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嘉明 《时代教育》2012,(21):15-17
社会与校园对国学需求度不同产生国学社会热、校园冷反差。目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开设现状并不乐观。国学基础课程作为人文素质类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其内容安排应遵循:投其所好,授之以渔、加强应用,实践创新、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系统教学三原则。课程形式宜以选修带必修。授课方式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2.
《历史与社会》是我市率先进入实验阶段的新课程,也是一门有着全新理念且在实验中取得初步成功的综合课程,被誉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历史与社会》取代了原来初中历史、地理两门课程,突出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有着全新的理念和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历史与社会》课程不是历史与地理课程的简单拼合,而是一门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内容的新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课程的实验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高中语文教学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实用较强的学科。学生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国学素质。因此,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人文性内涵。一、语文人文教育的价值1.人文性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其基本内涵是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热度不减,这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观其内容和形式,大都是古诗文诵读,而鲜见以音乐为主的教育普及性活动。中华音乐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  相似文献   

5.
国学教育是一种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方式。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了国学传承的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存在着没有专业的师资和规范的教材、缺乏合理的课程设计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当以儒家文化为中心,以启蒙修身为目的,选取儒家经典中的精品作为国学教育的内容,拓展国学课程的广度,从而提高国学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对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构建学生优良品格和道德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国学教育是将诗词歌赋等知识内容作为媒介,以国学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这与语文教学目的具有一致性。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国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功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雷新文 《成才之路》2021,(13):74-75
国学是立国之泉,兴邦之本。国学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国学包含着中国传统思想、艺术、文化等内容,是精彩的语文资源。文章对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进行探究。要加强古诗文教学,体现国学内涵;重视阅读教学,开设经典诵读课;注重开展活动,丰富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教育,对于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增强综合实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文章阐释了国学与国学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国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功能,对实施国学教育以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古文辞类纂》是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编纂的一部古文选本。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意在以选本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理解桐城派古文“义法”的门径。《古文辞类纂》的刊行及不断传播对桐城派的立派及扩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近代国学思潮兴起,《古文辞类纂》又屡受国学倡导者的关注。为引导青年学子学习国学,他们常以开列国学书目的方式为后学指点国学门径。近代国学倡导者在编订国学书目时,常将《古文辞类纂》列于其中,此既可看出他们对青年学子学习、传承古文的重视,也可看出他们对《古文辞类纂》作为古文学习必备选本的选择与肯定。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教育活动内容的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感官,从而更好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以传统国学教育《弟子归》为案例,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对于国学教育的学习兴趣,增加幼儿对国学知识的了解认识。  相似文献   

11.
孔繁金 《教书育人》2002,(14):16-17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教育部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之一。由于该门课程作为公共政治理论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讲好这门课,改变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孔干瘪、内容枯燥、效果较差的状况,是广大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从事《中共党史》教学十余年,近年来又开始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对于如何讲好这门课做过许多思考,摸索出了一些方法,而且通过这些…  相似文献   

12.
人文素养是促使一个人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人文教育。国学教育的宗旨是传承优秀的民族思想文化,培养国民的民族意识,其最好的途径是在学校实施国学课程。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传统文化经典中选择适当的内容编写成教材,注重对教师进行国学知识的培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建立合理可行的课程评价体系。这样能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探析《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俊霞 《教育与职业》2005,(36):132-133
本文结合时下高职教育重技能、轻人文教育的现状,着重探讨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提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三种途径。借此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大学语文》课程及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表现在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个方面。体现思想品德课程性质,是教育教学的准则,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体现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时事政治及其材料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不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在考试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其承载的文化传承价值和道德、知识、情感等教育意义是巨大的。然而,在当代复杂的社会、经济、教育背景下,这门课程越渐边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门课的课程魅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要发挥该课程的魅力,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学生们对文学原典的阅读。本文结合当代著名大学重视经典阅读的人文教育理念,并结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特点,提出了以加强原典阅读为特色的课程改革思考与探索道路,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和地理为主要内容,并揉合了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它是以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它是一门崭新的课程。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0月,我们承担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子课题《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开放性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学会做人》的研究任务。为达到课题研究的目标,我们确定以校本课程《滕王阁文化》为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学校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建设、校园信息文化建设和教师风貌塑造为潜在课程,以语文学科课程为核心载体,通过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学科课程之间的协作,构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相结合的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体系,营造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开放的教育环境。在《滕王阁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为了向全体师生提供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境,构建一个师生乃至全社会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方面能够充分交流、探讨、展示的交互式学习平台,我们构思创建了《滕阁之风》专题学习网站(http://www.tgzf.com)。《滕王阁文化》校本课程的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因此,作为实施《滕王阁文化》校本课程的网络载体,《滕阁之风》专题学习网站的灵魂是人文素养,“丰富人文知识,发展人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形成人文精神”既是《滕王阁文化》校本课程的...  相似文献   

18.
推广国学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网络化的背景下,网络对国学教育的推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的国学课堂教学、网络课程、互动平台、国学活动和国学校际合作均可充分利用网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分析国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并针对现状提出以下对策:一是依托于网络进行国学教育;二是运用校园广播宣传国学;三是定期举办国学讲座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四是在思政课和《大学语文》等课程中渗入国学教育内容;五是开设选修课,争取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技术与设计》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讲究综合、体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它以学生的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对《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