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丽珍 《学语文》2011,(5):50-50
《诗》云:“山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千古凄迷的《山鬼》情结中,伴随着人鬼交接的隐隐痛楚,留给我们的是一幕幕千古爱情绝唱的画面。令人伤怀掩卷太息的山鬼情结以其传统的爱情题材,写出了如此惊世骇俗的爱情咏叹,绝妙之处正在于其行文理语的扑朔迷离吧!  相似文献   

2.
千古诗人,莫不喜爱李太白;千古读者,更莫不熟知《蜀道难》。一曲《蜀道难》以其狂放不羁的笔锋、奔放激越的豪情、奇诡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乃至力拔山河、气吞宇宙的气势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绝唱。而诗中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更  相似文献   

3.
释“兮”及《九歌》句法结构的分析(续)廖序东通过《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兮”字处在哪种虚字的地位。下面是《九歌》句结构分析的结果。(-)“兮”字处在虚字“之”字的地位按“兮”前后文之间的语法结构,在用“兮”字的地方,是本可以用“之”字的。这种...  相似文献   

4.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刘邦的杰作《大风歌》,明胡应赋在《诗薮》中誉之为“冠绝千古”之作。作为古代君主,能为诗者不乏其人,但要说表现帝业的恢宏和君主的忧乐,《大风歌》是无与伦比的。曹操的《短欲行》探索人生,深沉厚实;但就气度的恢宏来说《大风歌哪堪称独步。宋陈岩肖的《庚溪诗话》云:“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至武帝《秋风辞人言固雄伟,而终有感慨之意,故其末年儿至于变。魏武、魏文父子横槊赋诗,虽遭壮抑扬,而艺帝王之度。”言之有理。追溯《大风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巫·舞·兮     
《楚辞》中大量出现的“兮”字,并不是屈原的创造,而是楚国巫风歌舞促成了“兮”字在《楚辞》中的频繁使用。固定地用“兮”作歌辞中的衬声字,并且运用得那样普遍,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传》载,东汉章帝时关中隐士梁鸿途径洛阳,作《五噫之歌》云:“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章帝“闻而非之,求鸿不得”。梁鸿改姓易名,与妻孟光偕隐齐鲁间,后卒于吴。 《五噫歌》收入朱东润先生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所据为百衲本《后汉书》 ),所加解题言“章帝看到此诗,很不满,下令访拿他”,梁鸿为此而改易姓名隐居齐鲁。林庚、冯沅君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亦云“《五噫歌》为汉章帝所不满,曾下令寻求他”。照…  相似文献   

7.
青·绿·蓝——汉语颜色词文化意蕴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作为颜色,是古人认为的五正色“青、赤、黄、白、黑”中列为首位的颜色。《说文解字》分析“青”字,从生从丹,推测是一种深绿色的矿石,又加上古代“五行”之说盛行,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构成的,“五色”与“五行”相对,“青”与“木”相对应,因此古人认为草木的颜色为青色。汉语中常以“青”色形容草  相似文献   

8.
《楚辞·九歌》是一组优美的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的神际恋歌。其中二《湘》是关于湘水之神的恋歌 ,但是在具体的释义之中仍存有不少歧义。从东汉王逸开始至今日楚辞学界对二《湘》的解读注释中 ,发现歧义最多者 ,不过《湘君》中“捐余 兮江中 ,遗余佩兮醴浦”和《湘夫人》中“捐余袂兮江中 ,遗余兮醴浦”数句。将各家所说进行一番梳理后 ,发现大致有“赠送”、“弃绝”、“祭山川”、“永不相忘”四种说法。以“永不相忘”说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9.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是大自然中最辉煌壮丽的一景 ,然而 ,古人又有“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慨叹。基于夕阳的这一特殊属性 ,古人赋予它双重意蕴 :辉煌中暗含着凄怨 ,壮丽中包裹着哀愁。夕阳意境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 ,羊牛下括。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 !”太阳下山了 ,鸡、牛、羊纷纷归巢 ,而亲近的人儿却不见回来。此情此景 ,怎不勾起妇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呢 ?《君子于役》奠定了夕阳寓相思这一主题的基调。唐代温庭筠的《…  相似文献   

