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席勒认为人性中存在着两种基本要素,即人格和状态。人格是保持不变的自我同一的理性形式,而状态却是人在时间中经历的变动不居的感性内容。由此就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要求:前要使多变的现象世界具有统一的形式,后要使空洞的形式具有实在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但是这两种冲动各自的自面性造成了人性的不完满和不自由,为使人性实现完满和自由,他提出了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活的形象”就是美。席勒认为,人只有在审美的游戏活动中才能实现人性的本质,因此美就是人性的完满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美学史上,席勒从人类学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审美游戏的思想。他认为,游戏可以解决文明和人性的冲突,审美游戏可以使人性完整。席勒的审美游戏思想实现了游戏研究的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变。席勒的思想启示我们,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儿童游戏:游戏根植于儿童的天性;从游戏、美和人性的内在联系去认识和理解儿童游戏:儿童游戏是能体现人的自由本性的审美游戏。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育书简》是以书信的形式讲人性的完整和美育问题,但席勒在论迷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人性的完满、美的作用、审美一体性等方面都体现了和谐美育的观点。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提到“完美的人性”,并以游戏冲动来调和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他对美的分析、游戏冲动说的提出、对艺术起源问题的分析,都是让人摆脱物质、自然的限制,进而摆脱道德状态的限制,最终进入审美状态。和谐的人性美是其和谐美育的核心及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4.
席勒以康德美学思想为基点对人性进行分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主要围绕自由、人性、美、艺术和游戏冲动等概念展开。席勒希望通过美学来改造现实人生,实现人性自由和理想人性,但是在美学理论的建构中始终在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通过分析席勒人本主义美学中的一些局限性,我们不仅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席勒美学做出评价,而且能够在建设中国美学理论话语体的系过程中真正获得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席勒以康德美学思想为基点对人性进行分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主要围绕自由、人性、美、艺术和游戏冲动等概念展开。席勒希望通过美学来改造现实人生,实现人性自由和理想人性,但是在美学理论的建构中始终在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通过分析席勒人本主义美学中的一些局限性,我们不仅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席勒美学做出评价,而且能够在建设中国美学理论话语体的系过程中真正获得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席勒,J.C.F(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Schiller)18世纪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文学家、德国戏剧家和诗人,在他的著作《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次提出“审美游戏”的理论,并大力提倡进行审美教育,对于促进德国文化的发展,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具有积极意义。在20世纪初期,我国的审美教育曾一度受席勒学说的重大影响。在近一个世纪之后,对于当代学校审美教育而言,席勒“审美游戏”自由性与非功利性理论仍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席勒作为18世纪德国重要的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为美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美学思想为基础和寄托,思考着人性、命运、社会,深刻影响着我国审美思想教育的发展.尼采曾说:席勒使德国人变得年轻.可见,席勒的思想具有超前的启蒙性和创新性,尼采的话也肯定了席勒审美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游戏与活动是全面实现审美育人功能的主要方式。游戏是与“自由活动”同义而与“强迫”对立的概念。审美活动是通过形象把握现实的一种活动。游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文明与人性的冲突;可以消除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是连接优美与崇高的桥梁;是引导人走向自由王国的必要之路。人在艺术和美的欣赏过程中产生的“游戏冲动”,可以帮助人达到充分自由的境界,通过审美教育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可以使人性的完善成为可能。从而使人从一个“感性的人”变成一个“审美的人”,实现人格的完整与心灵的优美。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育家席勒曾经说过:“要想使孩子的人性趋于完美,那么就教会他审美吧!”席勒的观点恰恰迎合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深厚的人文内涵和丰富的情感积淀这一特色,语文学习也应该兼具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席勒认为,美是人性的一个必要条件,人性是人的天性的和谐统一,在人的天性里存在着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人是否具有人性,就是看这两种冲动是否和谐统一。然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作为主体能动的发展实际上就被转换成了物的可改造性。表现在教育活动的领域中,我们实际上又以理性认知取代了人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席勒美育思想关于人性的探讨对当前人教育思想的建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席勒认为,人的天性和状态——感性素材使人产生感性冲动,而人会用道德和理智进行自我约束,即形式冲动克制着人性中感性的因素;当人的情感和理性功能坚持自身秉性并相互影响时,便产生了游戏冲动,在这种情况下,感性冲动的对象同时也是理性冲动的对象,它不受感性自然的强制和理性道德的束缚,进入到美的游戏领域。