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中的“精神暴力”不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无助于教师职场幸福的实现,有碍于教育真义的彰显。合乎道德的教育应摒弃“精神暴力”,唤起学生的主体自觉;提升教师的幸福实践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以人为本,彰显教育真义。  相似文献   

2.
强教必先强师。靖江市高度重视“强师工程”,通过提炼“红烛”精神,坚持“师德核心”与“价值引领”并重;推进“均衡”发展,坚持“共建互助”与“需求导向”并重;培育“卓越”师资,坚持“体系构建”与“高质引领”并重,不断聚焦“四有”好老师队伍的新需求,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新体系,加快区域教师发展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3.
李如密 《江苏教育》2022,(22):26-29
孔子的师道精神主要体现在“志道”“立德”“好学”以及“爱生”等几个方面,奠定了中国师道传统的核心内容。“四有”教师观是对传统师道精神的脉承与升华,是对新时代好教师特质的要求。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将孔子师道精神和“四有”好教师的要求相结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校本实践。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在信念上、追求上充分表现出来的风范与活力,具有服务性、专门性、长期性、创新性、自律性等多方面特征,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80后”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在“80后”教师专业精神和行为现状遭到社会质疑时,如何加强“80后”青年教师专业精神建设,就成为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课题。必须采取弘扬传统、恪守底线、榜样导向、因势利导、人文关怀等策略,方能强化“80后”教师的专业责任精神、专业道德精神、专业进取精神、专业创新精神,以及优化专业精神环境,从而加快“80后”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融入“大爱”精神的指导思想。文章从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感性文化三个方面提出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大爱”精神的重要思路,结合精神文化、教师素质、院校社团活动,论述了“大爱”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政治要强”是对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要求,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为思政课教师培育“政治要强”素质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政治信仰要强、政治担当要强、政治能力要强、政治立场要强”是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素质四大要求。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发扬斗争精神、牢记为党为民”为思政课教师培育政治信仰、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立场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因此,要想发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素质的功能,要从传承建党精神、厚植为民情怀、加强政治历练、提高理论素养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师的精神”,包括热爱人民、热爱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为公的奉献精神;虚心学习、终身学习的精神;追求真理、求真求实和“以教人者教己”、以身作则的精神;追求教育的现代化、中国化,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改造社会的精神;勇于开拓、实验的精神和服务于农村,在劳力上劳心的精神。并分析了这些精神提出的社会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学应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题词“定向”,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定盘”,同心同德,重塑新世纪的大学精神。以持续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学术研究精神为主体,以主体自觉精神为基点,以爱国精神为归宿,这是新世纪大学精神重塑的基本理念。统筹兼顾,实现四的和谐统一,一种闪耀时代光彩的大学精神将焕发于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0.
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潜质概括说来应有“五干”精神:肯干、能干、善干、恒干、敢干。  相似文献   

1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句诗长期以来被人们用来形容教师。以牺牲自己来换取学生发展的“蜡烛精神”已经成为社会对教师的惯性定位。在这种牺牲精神的引导下,教师是否能够感受到幸福?  相似文献   

12.
把教师看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教师工作性质的一种隐喻,这种隐喻关涉的不是教师与学生在课程中“如何求知”的技术层面,而是“如何为人”的精神层面。它不仅暗示着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灵魂,而且学生也必须学着像教师一样变得“崇高”,反映了现代性对人的精神期待企图通过教师的影响来渗透到课程的每一个领域。然而,在当代,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同样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甚至自身精神家园的迷失。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本真追求。“国优计划”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的使命与时代担当。弘扬教育家精神、推进“国优计划”落实落地,要从“课业、专业、职业、事业”四个方面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涵养教育家精神,彰显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农村的一些贫困地区,农民的物质贫困往往与精神“贫困”并存。造成物质的贫困,除了历史、人口、自然环境等原因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精神的“贫困”。治穷要先治愚,扶贫要先扶志。因此,必须把扶贫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既要重视物质的“投入”,又要重视精神的“投入”。没有农民的精神“脱贫”,便不可能有物质脱贫,扶贫工程就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教育价值。高中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中政治课上融入“红船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政治认同,增强“四个自信”;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意识,有序地参与公共事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具体的融入实践中,存在教师融入意识欠缺,融入过程缺乏系统性,课外学习条件不足等问题,对此,本文从教师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下实践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完善路径,即提高教师素养,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创新课堂教学环节,实现全过程系统融入;对接第二课堂,打造良好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一、“物质”不如“精神”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人生价值不在于物质上的显赫,而在于精神上的富有。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灿烂的微笑和一个认可的动作,都会给教师带来工作上的动力和心理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17.
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可喜变化。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认识模糊,造成教学实践中“语言学习”与“精神培育”的割裂:或一味地强调“感悟”,得“意”忘“言”;或一味地注重“实践”,只见“语言”不见“精神”。甚至因为过度追求“丰富的人文性”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滑向了丢开文本,  相似文献   

18.
初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都需要对“士”及“士人”的精神特质有相对清晰的了解,如此,才能挖掘出“士”给予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把握“士”之精神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常将教师的上课比作演员的登台。也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二何其相似;抛开个人的喜怒哀乐.全身心地进入事先设定的“角色”,两亦可谓异曲同工。至于通过自身的精神劳动以达到对受众的陶冶、感染、教化之功,则同样是教师、演员的应尽之责。南是观之.人们将操教师、演员这两种职业的人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雅号”,实在是良有以也。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的历史,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历史,也是科学精神逐步形成、不断发展和取得成功的历史,三者是融合发展、共同前进的。因而,科学精神也从最初只注重在认破上探索和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扩展到关注价值层面上科学应用和服务于人类的“臻善”精神。实现“求真”和“臻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