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尤文 《教师》2014,(19):64-65
正现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不想阅读、不会阅读历史教材的现象相当突出,严重制约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这种现状,笔者粗谈浅识,供同行商榷。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紧迫性⒈学生不会阅读教材内容阅读是"学习之母",是"智慧之星"。"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初中历史实验教科书中有大量的知识点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而识记这些知识点恰恰是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感到非常头疼的事情。如何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对历史实验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进行"优化",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对历史实验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进行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大潮的涌起,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话”方式被突出地强调出来了。这主要是由于历史信息的特点、教学对象思维特征以及美育的需要等因素决定的。历史不会重演,历史事实(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动态、科技发明、文艺创作以及风俗人情等等)不会原原本本地重复:即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只是表现形式上的某些雷同,其本质已作了历史性的更替。史实被人们记载,然后编成教科书,历史教师主要借助这些文字载体去进行信息传播,所以历史知识信息的间接性特点最为明显。而距离现实生活甚远的间接性,必然使学生产生相当大的“隔膜感”,要想减少隔膜,就应用形象的东西引起学生联想。但现行教科书,由于种种原因,主要用的是概括叙述与抽象说明的方法,这就使“隔膜感”大大增强,学生学起来,常有“索  相似文献   

4.
<正>案例将事故原因归结为"教科书"的教学内容与"现行的安全要求"不一致,这个结论是有失偏颇的。首先,就教科书的内容看,所呈现的知识并没有科学性错误。关于学生伸手进去锉毛刺的前提是"慢速"。就学生的实习过程看,当时的车床状态的确是"慢速",符合伸手进去锉毛刺的前置条件。其次,就事故的归因分析看,学生W某的袖口没有按照规定扎紧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如果学生袖口按照规定扎紧,"慢速"车螺纹时是可以伸手进去锉毛刺的。第三,就事故的认定方法来看,这是典型的"以今非古"的分析法。现代生产的安全要求是"在车床运行的整  相似文献   

5.
<正>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学,高考历史命题也离不开史料。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学生总认为材料题太难,不容易得分,一些历史教师感叹材料题不好讲解。经过多年历史教学实践,我逐渐总结出解答材料题的一些方法,现介绍如下。一、信心是前提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对解答材料题缺乏信心。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一是"不敢做",材料的文字太多,看见就"怕",肯定不会做;二是"做了也白做",辛辛苦苦做了但是不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这段文字指明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对话",目前高中阶段对于现代文的  相似文献   

7.
一、与教科书"主体"对话:可以教哪些"语用内容"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它们本来是一篇篇"文章",如果不受语文学科的制约,可以学习的内容简直是包罗万象。但是,文章一旦被编进教科书成了"课文",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材料,那么,语文所需要的只是其中与自己学科有密切联系的一个"面"。这个"面"是什么?以前比较模糊,现在已经明确,那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那么,在具体的一篇课文的备课中,我们大体应该  相似文献   

8.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直被大力提倡。甚至有人说只要恢复了孝道,社会风气就能变好,道德水平就能得到提高。针对这个观点,本文将选取与"孝"及"孝道"有关的文字为视角,以我们祖先创立这些文字为源头,探究其流变的过程,回到人、回到历史,然后再重新出发,以展望未来,探究本质,探讨何谓"孝"、何谓"孝道",以及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该不该提倡"孝道"。  相似文献   

9.
文化要在时间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追求的是久远的价值,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这是"传承",是时间性的;信息要在空间中、在广大的人群中流传,追求的是当下的效应,能吸引眼球,有收视率和点击率,这是"传播",是空间性的。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浅阅读",主要指通过电脑、手机等浏览网络上的信息。使用这个词的人往往怀着一种好意,想以此批评阅读的浅层化。可是,以我之见,阅读就是阅读,世上并无"浅阅读",所谓"浅阅读"不是阅读。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是读那些有文化内涵的文字,是进入到这些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中进行思考的行为。能够承担这个功能的,唯有好的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这一点不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改变,纸质产品和数字化产品只是形式不同,关键在内涵,从网络上读孔子和柏拉图与从纸质书上读没有本质区别。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出版也在追求当下性和满足于业余性,大量出版物毫无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何卫君  陈霞 《教育》2012,(27):55-56
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走进文本、走近教科书、走近编者的重要手段。到底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一读,读出文字所谓"读出文字",就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将课文读通读顺,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根本保证。学生只有读通了才能有感知,读顺了才能有语感。课例:《第一次抱母亲》执教:特级教师于永正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相似文献   

11.
有一天,和一群德国学生聊天,刚好是台湾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正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民进党"政府"试图在教科书里进行所谓"去中国化",反对者则抗议纷纷。我问这些德国学生:"你们高中的历史课是怎么上的?"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有了"支点"就有了立足点和目标。语文课堂的"支点"就是一个主问题。抓住这个主问题,学生就能走进文本,体悟语言,涵泳文字。教师应在同一事物的对比处确立"支点",在课文的矛盾处确立"支点",在课文的详略处确立"支点",在作者的匠心独运处确立"支点",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的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除了正文以外,还提供了大量材料。这些材料的提供,既节省教师一定的时间,也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对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起到一定的作用。教科书提供了材料,概括起来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和图片材料三大类。对于不同形式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一、对于文字材料,应视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要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和运用,以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文字材料包括从经典著作、历史…  相似文献   

14.
"人"是有生命的个体,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本是生命个体的丰富活动,可是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只是一个"符号",只见其名,不见其人,导致教科书的枯燥乏味。历史教学呼唤人物的丰满个性和生动细节,以挖掘人物的精神品质,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新课改的灵魂,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在每一课中都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动脑筋"题,处理好这些"动脑筋"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在课堂上处理这些"动脑筋"题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相似文献   

16.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是一篇经典课文,其"主线"是把握荆轲的人物形象,把人物解读透彻,课文所包含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以及实用价值才能传达出来,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既有"知识收获",又有"情感经历",还有  相似文献   

17.
从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颁布为标志,现代学制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从无到有;从清末注重"文"逐渐发展为到民国中后期强调"语"。"文"指"英文";而"语"则指"英语"。"英文"侧重的是文字,即语言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中的"读"和"写";而"英语"侧重的是其中的"听"和"说"。在清末到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的这个历史过程中,这一变化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8.
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编写,多是以"主题"或者"话题"的形式出现,而这些主题或者话题是偏向人文意义的。课文的选择是按照"主题"或"话题"的内涵,也就是按照人文内涵进行编排的。但是,语文教学不能只有"人文"的一面,还应该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策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事实上一线的教学是讲读时重"人文",练习时讲"工具",  相似文献   

19.
"网虫",这个词你一定不会陌生。这些人大多是年轻人或学生,可我的老爸都一把年纪了,却也是一个超级大"网虫"!22世纪,玩电脑没戏好不容易到了22世纪,终于可以上会儿网了。"嗒嗒嗒……"咦,什么声音?在这美好的22世纪,谁敢打扰本小姐的雅兴?突然,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我的心头,该不会是……我急忙乘火箭来到电脑桌旁。果然,我看见爸爸戴着20副眼镜坐在电脑桌旁(因为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要合理用好现存的教材,找准"想象生长点",也即补充教材的文字"空白",补充、扩展教材的情节"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空白",放飞学生的梦想,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发展想象能力的关键是找准最能触发学生想象思维的"想象点"。语文课文为学生大胆想象,尽情幻想,提供了无以比拟的巨大空间和丰富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积极开发这些资源。特别是课文中的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