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对于幼儿来说,学写信是很枯燥的,也不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然而,我在教幼儿“写”有声信的实践中却尝到了甜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教幼儿“写”的信,选择了刚刚在我们班实习过的欧阳君老师作为写信的刘象。由她先来信,幼儿给她“写”回信。我借助电化教学手段,突破过去的教学模式,变老师代念  相似文献   

2.
更正     
一天早上,我和孩子们正准备到户外活动,意外地收到一封信。我很纳闷,孩子们也好奇地围了过来:“老师,这是谁的信,快打开看看。”我给小朋友读了信,才知道信是一个月前在我们班实习的赵老师写来的。她在信中说很想念小朋友们,问孩子们是不是长高了、懂事了,还说她有时间会再来看孩子们,希望孩子们给她写信。孩子们激动起来,都催着我给赵老师回信。  相似文献   

3.
我有妈妈了     
“张晗钰,你的信!”我接过老师手中的信,不禁纳闷:谁会给我写信呢?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信,一张汇款单和信纸一起掉了出来。原来,是朱波阿姨给我寄生活费来了。  相似文献   

4.
偶像     
有一天,班长神秘兮兮地告诉我,王军给李菲写信了!他又机警地张望一下四周,压低声音说:“大家都说是恋爱信。”他拿出没收来的信——其实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是!我的偶像。”  相似文献   

5.
有些同学作文写不好,但信却写得很不错。这是因为他们在写信时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它不仅有“物”,而且有“序”。在作文教学中,我不论让同学们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放在“写信”这一形式中进行,全部写成“通信作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写记叙文,使小作者产生“假如我是当事人”的感觉。不论是写人,还是叙事,只要小作者产生了当事人的真情实感,是能写出好的记叙文来的。我曾让同学们写过这样一封“条件回信”: 某城市中学初三学生小王最近给你来信,说他很想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在请你给他写封回信,以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发短信成了一种既时尚又快捷的联络方式,可我依旧喜欢提起手中的笔,与远方的朋友沟通。在信的世界里,我是一个洒脱、健谈、乐观的人。我可以抛开一切顾虑,同朋友畅谈,倾诉心声。于是,我迷上了写信。等待朋友回信的每一天都是在无限期待中度过的。渐渐地,我觉得就连等待回信也成了一种幸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他———远方一个自称“遥远”的男孩。他那刚劲有力的笔体和清晰的字迹中流露出一份刚毅,这似乎也诠释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他写信总会用调侃的笔调,让我觉得一切苦难到了他的笔下似乎都变成了幸福。用他的话说,这是他乐…  相似文献   

7.
偶像     
李新 《山东教育》2005,(34):16-16
有一天,班长神秘兮兮地告诉我,王军给李菲写信了!他又机警地张望一下四周,压低声音说:“大家都说是恋爱信。”他拿出没收来的信——其实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是我的偶像。”  相似文献   

8.
前些日子,有个家长托他的孩子转了一封信给我,没等我来得及拆封,那位家长便打来电话跟我打招呼说,他的孩子成绩不是太好,自己不好意思亲自来学校了解孩子在校的一些情况,于是便想到用写信的方式与我联系,并且再三嘱咐我一定要给他回信,哪怕是几行字也行。当我问到他为什么不敢到学校来的根本原因时,他在电话的那头告诉我:他以前到学校来了解孩子的情况时,许多老师都与他三言两语便结束了他的谈话,他看到成绩好的同学家长与老师总是有谈不尽的话题。他总是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穿得太寒碜,或者是自己没有给老师“好处”。有的时候,受了这股“冷气…  相似文献   

9.
今天批阅学生日记时,看到朱名的妈妈在朱名的日记本上写了两封信,一封是写给朱名的,一封是写给我的。在写给我的信中,朱名的妈妈是这样写的:老师:今天晚上与孩子交流时,孩子说家长也可以给老师写信。我便想借她的日记本与老师交流。从上四年级开始,朱名回家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这语文老师太好了!”这样的话几乎每天都有,有时还求我说:“妈妈,你给老师写个信吧!就让他一直教我们到小学毕业。”这样的话她说了好几遍。后来,我问她:“你老师怎么好法?”她说:衣老师尊重我们,理解我们;他的教学方法好;还没有架子,还帮我们打扫卫生……”这…  相似文献   

10.
特殊的沟通     
我是小学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最近我在整理网上电子邮件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两年前与一位学生家长的“电邮”沟通。那时候我们沟通内容涉及至的小主人公刚上小学二年级,他的妈妈工作特别繁忙,孩子住宿在学校,每周末回家,就是这样孩子的妈妈仍然不能保证每周来学校,及时与老师沟通有关孩子的情况。于是,我和这个学生的妈妈有了特殊的约定,每周通过电子信箱相互沟通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位妈妈每次发来的邮件,都会在给我写信的同时,也给孩子写一封信。我还记得当时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妈妈信中有些字他还不认识,我就把妈妈的来信读给他听,  相似文献   

