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学译介实质上包括翻译过程和传播过程,当务之急是积极寻求能够涵盖译介活动各要素并将翻译学和传播学融为一体的译介新模式。通过对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译介现状的调查,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及传播学的马莱兹克系统模式,本研究积极构建由译介环境、译介主体、译介目的、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七大生态维度组成的译介模式,构建中国文学译介模式,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文章借用生态学的相关术语,讨论了翻译个体、翻译种群、翻译群落、翻译生态系统等概念,接着指出在翻译学科这个生态体系中,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占据着核心地位。目前,我国的翻译生态大体平衡,但在某些方面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因而,我们必须把握规律,保持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相对稳定;维持翻译支持系统的稳定,维系翻译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功能上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动态平衡,关注不同层次的生态平衡,才能达到维护翻译学科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为产品说明书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适应产品说明书翻译的生态环境,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个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获得整合适应度高的译本,促进产品销售。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的政治——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的译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翻译是为权力服务的,译和赞助人出于不同的背景(意识形态)对原作的“重写”,可以使一个外国作家在译中呈现出不同的化品格和审美面貌,因而学翻译是一种政治活动。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的译介鲜明地展示了学翻译作为政治行为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洪忠民 《考试周刊》2009,(23):213-215
在西方,翻译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读者阅读译作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过程。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以译者和读者两个身份来具体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特征。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学的新兴学科。胡庚申教授作为生态翻译学的鼻祖,提出了诸多研究观点,包括生态翻译环境中的"译者中心"论。鉴于学术界不同学者对胡教授"译者中心"论的质疑或反对,笔者对此观点进行思辨,分析胡庚申教授的"译者中心"论的合理性,承认译者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本翻译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我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热爱,通过对该小说进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原作的主题阐释、文学特征、译入国的接受环境和译者的主体性等因素在该小说的译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认真考虑上述因素,才能保证翻译文学在译入国获得持久而强盛不衰的二次生命。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问世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运用这一理论来研究近代翻译大师苏曼殊的翻译实践,通过研究当时生态翻译环境与译者的选择之间的关系,发现苏曼殊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翻译作品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汉语言的兼容并蓄优势,近年来零翻译现象频繁出现。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iPhone”的零翻译为例,分析零翻译现象存在的合理性。“iPhone”的零翻译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适应和选择的多维转换度较高的翻译,是符合中国大众认知能力的译文。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文学作品的作者、译者、原作、译作,以及读者等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的限制,从而表明没有不受限制的文学翻译和翻译,翻译因而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根据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特征,选取相关文学翻译文本中"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实例,从"译介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个案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即"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特征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二者都属于"个性化"的翻译,从本质上都是对原作的"创造"与"叛逆",只是"创造"的方式、途径、程度不同,"叛逆"的方向、目的、归宿各异,从而得以从新的角度审视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相似文献   

12.
非洲文坛巨匠钦努阿·阿契贝是国内英语文学译介的重要对象.1963年,阿契贝的名字首次出现在中国的期刊杂志上,1980年代国内学者对他作品的译介逐渐增多,但仍显零散单一.新世纪以来,由于文学经典的阅读不断受到重视,对他作品的译介迅速增多,成果丰硕,体现一定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所译介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儿童文学作品、政论性散文等文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戏曲是古代艺术的精华,凝聚着华夏文明的美学思想精髓。目前译界对戏曲的翻译研究较少,尤其是在经典戏曲英译文本对比研究方面还很欠缺。文章立足于戏曲的民族文化之根,在翻译美学的框架内研究中国传统戏曲的对外译介,以《长生殿》的两个经典译本为例,从戏曲修辞英译的"凝炼美"、戏曲人物台词英译的"含蓄美"、戏曲曲词"诗性智慧"的传译等方面来传递中国戏曲特有的"诗意的芬芳",以期达到文化传承以及对外译介与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15.
张阳 《教育教学论坛》2019,(12):257-258
让世界了解、认识当代中国,翻译就是构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英国著名汉学家蓝诗玲(JuliaLovell)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就是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译者为中心,把译作与原作进行和谐统一的译介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密  陈莉霞 《考试周刊》2013,(78):12-13
近年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对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它对各类翻译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在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探讨了陕西旅游翻译的优劣,提出了译文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翻译活动自古存在,它在发展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关于对译者扮演的角色以及在翻译中的地位,中外都有过不少形象的比喻:演说家、画家、雕刻家、演员、中介人、媒婆、舌人、叛逆者、仆人等等。文章主要从演说家、画家、“美而不忠”的女人、仆人这四种比喻来分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进一步分析人们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认识,并说明这些喻体背后所蕴含的翻译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译者的目的看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扬  胥瑾 《海外英语》2011,(11):182-184
费米尔的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行为。译者的目的不同,采用的翻译策略必然不同。文章以目的论中译者目的为基础,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策略,从而说明,在佛经翻译不同时期,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随之不同。  相似文献   

19.
公共场所的公示语汉英翻译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公示语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高城市公示语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20.
日本唯美主义产生于明治末年,兴盛于大正初年。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学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我国学者对其作品的译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部分作品都得到译介,还有许多作品出现了多个译本。本文将对这三次译介进行梳理,并分析三次译介的原因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