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比:突出的艺术特色鲁迅先生说过,对比是认识事物的好法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其善于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有直接关系。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说,《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承认最喜欢的一篇,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在孔乙己形象的刻画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现将其具体表现择一二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曾盛赞《儒林外史》:“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现就《范进中举》一文中运用多种手法来看其高超的讽刺艺术。一、运用夸张,进行讽刺根据主题需要,进行夸张性的描写是加强讽刺的一种重要手段。夸张就是强调,突出事物的特征,使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鲁迅的作品十分注重语言的运用。他的小说 ,往往寥寥数语 ,画龙点睛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而且能用确切的、恰如其分的词语表达出所需要表达的内容 ;同时他又将语言具象化 ,显示出高度的生动性。选进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小说 ,篇篇都反映了上述特点。契诃夫曾说过 :“简练是天才的姐妹。”我们在多次阅读鲁迅的小说之后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个特点 ,鲁迅小说的语言可以说是千锤百炼的 ,句中无余字 ,篇中有余味 ,善于少中见多 ,以少胜多。他善于简短地、明了地、朴素地把思想形象化 ,以插曲表现大的事件…  相似文献   

4.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话题,以尖锐泼辣、生动活泼、短小精悍、发人深思见长,而新闻的“文艺性的政治”杂文则以反常的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反常笔法主要有由头的反常、观念的反常和表达技法的反常等。  相似文献   

5.
重复罗嗦,是我们要注意避免的,但是有时为了表达上的需要,必要的重复还是应该的。例如,《一面》(初中语文第二册)中,作者先后五次写了鲁迅先生的“瘦”,读后并无罗嗦之感,反而给我们以强烈的感受和印象。“瘦”,不仅形象逼真地状出了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更使我们深切地感到,鲁迅先生的健康,差不多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真不愧为人民大众之“牛”,其品德是何等高尚啊!必要的重复能使思想加强,形象鲜明。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对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乃至细节,一定要仔细体会,弄清它的表达功能。这样才能进  相似文献   

6.
我上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版)第二单元《反对党八股》这篇课文(在此之前已上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试图用导语把两篇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 ,既复习旧课 ,又导入新课。第一课时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鲁迅先生主张痛打落水狗。在指出的“三道”中 ,他反对“恕道”和“枉道”,主张“直道” ,“直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板书) ,这八个字有很强的概括力 ,准确、生动地表述了“直道”的内涵 ,同时还体现了鲁迅先生鲜明的立场。准确、生动、鲜明和概括力强 ,是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请同学们想一想 ,看看还有没有与…  相似文献   

7.
《史记》既是历史名著,又是文学名著。司马迁在对大量的历史事实“考信”和“实录”的基础上,采用文学手法,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生活的真实面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侠义之士,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所以,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特别是《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反映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在他的小说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果把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取名作一下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的取名也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在他的小说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果把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取名作一下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的取名也是鲁迅先生别具匠心创作的。他们有的有名有姓,有的借用丈夫的名字或姓来表明自己的身份,有的利用人物的外部特征代号,有的用人物个性特征取名。  相似文献   

10.
鲁迅散文在艺术构思上有着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独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在鲁迅的散文里,作者丰富的情感组成连贯的线索贯穿全篇,事物的发展构成主线牵引行文,而事物联结的串式结构、由点及面的扇式结构和鲜明的对比结构,又形成了精巧的内部结构设置。此外,意念和情志的表达亦成为其独具一格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一、艺术的本质 要谈怎样欣赏艺术美,需要先了解什么是艺术即艺术的本质。让我们先从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谈起吧。这篇文章写到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的时候,藤野先生对他的一段教导: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着重点系引者所加) “解剖图不是美术”这里说的是广义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称呼艺术是十分高超的,它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便会发觉其味无穷。一、称呼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爱国青年的无限尊敬之情。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先生“向来这样想,这样说”,但当她为革命英勇牺牲后,鲁迅先生不再称她为“学生”了,而是称她为“刘和珍君”,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尊敬。出于同样的原因,鲁迅先生称与刘和珍同  相似文献   

13.
借代和借喻是汉语修辞格中两种常见的辞格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因二者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 ,教学中都把二者作为首先要讲的辞格。这两种大家熟悉的辞格 ,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比喻是用于和表达对象本质不同却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述说表达对象 ,使表达易于理解的一种修辞格 ,俗称“打比方”。借代是借用与表达对象相关的其他事物代称表达对象 ,使话语具体鲜明地突出表达对象的特点的一种修辞格。在语言实践中辨认二者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比喻中的借喻和借代有时不易分辨 ,如鲁迅小说《故乡》中关于杨二嫂的描写“圆规”,就是使用了借喻…  相似文献   

14.
对比是写作上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它“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互相辉映的对照,突出了各自的特征,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意义,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1916年,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形式主义认为,艺术的过程就是事物陌生化的过程,艺术的陌生化手法,打破人们意识的“自动化”和“机械化”,唤起对象对生活的新奇感受和重新审视,而“陌生化”艺术手法包括三种艺术程序:即诗语的难化、创造性的变形、结构的延宕。我国作家鲁迅的伟大著作《狂人日记》中,就自觉运用了陌生化手法,并且产生了那种“新奇”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率先提出了《诗经》中的“企幕情境”一说,它并不仅限于男女怀意,一切人们为之幢憬、向往的事物,而又不能如愿以偿者。都会产生这种“距离怅惘”。“企慕情境”在《诗经》的诸多诗篇中都有鲜明表现,根据其表达的情感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男女之间的企慕,二是对贤士的企慕,三是对家乡的企幕。这些篇目,在“企慕情境”的表达上采用了不同的艺术构思,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吴震同学问:“《白杨礼赞》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揭示中心意思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其心理基础是象征联想。作者往往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把两种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其中一种事物为象征体,表达出与另一种事物有关的某种意思,也就是象征义。如本文就是以白杨为象征体,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文章紧紧抓住了象征体——黄土高原的白杨和本体——根据地抗日军民在本质上的某些共同之处。白杨,在西北“极普通”而“不被  相似文献   

18.
对建安文人“为艺术而艺术”本质的理解,学术界还存在着分歧。考察“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说法的产生、演变、作用及鲁迅先生用“为艺术而艺术”来概括建安文学特征的具体背景,便可看出鲁迅先生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是指建安文人那种以追求审美、精神娱乐为指向的文学创作潮流和把文学作为纯艺术来欣赏、品评的风尚,是建安“人的觉醒”化的“文的自觉”。  相似文献   

19.
冯玲玲 《考试周刊》2012,(80):48-48
何为对照?对照即把两种相差、相反、相关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差、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照,使之相反相成.以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特征,也称对比。对照手法的运用.可以鲜明地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收到突出事物本质、表达鲜明爱憎感情的效果。本文将以《巴黎圣母院》为例,共同探讨、体味对照或对比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描写的方法,从手法上看,有工笔和白描之,工笔也叫细描.是用较细腻的笔法精细地描绘人物和事物;白描.则是用质朴洗练的语言对所描绘的人和事物作简洁的勾勒,重在传神。在初中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人物形象的形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铭刻于心,可见鲁迅先生是深得白描技巧的精妙的,如:‘’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藤野先生》)这以,“‘黑瘦”、‘“J\字须”、“戴着眼镜”这些点睛传神的白描,叫人如晤其面,难以忘怀,真的形神兼备,活画出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