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建彬 《科教文汇》2012,(25):5-5,7
当前高校教师承担着较大的职业压力,其压力来源主要有社会、工作特性、个体与职业发展三个方面,对高校教师压力来源的分析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压措施,维护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济南市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压力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高等教育现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民办高校教师在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定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的教师存在较大差距,其职业压力也日益明显,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及所在高校的发展。因此,对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来源及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束仁龙[1]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来源问卷》对济南市民办高校教师进行职业压力测量,结果显示,民办高校教师总体压力已超过中等水平,专职教师的职业压力与科研、考核等压力源关联度较大,且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校教师兼职兼薪现象,通过论述并探讨高校教师兼职兼薪现象形成的职业因素、政策因素、社会背景,分析其利弊,结合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及高校实际,分析高校教师兼职兼薪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规范高校教师兼职兼薪应当通过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兴其利而除其弊,应当构建规范的社会大环境;要注重软管理,加强引导。同时,作者在兼职时限、兼职范围等要求方面提出建议,以提高高校教师兼职兼薪行为的规范化,使高校教师的兼职兼薪活动有序进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职业倦怠在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中是否存在中介作用,为减少高校教师离职行为提供实证依据和支持。方法:采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以及离职倾向量表对460名广东省高校教师进行调查。结果: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分别与离职倾向和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_1=0.20,r_2=0.41,Ps0.01),离职倾向和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0.22,P0.01);职业倦怠在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1.69%。结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不仅直接影响其离职倾向,还通过影响职业倦怠进而影响其离职倾向。  相似文献   

5.
倪雅文 《科技风》2023,(34):148-150
高校教师既承担着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同时也肩负着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基于其重要性和规模性,我们必须对高校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注。一个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成果,推动为学校乃至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幸福感与学校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在教师培训、考核评价等工作上,朝着有助于提升教师幸福感的方面不断改进。本研究从涵义及测量、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等三个方面回顾了我国对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的职业问题目益受到关注,文章综述了国外学者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工作倦怠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我国高校教师管理与职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与职业行为的重要性,被动地对教师主体进行单一的约束和限制,已不适应当前激励高校教师主动选择高境界的职业道德行为的目标,需要重新审视规范职业行为的制度安排。针对教师行为选择的多元化态势,加强职业行为制度建设,强化教师角色意识和职业规范,实施制度创新,弥补市场缺陷,构建内外统一、知行合一的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选择制度框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192位高校教师正式调查数据分析发现:高校教师压力来自人际寡助、制度阻力、教研任务、外部期望、课堂组织和职业发展六个方面。教师压力与创造力人格呈负相关关系,但其关系受到教师个人专业技术职务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姬菁 《科教文汇》2008,(35):16-16
高校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承受巨大的职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影响着其心理健康。分析了压力来源,并提出自我调控策略,以促进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构建完善的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教学能力的培养、培训及评估都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以基础智力、工作能力、个人特质三个一级指标构造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并依次对其进行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王琳 《科技管理研究》2023,(21):255-256
<正>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引领者,承担着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其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的培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对社会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培育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于立德树人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影响。由李建华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共分为五章,对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同时突出了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第一章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现阶段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及其需要具备的师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教师这一群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高校教师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职业自我认知,文章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在微观政治理论的框架下,从自我形象、自我尊严、工作描述、职业动机和未来前景五个方面对武汉高校教师的职业自我认知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张世免  李青清 《科技风》2022,(13):148-150
绩效评价作为提升高校教师“职业三感”的重要工具和重要手段,对于新时代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机制性和基础性的影响。通过分析高校教师“职业三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剖析绩效评价对高校教师“职业三感”的重要意义,探索基于绩效评价增强高校教师“职业三感”的机制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地位是由教师劳动的社会愈义和人们对这种意义的认识程度所决定的。一般把高校教师的地位概括成教师的专业人员地位、在所有社会职业中的地位、在专门职业中的地位三个部分。就此地位社会调查说法不一,本文就这三方面分析教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教学、科研、实践如何从貌合神离跨越到三位一体是具有现实社会意义的问题,以创新创业学科高校教师为例对此进行了探究。首先从学生职业规划、教师职业规划、其他职业规划等研究主题和理论基础、研究设计、变量测量、分析技术等研究方法两大视角对54篇文献进行回顾。然后从发展历程、概念内涵、采用原因、操作步骤4个层面对设计思维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最后通过职情调查、职业痛点、职业创想、职业规划、征求意见5个步骤确定创新创业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命和职业愿景。这是应用设计思维方法解决职业规划问题的一次尝试,开启了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职业探索。  相似文献   

16.
试论高校教师聘任制的保障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伟 《科教文汇》2009,(16):11-11
论述了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社会、制度、法律保障措施的建立、完善与健全,以促进高校教师聘任制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实现其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高校最佳绩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教师素质观和教师评价观,对高校教师的培养及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当代高校教师素质的评价方法及模式入手,阐述了对高校教师应有素质及进行科学评价的看法,从职业生涯管理的角度论述了如何选拔、培养和促进当代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高校教师职业特点以及现行高校教师绩效测评的主要内容论述,从现行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局限性分析入手,提出高枝教师绩效有效评价的对策:1.以人为本,对教师考核应体现人文关怀;2.重视教师师德修养,综合评价高校教师绩效;3.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4.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程芳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6):106-109
高校教师的科研发展关系高校发展,甚至于影响国家竞争力。为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学指导其科研职业发展,需要深入研究高校教师科研发展特征。文章以十种管理类期刊2005——2009年7234名作者为样本,阐述了教师科研生涯在年龄、专业和性别上的差异。在分析传统职业生涯阶段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年龄、专业、性别"三维"匹配的科研生涯管理曲线,并且提出了改善高校教师科研生涯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阅读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玉梅 《现代情报》2010,30(2):152-153,157
高校教师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读者。随着社会信息化和高校现代化发展,高校教师承担的任务也有了新变,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正遭遇着巨大的挑战。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愿望正在潜滋暗长,其阅读心理呈复杂变化趋势,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探析读者这一心理变化,加强自身建设,适应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需要,成功配合高校的整体改革与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