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新时期,党的新闻思想有了新内涵,办报有了新理念,军报又改了版,现在基层给军报写稿也就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抓上下都关注的结合点这次军报改版,指导思想里有四句话原则:“增加所需求的,强化受欢迎的,去掉不适应的,合并重复的”。什么是不适应的?就是新闻太少太慢,一般性的工作报道太多;什么是受欢迎的和所需求的?受欢迎的所需求的是时评新闻、热点新闻、解读性新闻,贴近基层的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如今你要给军报写稿,就要想到这“四个的”。这“四个的”来自新的办报理念,来自党中央新闻思想的新内涵。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晚报记者.总希望自己能抓到重大典型新闻或突发性新闻,一炮打响,获得新闻奖。这是每个有事业心的记者所孜孜以求的。但这又谈何容易,要知道新闻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你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抓到所有轰动新闻。所以,当你抓不到这些新闻时,请别放弃。在这方面,本人有过许多切身经历和感受。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编辑部: 你刊设有《新闻界人物》一栏,已介绍了一批先进人物,长了新闻战士们的志气,我们也从中受到了不少的启发和鼓舞。这个栏目是受欢迎的,可惜近一年来日见稀少。是新闻界的先进人物不多吗?肯定不是。新闻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有大量真正的无名英雄,他们  相似文献   

4.
“新闻可能是美国最畅销的产品”,麦修·阿诺德在他的《新闻写作是急就文学》一文中这么说。此文载于1980年美国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受欢迎的文章》一书,为介绍一些新闻作品而作。据阿诺德估计,现在美国虽有广播与电视不取分文而迅速传播新闻,仍有5800万人愿意花钱买报看,供给这个广大市场的有大大小小报刊二万三千家。  相似文献   

5.
正N0.1不公规则机关能干的总有干不完的活,不能干的总是没有活干。干得多的人犯错误的几率就高,挨训的机会也多,加班的次数多,得罪人的概率高。少千或不千的人,往往不犯或少犯错误,给领导的印象往往比较好,年底测评时往往票数较高,生活相安无事。N0.2过手规则谁先粘事谁倒霉,别以为一件事情你按程序转办了吩咐了落实了就大事大吉,其实最后还有好多擦屁股的事要你处理,谁让你是综合办公室的,事情是你向下交办的,最后的句号还得你来划圆。  相似文献   

6.
董松 《新闻前哨》2013,(2):86-87
手机定制的滚动新闻可以让你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事。你想看报纸电视新闻,去了解最新的爆炸性新闻?别逗我了,我头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什么,你想在报纸上刊登一则寻人启事?用微博吧,我的微博里有2万多个好友,他们里面每人再有个5000粉丝吧,如果再有一半人转发,数目将以几何数字递增,直到传遍整个城市及至全国。  相似文献   

7.
记者之难     
柴选 《新闻与写作》2006,(11):F0002-F0002
别以为穿件十来个兜兜的摄影背心,扛着相机满世界转的摄影记者是个好干的差事。不信,请看这样的画面;记者不是想进去采访么,不用当事人出面,门外头的保安就足以把你制服。所以,记者不仅需要敏锐的新闻意识,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进行的一次受众意见调查表明,群众对新闻节目中充斥会议报道颇多意见。一位受众写道:群众看干部,不是看你开了什么会,而是看你怎么干,干的结果如何。相反,在镜头上一见面就是开会,反而使人反感。为什么会议新闻总减不下来,会议新闻又总是老面孔呢?这里的原因很多,从我们新闻工作者本身来说,有这几条原因:一是与记者的心态有关,总认为新闻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只要反映领导在会上的活动就行了;二是记者对会议以外的背景材料缺乏调查研究,对有  相似文献   

9.
三点体会     
新闻函授学习不像在校学习那样有严格的教学制度监督管理,其主要是靠自学,学习效果是否理想,与我们每个学员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我曾参加过三届解放军报的新闻函授,在学习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自信与坚韧。不相信自己能干什么,就注定干不成什么,别总说自己不是那块料。我曾两次报考军校而不中,当时,失败的打击折磨着我,有一段日子非常自暴自弃。我所在单位的首长见我精神不振,就给我找了几本名人传记让我看,我从名人们成才的事迹中了解到,古今中外,哪有一个想干成点事的人没有遇到过挫折呢?于是我下定…  相似文献   

10.
很多记者干久了,整天围绕新闻转,觉得新闻特重要,人人都得关注--这事这么重要,你怎么能不关注?其实不然. 新闻很重要,但不是全部,只是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人们不能也不应生活在新闻、评论里,否则就成了一个吵架的社会、情绪化的社会,没人干实事干正事了.凡事都先争出个是非曲直来再去干,恐怕啥也干不成.现在,很多地方的主政者强调"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其实也是这个理.即便在新闻媒体内部,也多强调"多些实干家,少些评论员".  相似文献   

