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通史(近代部分),也即中国通史(二),是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即中国通史(一)的继续。内容包括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段80年的历史,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学完。基本教材是龚书铎、方攸翰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纲》(修订本),辅助教材是龚、方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习参考手册》,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上学期使用的中国通史教学大  相似文献   

2.
有关《季氏将伐颛臾》一课的时代背景,人教社的教学参考资料摘录了周谷城先生《中国通史》和郭沫若先生《中国史稿》中的若干段文字。这些史料中,距今最近的历史事件是发生在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1年)的“四分公室”。其  相似文献   

3.
1936年至1937年,青年史学家谷霁光在执教南开大学时,曾编撰一部《中国通史》讲义,学界尚未有人予以关注。《中国通史》(讲义)体裁独特,取材丰富,在章节设置与宏观历史问题的把握上,颇具社会经济史之趋向。谷编《中国通史》(讲义)借鉴雷海宗《中国通史选读》,在体裁、资料和内容上异同互见。这部讲义在反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术面貌上,尤其是在中国通史编纂的研究上,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钱穆《国史大纲》在有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动因、主体等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代表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中国历史的两种不同认识。《中国通史简编》强调经济基础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而中国历史在这两股力量的推动下不断从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合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国史大纲》则力图证明中国历史是在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推动下,以士大夫阶层为领导,于和平的环境中以舒齐的步骤不断进步,有异于在斗争中凸显其活力的西方社会。有关中国历史认识的这种差异,一方面反映出其撰述者用以考察中国历史的指导思想有别,另一方面则折射出面对历史巨变人们所采取的应变对策的不同。《中国通史简编》第一次系统地说出了革命者对中国历史的全部看法,而《国史大纲》则更多地代表传统知识分子面对国家民族危机所采取的应变策略。不难看出,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不仅受制于其历史观,同时也与其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历史前途的憧憬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广泛的区域差异,地方史必然要在中国通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2 0年来地方史研究相当活跃,且有不同程度的深入,无疑又为中国通史的丰富和完备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国三个非常特殊的地区。这三地的区域历史,因特殊的历史原因,有着许多与大陆内地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轨迹,在全国地方史中别具色彩,又内在地汇为一个整体,构成中国通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近出版的《台港澳史稿》(李蓓蓓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史稿》) ,是著者致力于台港澳区域史研究十年的心血结晶。该书不同于通…  相似文献   

6.
《简明中国通史》时间跨度大(自元谋人到新中国建立),内容多(囊括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大部),范围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对自考生的学习有较大难度,如果在自学过程中没有恰当的方法要想通过考试确非易事。为帮助考生学好《简明中国通史》,顺利通过自学考试,本文就自学该门课程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把握中国通史的基本线索《简明中国通史》的内容从总体上包括四种社会形态的历史,即原始社会的历史,含教材一、二章;奴隶社会的历史,含教材三、四、五章;封建社会的历史,含教材六———十一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相似文献   

7.
中国通史(近代部分)一般称作中国近代史,内容包括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共80年的历史。基本教材是《中国近代史纲》(1988年版),辅助教材为《中国近代史学习手册》(1989  相似文献   

8.
《广东第二课堂》2007,(6):44-44
读史可以知兴衰,获借鉴,长知识,明事理。《中国通史故事》从浩繁的中国历史著作中撷取精华,书中一个个篇幅不长的历史故事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贯穿起来,涵盖了古代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等各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9.
周谷城先生的“历史完形论”,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为其著作《中国通史》的《导论》始见于世。解放以后出版的《中国通史》修订本中删去了“历史完形论”这一部分,但周老在许多场合表示要继续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本文拟就此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0.
2013年重庆卷第2题: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相似文献   

11.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于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沿革流变之中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它高度重视各族人民的历史创造,把中国历史真正写成多民族的历史;它以唯物史观透视中国历史的全过程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它高度重视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给人物传记应有的地位。这部巨将错综复杂的中国历史融于一体,体现了当代中国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范文澜同志所著《中国通史简编》,是我国最早用马列主义观点系统阐述中国历史的巨作。全书体大思精,文字流畅,观点鲜明,历来为史学工作者和爱好者所称道。 该书自一九四二年在延安初版以来,范老生前曾几次加以修订,使之日臻完善。最近,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同志,作了一些校订,定名为《中国通史》,重新出版。 范老治学严谨,自为学术界所公认。但中国历史悠久,史籍浩繁,如此巨作,加上范老  相似文献   

13.
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将战略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当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激励下 ,迸发出勃勃生机 ,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与建设性的发展。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 ,催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者们进一步深思和努力。(一 )中国通史研究的走向繁荣。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 4册已于19 79年出齐。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出到 4册后逝世 ,由蔡美彪等在新时期续写完宋到鸦片战争前的第 5至 10册 ,并以《中国通史》10卷本…  相似文献   

14.
1904年,夏曾佑编著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册由商务印书馆在沪出版。1905~1906年,第二、三册相继推出。该书内容上起太古,下迄隋朝.是一部没有写完的中国通史教材。  相似文献   

15.
吕思勉先生是梁启超所开创新史学的承继者和实践者,一生著述宏富,尤以两部中国通史和四部断代史奠定其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白话本国史》以其鲜明的进化史观,严密的历史考证和流畅的文字表述开创了通史编纂的新纪元;《吕著中国通史》在继承传统历史编纂遗产的基础上,极富创造性地发明了两大板块的新式体裁,且已显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服膺。其通史编纂思想和编纂经验在《先秦史》、《秦汉史》等四部断代史中明显地得到运用和发展,因而做到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独到深刻的议论赋予历史记载以巨大的震撼力。他对历史编纂的不断新探索,亦折射出其学术思想演进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在1901年提出“中国史”概念,此后直到去世前都特别重视《中国通史》的写作,并设计框架,进行了阶段性写作.由于《中国通史》工程浩大,梁启超实践了一条会通“专史”以成“通史”的写作路数.在专史中,又特别钟情“中国文化史”.梁氏意在通过史学写作来激励民志,为中国在世界史上争取地位.  相似文献   

17.
1.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2.本课程复习指要是依据《中国通史》(上)、(下)教材编写的,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教材使用林丙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3.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与掌握,使其能  相似文献   

18.
一、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1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2 .本课程复习指要是依据《中国通史》(上)、(下)教材编写的,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教材使用林丙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学习参考书有林丙义主编的《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3.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了解与掌握,使其能够知道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历史内容。因此考试按照点面结合的原则,对所学内容既要全面了解,又要重点掌握。4 .本课程考核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作业按百分制计,共有四次作业,成绩平均值按1 …  相似文献   

19.
<正>历史著作的价值总是要由广大读者来检验的。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出版三年多一点时间内,已经重印六次,印数逾五十七万册,并荣获一九八三年出版界举办的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评选一等奖。此书英文版发行后,国外有的大学已立即用它作为讲授中国通史的教材。《中国通史纲要》在国内外获得欢迎和重视的事实说明:这是一部为广大读  相似文献   

20.
《中国通史讲义》,由浙江省高等师范院校《中国通史讲义》协作编写组编写,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出版。 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之后,鉴于当时师范院校中国通史课尚无适当教材,78年春由浙江师范学院、宁波师专、台州师专三校发起,邀请省内各师范院校部分历史教师,协作编写了这本讲义,供高校历史系科以及其他文科专业作为教材,并为中学历史教师和干部、青年提供参考、自学用书。初稿完成后,曾经过两次集体讨论、修改,于1980年7月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