10.
对屈原作品的解注,或失之轻率,或失之牵强。兹略举数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1、余幼好此奇服兮课本对“奇服”的注释是“奇特的服装”,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也认为是“与世殊异之服,喻志行之不群也”。其实,“奇服”就是“美服”。“奇”是“美好”、“美妙”的意思。闻一多《乐府诗笺》说:“奇事,犹佳事也。”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清王士祯《游摄山记》云:“予意山之奇,在登眺;登眺之奇,在烟雨。”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就注“奇服”为“好服也”,“言我冠带佩服,莫不盛美”。“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涉  相似文献   

11.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有“老骥 (或作“骥老” )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数句,表达作者不甘迟暮奋发进取的“老骥”精神,传诵千古。 “老骥伏枥”当作何解 ?高校文科沿用多年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注云:“骥因年老力衰,故伏于槽中”。字面看去,此注不差,故照此讲授,历有年所。后读《汉书·李寻传》,传主对策有云:“马不伏历 (同“枥” ),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颜师古注:“伏历,谓伏槽历而秣之也。”又杜甫《高都护马总马行》诗有“雄姿未受伏枥恩”句,始觉以…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第2期《现代语》第25页刊登了湖南龙智先老师《重释“落英”》一(以下简称龙),认为课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解释不正确,应进行“重释”,“落英”不应是“落花”的意思,而要解作“初开的花”。并参照屈原《离骚》中的那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笔认为龙于理于据均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13.
《云中君》在《九歌》中是比较短小的一篇,内容也不甚复杂,但看了一些注释和翻译,总觉得不十分妥贴,与诗意有所隔膜。王逸《楚辞章句》与朱熹《楚辞集注》均认为《云中君》是祭祀云神之歌,其中“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蹇将檐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四句,王逸注日:“言巫执事肃敬奉迎引导,颜貌矜庄形体连蜷,神则欢喜,必留而止”,“于  相似文献   

14.
张雪敏 《天中学刊》2003,18(1):52-54
中国最早以“气”论文艺的当为公孙尼子的《乐记》。在《乐记》中,“气”的含义有两种:一是自然之气,即天地阴阳之气;一是指人的气质个性。作者主要以“气”来论述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与气质情感的关系、音乐的社会作用等。《乐记》之“气”论借鉴了中国古代哲学之“气”论,并与之相通,直接启迪和影响了其后中国的“文气说”,并形成了中国文艺的“重气之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纵的方面剖析了《道德经》的美学意蕴,并从“大道无形,美在本体”、“大制不割,美在自然”、“大音希声,美在含蓄”、“高下相盈,美在中和”、“大巧若拙,美在悖谬”、“物壮则老,美在阴柔”、“恍兮惚兮,美在朦胧”等七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秋风"一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早出现于《楚辞.九歌.湘夫人》:"女弱女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再加上宋玉《九辩》中那千古感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文学中的秋风便纷之沓来,并且与悲凉哀愁之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风"被不断重复、点化、裂变,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逐渐生发出诸如怀远人、思故土、忧身世、恨别离,萧索、凄迷、忧怨、悲壮等意象。  相似文献   

17.
秋思,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主题之一。自屈原在《离骚》中发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嗟叹起,秋思情绪便在诗人的作品中萦绕不去。几千年来。诗人对这一主题滋生出的无数感慨。使秋恩这一主题凝聚着思索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释“兮”及《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廖序东一《文心雕龙·章句》:“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那?”这几句话概括出了“兮”字的性质、作用、使用方式以及使用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月亮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自《诗经》始历史上不少诗人便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曹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思贤衷肠;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飘逸情怀;苏轼“明月儿时有,把酒问清天”的放旷胸襟;李清照“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闲愁……无处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月亮意象负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淌在墨客骚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大体蕴涵如下情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王林玉 《语文知识》2006,(12):11-12
周郎赤壁,古称石头关。东汉末年,孙刘联军在这里运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周瑜在得胜宴上把酒庆功,酒醉之余边舞边歌:“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歌罢.望着被;中天火光映得通红的峭壁,拔剑刻下“赤壁”二字。赤壁由此得名并名扬天下.后人来此凭吊、游览者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华美诗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