11.
记者部落     
他为新闻而来,一部书,一篇报道诠释着他对新闻的理解;他别新闻而去,留下同人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传媒骄子”刊发追忆傅上伦先生的文章《谢谢你教我们……》  相似文献   

12.
正1.要么全力以赴地干,要么早点滚蛋,在任何一个位置混日子迟早会有人拿你开刀,你要明白,做企业不是做慈善,如果你愿意被慈善,我建议你去要饭。2.别把老板和上司当傻子,他装傻不等于真傻,不追究不代表他不记得,只是他给你机会去磨练,你的这些小伎俩他早就比你耍得专业几百倍了,不然他也不敢坐上这个位置。3.别见人就说你有多苦,说久了一定会成为公司里最苦的那一个,苦了这么久还拿不出解决办法,只能说明你不是智商有问题就是情商有缺陷,因为没人在乎你苦的过程,只在意你得意的结果,包括你自己。4.对工作,一诺千金,言出必行,每次放空炮,还有谁会相信你能做好,凭什么让公司给你最好的资源。5.别以为自己很牛,真要觉得自己很牛,童工作结果出来看,这比你吹一万次牛更有说服力,更能得到公司的认可。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导语便是这“眼睛”里送出的第一层“秋波”,导语有无神采,决定着读者能否对你的新闻“一见钟情”。常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新闻,又何尝不是呢!干记者的人,谁心中没有几多遗憾!回头望望,我们写出的那一条条消息、通讯、特写的导语,有多少是经过苦心锤炼而独出心裁的,有多少是凑凑合合、得过且过而草草出场  相似文献   

14.
到新华社工作近10年,唯一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我所在的新华社对外部中央新闻采编室是“没有午休”的小组,我本人则是从来不吃早饭的记者。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新闻工作是一项让你干着干着不知何时就可能倒下的工作。我本人心脏也经常不规则地跳动,可也检查不出毛病来,没准哪一天就“英勇就义”了,然而,我还是对新闻工作痴心不改。  相似文献   

15.
新闻浮世绘     
你小子有种别带保皇l啊!你有病啊!白天没●瞎叫唤啥?成都一八哥见到美女问好,见到新闻浮世绘@郭竞雄 @言咏  相似文献   

16.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翻开你的“作品集”,看见你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的一篇又一篇的“大块头”,我诧异了。顺便和你一谈,发现在你身上似乎也有不少“新闻”。你说你一踏入军营,就在某部当上了一名炮兵侦察兵。之后,连队指导员、宣传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一级一级地“升”上去。到了八七年底,你脱下校官服、戴着两枚军功章,回到了生于斯、养于斯的家乡,“升”为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于是,十多年没沾过新闻边的人,搞起了新闻;副团职干部“玩”起了报道员干的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新闻”! 在许多人看来,既然是新闻科长,就肯定是专职专用了。其实不然,一年中,你采访写作的时间还不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新闻工作者的“常态”,就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随时以新闻眼、新闻耳、新闻真,在身边耳目能详的事物中捕捉新闻。干新闻工作和别的职业不同,无论你是在何种场合,或休闲度假,或与人交谈,你随时得捕捉新闻线索,眼、耳、鼻常年处于战备状态。保持新闻“常态”,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能够保持新闻常态是进入角色、当一名合格新闻工作者的必要条件,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必须有高昂的新闻兴奋点。 所谓“兴奋点”,当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和精神始终处于临战状态,一旦发现线索,即刻出击,马上干起来,这类记者的脑子常…  相似文献   

18.
怎样采写新闻:一个是采,一个是写,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用简单的话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打个比方,记者、通讯员似小蜜蜂一样,负责采花酿蜜,你采到的花香不香,你酿出的蜜甜不甜,也就是要经常问问自己:你发现的新闻好不好,你表现的新闻精不精,或者叫巧不巧。  相似文献   

19.
不少青年新闻工作同志问我:你干新闻工作时间不短,对这一行的主要体会是什么? 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从《人民日报》工作岗位退到二线后,我继续关注我国新闻工作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写些有关方面的文字,这么说来,同新闻结缘已有一个花甲周期,时间不算短。但取得经验不多,积累教训不少,主要体会一言难尽。如果勉强概括一条,我想提“入门不难,提高不易”几字,跟同行商讨。 我认为这几个字有历史印记,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5月10日 市里开利书店沈利民经理来社里进货,说最近<***>火得不得了,一期最多能卖到30万本,我们为何不照葫芦画瓢,也做一本类似的书呢?我说,我干着公家的工作,大小还是个负责人,怎么能和你合作呢?沈经理不高兴了,说,哥们,别看你现在是人五人六的,可谁敢保证那一天你还不如我呢.到时候,可别怪我不照顾你.我连忙打岔,别让屋里其他人听见不高兴.最后,他说,我先办点别的事情,晚上请你吃饭,你看还叫上谁,一块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