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这里所谈的“借”,实则“借光”,是指利用知名度较高的各种艺术形象及古今名人,对之进行另一番想象、引申,创造出新的形象或生活画面的构思方法。首先,借的对象十分自由、广泛,除了对文学名著和艺术作品可以借用以外,一切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事物均可借用。如可以唤醒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让它穿过历史的隧道,来到人间,以千年的“古眼”来看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正>这里所谈的“借”,实际上是“借光”,指利用知名度较高的各种艺术形象及古今名人,对之进行另一番想象、引申,创造出新的形象或生活画面的构思方法。首先,借的对象十分自由、广泛,除了对文学名著和艺术作品可以借用以外,一切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事物均可借用。如可以唤醒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让它穿过历史的隧道,来到人间,以千年的“古眼”来看崭新的时代。“借”的对象可以在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内获取,用越是意想不到的对象来创作,则越是妙趣横生。其次,  相似文献   

3.
<正>这里所谈的"借",实则"借光",是指利用知名度较高的各种艺术形象及古今名人,对之进行另一番想象、引申,创造出新的形象或生活画面的构思方法。首先,借的对象十分自由、广泛,除了对文学名著和艺术作品可以借用以外,一切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事物均可借用。比如可以唤醒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让它穿过历史的隧道,来到现代,以千年的"古眼"来看崭新的时代。"借"的对象可以在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内获取,用越是意想不到的对象来创作,则越是妙趣横生。其次,"借"的环节,可以是顺借,也可以是  相似文献   

4.
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是借他人之力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谋略。“刀”指的是另一种力量,“杀人”指的是实现自己的目的。若将此计用于小学生作文之中,那就是借用别人的材料。借用别人的表达方式,借用别人的诗、词、句、段,从而更有力地、更便捷地突出自己想表达的中心。使用此法时,一定要把握好中心,掌握好所借之“刀”。以免错“借”错“杀”。  相似文献   

5.
唐五代佛典音义中,初唐释玄应《大唐众经音义》、盛唐释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没有借用材料,中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后晋释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和辽释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分别有35条、2条和1条注明“借用”的语言材料。慧琳借用包括音借、义借和形借三种类型,可洪借用和希麟借用则都是音借。音借是唐五代佛典音义借用的核心,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通假。  相似文献   

6.
假借 jia jie “假”与“借”都有“借用”的意思。但在上古汉语中,表示“借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用  相似文献   

7.
吕永海 《学语文》2011,(5):70-70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其特征是: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在高中文言文中,借代修辞的应用是一种非常突出的语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重视。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借代”修辞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丁汉浩 《语文知识》2004,(12):10-10
通假字。通假必须是两个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古人写章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作“通假”或“古音通假”。“通”的意思是通用.“假”的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如《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二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9.
动词是高考必考的词汇项目,它们常出现在选择填空、词语释义、句型转换、短文改错等题型中。下面介绍15组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组),供考生们复习 1.不同“借”法的borrow,lend,keep [透视]borrow是从主语的角度“借进”,表示“从(向) ……借到……”,常和from连用,构成borrow sth. from sb.;lend是从主语的角度“借出”,表示“借给”, 常和to连用,构成lend sb.sth.或lend sth.to sb.;若要表示某物借用多长时间,表示延续性应选用keep (保存、保留)。  相似文献   

10.
裘锡圭先生将文字借用现象概括为形借、音借和义借。进一步研究,发现三种借用除了同义换读是本有其字的借用外,形借和假借都分两种类型:本有其字的借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文字的借用,除了一部分是为了调整文字字形外,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完善其表音表义作用,有时还对语用有所帮助,体现了文字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当前现代汉语文里中西文混用现象十分突出,要解决此问题,应解决西文西语借用的技术性问题,区分借符、借词、借语三种借用西文西语的种类,并应研究借符、借词、借语的基本方法。其中,借符法和借语法是研究重点,借符法应借鉴希腊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借用的经验,研究英文字母借入汉语文中的读音及其书写规范;借语法是全新的研究课题,应研究具体借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介绍英汉语言中出现的借词,讨论了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英语借用汉语词汇主要以传统文化为主,方式上主要是音译和借译;汉语借用英语词汇主要是些反映新事物、新发明的词汇.  相似文献   

13.
努力打造生态语文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语文”的“生态”是笔者从环境保护观念中借用的一个概念。它应具备两个要义:一是纯天然的,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借之于语文,其含义应理解为恢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固有属性。强调“以人为本”、“以真为纲”、“以悟为魂”。不是“传教士”的语文.而是师生共建、共享的语文。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植根于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巧借出佳文     
王海燕 《高中生》2013,(11):10-11
这里所谈的借,实则“借光”,是指利用知名度较高的各种艺术形象或古今名人等,对其进行有创意的想象、引申,创造出新的形象或生活画面的构思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的明治维新过程中,率先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社会、政治相关的名词翻译成“和制汉语”。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将已经被翻译成“和制汉语”的汉字词汇借用到汉语中,这便是近代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起点,其中大多数词语也被沿用至今。20世纪后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越发频繁,这期间也陆续有日语词汇被借用或音译为中文。而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新媒体发展,日本流行文化大规模进入中国,由于日语中部分词汇比当代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简洁、准确的表达,这些词汇也就被年轻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流用至汉语中,其中包括直接原样借用日本汉字词并保留其词义的“借形词”;通过音译形式转换为汉语但保留原本词义的“借音词”;亦有通过借音或借形等形式融入至汉语,也有词义与日语原词有些许出入的“变义词”,以及参考日语原词使用的汉字或假名,对其加以改变而来的“变形词”等。当代年轻人在网络平台上使用这些日语词汇的现象颇为常见,这些新词对汉语可能造成的正面及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我们在积极引进丰富汉语词汇的同时,对于这些新词汇的使用也需要适当管制,确保规范使用,以减少对未成年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古汉语通假字的问题,这里就谈谈古字通假的一般特点及其通假用字的规律,以供参考.一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是某字通用、借用为另一字的意思,所以“通假”也叫作“通借”.被借用的那个字叫作通假字,把所借用的意义叫作通假义,如: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源源不断地吸纳了英、法、日、德等主要语种的有用词汇,先后出现过四次借用高潮,并在交际实践中将其同化.为己所用。对这些“洋”味十足的外来词,汉语在借入和吸纳过程中或借音,或借形,或意译,不但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库,而且折射出特有的异域文化信息,反映出汉文化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开放心态和对异域文化的拿来主义态度以及汉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定势。  相似文献   

18.
“水文”中的数目字与干支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文是贵州省水族人民用来书写他们的经典“水书”的一种民族古文字。水文对普通文字学研究有着极大的认识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既有本民族自造字又有从汉字借用的字的“拼盘文字”。水文的数目字与干支字既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个性,从对这二者的现察、分析与研究可知:一、水文的自源字早于借源字发生;二、文字的传播往往经历了被改造之路;三、借源文字往往多异体字;四、某些借源文字如水文往往有“自源字”与“借源字”两个系列的文字。  相似文献   

19.
假借的转折与回归萧甫春假借是六书之一。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其实就是“同音代替”,语言中有这个词,但没有书写这个词的字,不是依词造字,而是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这种方法叫假借.孙诒让说:“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改革,在近几年来比较活跃,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在进行实验。对课堂教学观摩、研究的活动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借班”上课的教学活动,在某些地区搞得较多。现将“借班”上课的情况、问题、初步分析和几点意见,简述于下。(一)基本情况和问题所谓“借班”上课,就是教师不在自己任教的原班上课,而是到外地或本地别校,借用同年级的学生去上课。据了解,有以下几种做法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