11.
稿林折枝     
福建省南靖县汤坑小学有个学生叫谢冰姿,聪颖好学,在父母的鼓励下,她给著名作家谢冰心写了一封信,期望得到老奶奶的指教。小冰姿的父亲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家里案头上经常堆放着公家的稿纸和信封,小冰姿练习写作时就常常用一些。那天她给冰心奶奶写信,也随手用一张公家的信笺和信封。88岁高龄的冰心老奶奶很快就给她回信了,信中写道:“冰姿小朋友:……你的文章写得不错,还可求进步……”接下去就讲了一件大家谁也没想到的事:“有一件事,我要提醒你,以后无论给什么人写信都不要用公家信笺和信封,这是  相似文献   

12.
试析青少年学生的人格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最近 ,五年级教数学的张老师整日提心吊胆 ,怕学生袭击她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她神经过敏 ,其实不然 ,原来班里确实有个学生几次给她写恐吓信扬言要杀死她。据了解 ,这个学生成绩优秀 ,遵守纪律。为什么他对老师“恨之入骨”?其实原因很简单 ,因为老师上课没有提问他 ,觉得受到冷遇 ,所以要杀师泄愤。这位学生在给老师写恐吓信的同时 ,还以学生家长的名义给张老师写信 ,要张老师多关心他 ,信写得非常成熟 ,完全看不出是出自一个小学生之手。事发后 ,学校当即请心理专家为孩子做了相关的心理检查 ,发现这个只有 1 1岁的小男孩由…  相似文献   

13.
第一封信     
《作文》2020,(46):26-27
<正>我在最近出版的一本书《我不会给你写信》中讲述了两代人在青春岁月里和信有关的故事。有读者看完后告诉我,长这么大,他们没有正儿八经写过信,也没有收到过信,很是羡慕故事里的人有那样一段写信、等回信的经历。他们问我,你写过信吗?你写的第一封信是给谁的?我当然写过,还写了很多,给五湖四海的朋友,我们在信中聊文学、  相似文献   

14.
教坛轶事     
徐悲鸿和小画童 1947年,南昌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刘勃舒,给著名画家徐悲鸿写信,说自己很爱画马,并将模仿徐悲鸿画册上的马所画的几张画寄去,请求指点。徐悲鸿当时虽已是名重中外的艺术大师,但他欣然给这个年仅十岁的小学生写了回信,而且非常热诚认真,谦虚平等。 在回信的开头,徐悲鸿亲切地称刘勃舒为“勃舒小弟弟”,信中说:“我的学生很多,乃又在数千里外,得一颖异之小学生,真是喜出望外。”徐悲鸿在信中教导刘勃舒“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画马,即以马为师,画鸡即以鸡为师”,“不必学我,真马较我  相似文献   

15.
一封家书     
“张老师,传达室有你的一封信。”对桌的吴老师对我说。“这年月,还有人想着给我写信?”我自言自语地来到了传达室,当我看到信封上那熟悉的字体时,我的心为之一动。“怎么会是他?”我赶快拆开了信封。  相似文献   

16.
来自单亲家庭的男孩雷伊因为着迷作家汉修先生的书,给作家写信。汉修先生给他回了信,并提出了十个问题:你是谁?长什么样?家有什么人?住在哪里?等等。这下,写信变成了讨厌作文的雷伊的负担,他很不情愿地给汉修先生写回信回答他的问题。慢慢地,雷伊和汉修先生开始了愉快的书信交流。在信中,雷伊诉说了父母离异带来的烦恼,自己转学后的种种遭遇。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单位,本人所收的来信大概是最多的。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和一般知识分子的信姑且不说,这里列举几例文化层次较高者来信中的出人意外之处。   我的一位同乡兼校友,一次找我商量他的工作单位问题,并拿出他写给父亲的信让我看。令人惊奇的是,他落款时在自己的名字后写着一个“示”字 !我告诉他:“示”是长辈对晚辈写信所用之辞,你给父亲写信,末了不写“稽首”之类词语也罢,怎么竟写了个“示”字 !他甚感不好意思,坦白地告诉我,是学他父亲来信这样写的。当我知道他的父亲是位农民时,便不客气地批评他:一个大学中文系毕业生,…  相似文献   

18.
在担任幼师班班主任工作期间,我注意到不少女生特别喜欢写信、看信。我想.是否可以采用“对话信笺”的方式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呢? 我做了一次尝试。我在一星期之内给班上每个同学写了一封信,针对各人的特点谈了我对他们的看法,并要求每人给我回一封信。当同学们收到我的信后,及时、认真地给我写了回信。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一:某私立中学一位老教师给《钱江晚报》写信,信中说到:“有一次双休日,我坐校车回家人多车挤,有的中学生没有座位,刚上车就听到学校领导大喊:所有的老师站起来,给学生让座!钱老师一下子愣住了。因为在我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只有中学生给老师让座,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老师要给学生让座的印象。或许是我的观念旧了,真的“落伍”了;或许自己是孤陋寡闻,因为这种现象在公立学校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20.
那一次,家乡的一张报纸上登了幅照片,1996年第一期《幼儿教育》杂志到了以后,我发现上面也登了这幅照片。带着疑问,我写了封信给《幼儿教育》编辑部,随信我还谈了些对刊物的看法和建议。很快,我收到了蒋有为副主编的回信,他告诉我,照片稿重复刊出是摄影作者一稿两投造成的,他还告诉我:“你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