游戏冲动使人获得审美情趣和自由,而艺术和美育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由于受到启蒙运动中卢梭等人的影响,在反思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异化之后,提出了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审美教育思想。他通过对人性、美和艺术的抽象分析和论证,证明了其审美教育思想能使人性完满、自由。席勒还将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分为物质状态、审美状态和道德状态三个时期,而正是在连接物质与道德状态的意义上,审美教育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通过对席勒论证审美教育思想的逻辑过程的考察,审美教育思想的本质与意义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的异化到人性的回归--文化与人性演变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异化导致人性的失落。中国儒家文化自汉代发生异化而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由这一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必然是片面的人性和单向度发展的人。人性的回归需要文化的增殖,现代化将实现文化和人性价值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一生用力最勤和传播最广者要数美育,他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举,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确定了美育在我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他是我国近代美育的真正首倡者和奠基人."[1]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曾受到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影响,其中席勒的影响最为重要. 一、理论命题的接受 1.以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美育目的论 在席勒看来,现代人生活在自己创设的钟表机械式的社会里,活动被局限在某一领域,与自身专业无关的素质被压制,变成了职业和专门知识的标志,失去了人性的完整与生存的和谐.表现在群体上,上层阶级懒散,性格败坏;下层阶级粗野、狂暴.在个体身上,感性与理性各自为阵,彼此失调,"不是这一边旺盛的想象力毁坏了知性辛勤得来的果实,就是那一边抽象精神熄灭了那种温暖过我们心灵并点燃过想象力的火焰."[2]为了弥合人性的分裂,把人引向自由解放,席勒选择了美育.他认为经验世界中的美可分为两种:"融解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融解性的美"以宁静的形式缓和粗野的生活,给缺乏约束的人带来法则;以感性的形象给抽象的形式增加活力,让长于抽象思辨的人解除概念的统治,增添生活的情趣;"振奋性的美"即崇高,以恢复力为目标,防止文明化导致的现代人性蜕变:柔和蜕变成软弱,自由蜕变成任性.两种美充分发挥作用,最后变成一体性的理想美,人性因此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哲学家席勒告诉我们“只有当人是完全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人只有在游戏时,他才是完全的人。”可见.对人来说.游戏是多么重要!正常人没有不喜爱游戏的.不仅是儿童.也包括成人。但在目前,教育中引入了电子游戏后.竞有那么多的人视为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16.
(注:课文为人教版第1册)设计理念我们往往过分夸大课堂的教育工具性功能,而忽略了课堂其实就是孩子当下的一种现实生活。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最高的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体现。荷兰哲学家胡伊青加说:人具有游戏的本质,人是游戏的人。由此,本人设想,好的教学应具有游戏精神。  相似文献   

17.
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游戏与玩耍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游戏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求知.通过有趣的游戏.他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和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中,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充实。道德教育,应通过开展具有游戏因素的教学活动,使品德教育与游戏有机融为一体,让  相似文献   

18.
席勒思想的核心是对人"自由"问题的探讨,而"自由"与人的幸福密切相关。为了加深对席勒思想的认识,本论文拟从探究席勒思想诞生的文化土壤及对西方幸福观溯源梳理的基础上,深入论述席勒人性完善与自由和谐的幸福观,以此彰显席勒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和谐发展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席勒审美乌托邦理论起于法国大革命后席勒对人性堕落问题的发现.通过对人性现状的描述和对人性的抽象分析,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才能弥合人性的分裂,只有超越现实的艺术才能为人性的改造提供有效的武器.他试图以人的审美冲动建立起审美王国,以实现人的自由.然而这只是一个审美乌托邦,注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20.
陈荣 《考试周刊》2012,(62):140-140
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帮助完成其他体育任务的一条有效途径。体育课要变成快乐教学,体育游戏是重要手段之一。体育游戏是指以进行人体基本动作为主的游戏,把那些既重要又需要反复练习且单调、枯燥的技术动作,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对基本技术建立正确的形象概念,帮助学生巩固已掌握动作,改进错误动作,对体力增强、智力发展和陶冶情操都有积极的作用。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传统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在主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体育,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