实性;通过翻译内的考察,结合对译本的分析,发现译者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展现求真与务实兼顾的语言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特点。通过审视翻译内外,分析得出译者白亚仁坚持“求真务实”的翻译准则,这种翻译行为对推动文化典籍的国际传播以及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都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分析法和文本细读法对刘慈欣长篇小说《三体》汉英双语平行文本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信息凸显影响目标文本的文体特征,体现刘宇昆独特译者风格。信息凸显可由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产生,更是译者有意为之。信息凸显有质的凸显和量的凸显。质的凸显指在词汇、语法、语音等层面打破常规语言规范;量的凸显指某些常规语言的使用频率超过读者预期。从某种角度看,不管目标文本与源文本信息的凸显程度或频率是否吻合,如果使用恰当,能提高文本美学价值,吸引目标读者的兴趣,获得更好的译介效果。  相似文献   

6.
朱斌 《外国语文》2021,(3):114-123
《无声戏》是美国知名汉学家韩南翻译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英语世界取得了较好的接受效果.在翻译外层面,译者选择《无声戏》的行为始于个人的学术兴趣,而重构原文"经典"叙事的动机则是节译行为之因;在翻译内层面,译者偏向凸显源语文化,力求译文再现原文的"异质性话语",同时译者也会考虑目标文化的价值规范,竭力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7.
《离婚》一文中,大量使用绍兴方言、詈语,用话语展现人物性格。译者在翻译时,如何处理语言、社会特征以及融于原文语言中的情感?研究姚莘农与斯诺、杨宪益与戴乃迭、威廉·莱尔、蓝诗玲等的译本,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框架下,从译者对原作及原作者的意图、对真理或事实的忠诚、对原语文化的尊重等方面进行考察,期待了解这些译者在处理同一文本时不同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陈贻范的《孝经》英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辅之以传教士裨治文和理雅各的两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其华人离散译者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深度探讨陈贻范的译者行为。研究发现,陈贻范的译者身份与译者角色对其译者行为产生了较多正面影响。在翻译选材上,陈贻范兼顾中华优良文化传播和古籍名声维护;在翻译策略上,通过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确保中华文化内涵的传播,通过普通句式的归化翻译确保译文可达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出发,通过4个具体案例,讨论了译内与译外之间、鉴者与赏者之间、自译与自评之间以及缺席与在场之间的关系,解析了翻译批评的操作性。作为译评者,具备明确的身份意识和角色定位,将有效提高翻译批评的操作性,增强其客观性,这也是构建翻译批评理论和检验翻译批评理论有效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醉翁亭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诗人欧阳修散文名篇之一,本文以赖斯的翻译批评层次理论为指导,从原语文本类型及语言层面、以及译者主体性等方面对《醉翁亭记》的二个最典型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建立更为合理的翻译批评理论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作为“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架构核心,“译者中心”及译者行为是无法回避的论题。译者看似隐身于源语信息的传播过程,但并非全然是“局外人”,其思想早已内化于译文之中;其次,译文是译者与读者的互动场域,译者考虑到读者的思维习惯和信息传递的效果谨慎编写译本,读者阅读译文时,也必然会感受到来自译者的关照,这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共推“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选取罗希文,李照国《伤寒论》译本作为参照,意在紧扣译文线索,认识译者通过调整译文实现对原文本信息受者的“关怀”与“不周”,对比译者的翻译思路及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认识评价传播对象对于译文的适应性,以及影响译文质量的种种因素,期待对日后的中医英译实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该文尝试以路易斯·冯·弗拉德(Luise Von Flotow)论述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即加写前言和脚注、增补以及劫持为指导,通过具体的译例来分析《三体》英译本中是如何体现这三种翻译策略的。研究发现,通过加写前言和脚注以及增补两种策略,译者使读者注意到其对原著所作的变动,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而劫持策略的运用则删减或消除了带有女性歧视意味的表达,树立了女性角色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3.
何玉芳 《巢湖学院学报》2022,(5):127-133+164
《三体Ⅲ·死神永生》的英译本于2016年在国外发表,第一周就进入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2017年获得轨迹奖,并获得雨果奖提名。这些佳绩说明这一译本是成功的,但细读后会发现在一些有关性别的内容上译者刘宇昆做了修改。文章旨在从赞助人角度,通过文本分析和与译者刘宇昆访谈求证,看该译文性别内容的英译,看译者如何与出版社代表编辑丽兹和作者刘慈欣沟通合作,从而达到翻译群落中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批评研究是国内学术界的热点之一。黄勤教授的《王际真中国文学经典译介之译者行为研究》一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而深入的探索。本文结合该书内容,归纳了该书的研究视角、理论运用与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与启示意义,以期为建立更加全面具体的译者行为批评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莫言小说日译评价争议,研究译者行为批评中的译评者类型,指出有必要认识和区分“专业译评者”和“非专业译评者”及其译评类型。 译评者的务实目标影响其对译文质量的评价。 同时,译者也有其务实目标和目标读者定位。当译评者与译者务实目标一致,译评者正好是译者定位的目标读者,译评呈现好评,反之为差评,皆为印象式译评。专业译评者应采取描写式动态评价,辨析译者务实目标,考察译文是否吸引到译者定位的目标读者。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主要关注原文或译文,而对在"原文-译者-译文"这个三元关系构成的生态环境中译者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少有涉猎.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视角探讨译者在少数民族典籍英译中的作用,以傣族家喻户晓的长篇叙事诗《朗鲸布》为个案,主要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所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及适应后根据翻译目的选择换例、补建、依...  相似文献   

17.
与之前大部分科幻小说不同,《三体》选择从人类、地球之外来关注地球的现实状态与人类的文化困境。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态视野,它不仅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更进一步超越传统生态视野。不再只关注地球,而是将地球置于整个宇宙之中,以地球人、星舰人、外星人及其生存的宇宙环境为关注对象,寻找建立宇宙生态和谐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8.
牟桂英 《海外英语》2022,(15):25-26
《三体》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在国外大获成功的科幻小说,因此其本身和译本存在极高的研究价值,但鉴于其研究发展不足,尤其缺少对其进行翻译转换理论层面的基础分析与研究,由此以刘宇昆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的科幻小说《三体》的英文翻译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促进翻译工作的质量升级,并在实际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当中提升翻译文本的审美价值。《三体》这部作品与传统的我国科幻小说存在巨大的差异,其中的内涵丰富,故事情节紧凑十分吸引读者。关注到《三体》这部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进行英文翻译文本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能够达成翻译工作的升级需求。重视对《三体》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翻译工作的准确性,以及对原著的忠实翻译程度。  相似文献   

20.
周梦 《英语广场》2024,(3):11-14
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译者因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和身份特征,往往具备扎实的汉英双语能力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拟借鉴翻译行为理论的重要概念,基于对新加坡籍译者温宏文翻译行为的解读,从翻译选材、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几个方面考察译者的身份和所处的地域对翻译行为的影响,意在探究东南亚地区华人译者在译介中国文学、传播中国文化方面采取的策略及其发挥的作用,以期为中国文学外译提供参考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