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髯翁所撰大观楼长联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意蕴,集中体现了对联艺术的六个美学范畴的十八个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2.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章回小说大家",其文学史意义不仅在于将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发扬光大,而且在于继承"以诗入小说"的传统,成功地使用对联这一艺术样式,将其引入小说创作,使对联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小说中发挥了审美功能和叙事、感事功能。对联与张恨水小说的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张恨水小说的美学特色。张恨水小说中对联的叙事、感事功能是对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通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对联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认为,对联认知过程中上下联两个输入空间,在跨空间映射之前先于内部映射合成,构成更为复杂的跨空间映射网络;上下两空间对接合成时利用类属空间进行空间检验。在认知特点上,表现为对联是所表现对象在意义和形式上的双重突显,对联认知需同对联语境建立最大关联,对联在认知过程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4.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具有诸多的美学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古今名联进行教学,以吸引学习兴趣、加深课文理解、提高鉴赏水平、培养语感能力、积累写作知识.本文论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联的运用谈几点个人的尝试和看法,求教于大方之家。一、运用中学语文课文中现成的对联,把握文章中心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文章直接引用了前人的对朕,而且这些对朕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抓住这些对联讲情讲透,也就抓住了全文的思想脉搏.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毛泽东同志引用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  相似文献   

5.
在诗、词、文中嵌入中药药名,是古往今来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我国从南北朝起涌现嵌药名诗,发展到现当代,嵌药名这种形式在多种文体中运用,除嵌药名诗外,嵌药名小说和传奇、嵌药名书信、嵌药名对联等均有相当的运用.其中尤以嵌药名对联用得较多,这种形式所以绵延不绝,是和它具有独特的美学功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博学入精妙,哲理化诗情”.这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美学家杨辛先生为缅怀宗白华先生而写的一副对联,也是杨辛先生自己一生追求美学精神的写照.杨辛先生是从绘画领域跨入美学领域的.1946年,他曾就读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是当时北平艺专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47年中断学业转赴冀察热辽解放区,1956年调入北京大学任教.他在美学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又潜心于书法的创作和研究,将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他的美学研究别具一格.他认为,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自上而下,从哲学的体系研究美学,这主要是理论方面的研究,但这种方法容易使美学显得神  相似文献   

7.
走进对联     
代兰艳 《文教资料》2007,(24):186-187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都有撰写对联的题型,可以说2004年高考试题的亮点之一就是对联的撰写。对联试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我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而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载体,其含义及特点,甚至最基本的解读,都不为学生所熟知,因而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学会创作对联。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撰写了一部分对联。这些艺术珍品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是毛泽东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对联是文学样式的一种,是作者对生活独特感受的一种反映形式。毛泽东的对联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和人民领袖的思想、意志、品格和情感,部分地记载了中国革命不同时期的目的、任务和策略。这些对联,无论是从思想内容方面,还是从形式特点,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对联,在语文课堂闪光彭阳县罗洼中学王凤刚对联──我国艺苑一颗璀璨的明珠。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不仅别具一格,而且更能显示其特殊的作用。几年来,我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用对联导人新课。用对联导入新课,会使学生耳目一新,产生一种新奇感...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中西文化多元碰撞的今天,对联的译介显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对联形式的处理、内容的把握、文化的翻译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联的翻译问题,指出对联的可译性,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可采用的具体方法,揭示了对联翻译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这副对联,包含了许多方面的知识,现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对联的解析也越显重要。本文在分析对联的目的及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借鉴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对对联解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从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对联的考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对联的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现就有关对联知识介绍如下。一、对联的起源对联将汉语特有的节奏韵律与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表情达意,具有独特的美质。对联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最早用于庆祝春节,叫春联。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片做成的,上面书写除祸祈福的话,悬挂在门旁以避鬼驱邪。最早的一副春联,据说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  相似文献   

14.
"三美论"是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标准,对联属于诗歌中的一种,因此也适用该翻译理论。《红楼梦》中的众多对联,既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水平,又对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描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联的翻译体现了译者的水平。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使得对联的翻译要达到"三美"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5.
一、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两语相对,应用性极广的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古老的文学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对联知识很重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对联用对联、教学生写对联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6.
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形式短小,文字精悍,是一种特殊生动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对联的艺术性,可以用当代学者的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只要教师们重视,一定能够重新拾起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种文学样式。为帮助学生既获得一些对联知识,又温习了课文,我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举办了一次活动,名日:“对联与课文”大观园。我采用了分组抢答形式,学生反应热烈,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现将内容稍加整理,以献给读者。一、写出下面对联的作者: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体裁虽小,但容量丰富,耐人寻味。初中语文第五册《事事关心》就引用对联阐述了“既要事事关心,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也记载了我国古代字迹最小的一幅对联。这些对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由此受到启发,把对联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来使用,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这里,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此作点探讨。一、利用对联激发学习兴趣。对联言简意赅,不仅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而且有艺术欣赏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就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教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中考试题的改革,对联题在中考试卷中已占一席之地。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形式优美、内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现象,深爱大众欢迎。中考卷中的对联题客观上起着一种导引作用,让学生在欣赏对联的语言形式之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考生做对联题,应掌握一定的技巧。下面就2002年全国各地中考卷中出现的对联题谈谈其解题技巧。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对联一直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深受人们喜爱。高考中,对联翩然人题,闪亮登场,并获得一致好评。了解对联的一些基本特征,尝试写写对联,大有裨益。 先看几则有关对联的故事。 晚清官高位显的左宗棠为标榜自己清明高洁、两袖清风,一年春节在住宅门上张贴一对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