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政府对淮河治理模式为例,归纳出政府在淮河治理中出现的三个环境法律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构建政府环境法律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即加强环境执法的力度、以市场手段管理环境和环境治理中增加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淮河流域水灾濒发,身为绅商的张謇目睹灾害给淮河流域人们带来的巨大损失,忧心忡忡,决心要下大工夫治理淮河。他不仅多次上书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提出治理淮河的计划和方案,而且还亲身投入到淮河及其他河系的水利治理。张謇治理淮河的精神以及为治理淮河所积累的经验,为后人从事淮河整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淮河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大社会问题。围绕着淮河的治理,政府与社会各界提出了各种对策与建议。在民国时期,导淮问题成为江河治理关注的焦点,而淮河路线的选择则是导淮的关键内容。本文通过相关历史资料,概述和评价政府水利机关、中外治水专家及组织对导淮路线选择的各自考量,其基于对淮河历史、淮域地理变迁、治水经验的各自认知是不同的,故各自规划的治淮路线也是不同的,但对国民政府导淮的路线选择和实施,都产生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体现了社会化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浅谈环境管制失效问题--以淮河治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时多年、耗费巨资治理的淮河近期出现严重污染反弹,暴露出我国环境管制的失效问题。本对这一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较为深入地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有效治理淮河污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由于地理、气候、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淮河治理至今仍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治理的任务仍很艰巨。本文在探讨淮河60多年综合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淮河治理面临着的诸多新问题及其原因,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提出了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构建的对策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回顾淮河污染治理的历史、治理的成果,分析当前现状,指出治理难点,提出有控制地广种水葫芦、集中造草浆、回收重金属、建立淮河环保委员会、淮河公众监督委员会等治理措施,认为这些措施能有效地治理淮河污染.  相似文献   

7.
达特茅斯学院案裁决的核心意义是彰显了契约的神圣特性,从而奠定了高等教育治理的法律基础,保障了高等教育多元发展,澄清了高等教育机构性质,厘清了政府与大学的基本法律关系,在大学自治和政府控制之间形成了合理的平衡,为美国寻求适合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创造了条件。虽然中国与美国国情不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相异,但该裁决的核心意义对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追求善治是各国政府始终追求的目标.做到善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政府治理主体的选拔应当依照严格的法律程序;政府治理中政策的出台应以符合全体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政府治理行为应当遵循法定、科学、民主的程序和方法;充分发挥政府监督机制的作用.本文对民主化的政府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当前,信息环境、传播环境、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突发事件更加频繁,舆论形态更加多元,舆情回应需要重视,民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权益也亟需保障,舆情治理面临全新的挑战,社会舆情依法治理成为时代的重要课题。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只有明晰"舆情为什么需要治理""谁是治理主体""应遵循什么治理原则和法律程序"等基本问题,才能探索解决社会舆情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法律思维缺失、预警机制虚置、正面引导不力等关键问题,这不仅是执政合法性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秩序维护的迫切要求,还是言论自由保护的实现路径。社会舆情治理的前提是权利的相对性,目的是国家行使公权力保障私权利,本质是利益间的衡量取舍,这决定了社会舆情治理的核心主体是代表国家行使最高公权力的组织体——政府,也决定了政府在社会舆情治理中应以"尊重和保障权利"为目的和宗旨,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职权职责相对应""禁止权利(力)滥用"和"法律成长"的原则,遵循"受理‘权利束表达’、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协商式民意调查’、做出‘新闻发言人+法律顾问’的专业回应、与时俱进完善制度"的实施路径,实现依法治理。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已经成为公共危机治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多种困境:合法性困境、政府治理方式滞后困境、文化困境、能力困境。要化解这些困境,须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合适的政治和法律环境、培育和提升公民意识、提升社会因子自身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