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玉栋的小说充满了某种温暖的情感之力。作为一名出生于70年代的青年作家,他似乎很少去迎合那种大众化的欲望式写作,也很少去触摸那些宏大的历史命题,甚至很少去探究那些极度尖锐的人性冲突。他的小说叙事,常常专注于各种日常性的生活状态,从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现实秩序中发掘着种种人性的光泽,在那些柔弱者的生存境域中凸现人格尊严的力量,在那些苦难生活的背后寻找内心温暖的亮光。因此,在刘玉栋的小说中,我们很难体会到那种强悍、尖啸的叙事风格,也感受不到怪戾、突兀的审美倾向。他总是选择一种温情式的话语基调,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70后作家金仁顺小说的阅读体验 张丽军:我在长春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博士生导师逄增玉先生就对金仁顺非常欣赏,一度想把她挖过来,做驻校作家.  相似文献   

3.
在一篇创作自述里,刘玉栋说:"1998年冬天,我心里特别迷茫和困惑,我对自己的创作非常不满意,我觉得我的小说缺少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我分析自己,发现我的创作并没有全部发自内心,也就是说,我的情感还没有真正回到内心,它一直游离在生命情态之外.  相似文献   

4.
《年日如草》是刘玉栋对“乡村与都市对峙”主题的真正尝试,小说不满足于简单的城乡二元时立,在城市与乡村的背后,刘玉栋增加道德与金钱两个维度,从而建构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对立的城乡世界。借助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对小说进行文本分析,从而看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文化道德因素,进而阐明城市化不应只是高楼林立、农民进城、商业成熟,而应是文化道德观念的重建和成熟。  相似文献   

5.
他者是后殖民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小说《眷恋》是英国作家保罗·司各特最后一部小说,荣获了1977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上世纪70年代,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地反思了殖民时期的英印关系对后殖民时期的影响。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小说中"他者"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小说集《遥远的祖父》,收入了学者作家汤吉夫先生上至20世纪80年代,下至本世纪初的许多重要作品。在这些题材不同、风格迥异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汤先生这些年来在小说创作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辛勤探索。汤氏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人格特征已成为其文本构成的一部分了。汤氏小说的立足点,是来自一个独立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而与那种充当着主流意识形态布道者的所谓"介入生活",是根本对立的。就小说的心理类型而言,汤氏小说无疑是属于荣格所说的"心理学式"的。阅读汤先生的小说,我们会每时每刻都感受到那种极为强烈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甘肃的"凉州小说"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特征,而在叙事中大量地运用俗语去记述百姓的原生态生活,则成为这种地域特征的具体指标.这些至今仍活跃在百姓口头上的语言以一种非常民间化的方式体现着作家们的文化选择.我们可以发现,作家们用自己的精英意识发掘出了这些俗语中的人文精神,即,一、理性的民族意识:二、健康的人性视角;三、和谐的社会理想.这样的写作方式透露了一个信息,即当代凉州本土作家鲜明的寻根意识.同时,它也昭示出了凉州小说的一个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正我之所以选择刘玉栋的《南山一夜》,是因为在他这里,我既看到了"70后"在"城/乡"之间转换的不适与犹疑,也看到了时代列车裹挟着这一代人轰然向前时在他们身上碾压出的斑驳暗影。小说的主体部分是画家邱东来带着儿子大壮来到泉沟村,本来过得颇为惬意,但儿子在晚上跟着小青去抓螃蟹的时候,被蛇惊着了,发起了高烧,这让他知道"想尽点儿做父亲的职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看似平淡无奇的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小说作家明确提出“木铎醒世”的小说观念并反复阐述强调.其内涵主要包括存雅道、为世型、劝作善三个方面.明末清初小说作家群体对“木铎醒世”小说观念的极力强调,是小说史上前所未有的,他们对小说社会功用的重视和对时事的密切关注,深刻地影响了晚清时期的小说观念和小说创作,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对小说中看似违背“生活的真实”的情节设置的分析和还原,关注作家独运匠心去营造的“艺术的真实”,从而发现小说虚构内容背后的真实创作意图,即作家对更深广、更深刻和更普遍的“生活的真实”的认识与反映.本文以教材中具有代表意义和突出个性的古今中外若干篇小说为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