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向来注重对于官吏的任免和控制.为了更为有效地利用和控制官员,并尽最大限度避免君弱臣强的局面,统治者们除了从行政架构设计上花工夫,以求达到官与官之间的制衡之外,还不惜借助外在可利用的正式或非正式制度对官员们加以约束和制约.商代对于官吏档案的重视就是这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从汤灭夏到武王灭纣,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历时约600余年.在这6个多世纪里,商朝逐步继承并奠定了华夏文明基础.上个世纪,甲骨文出土,殷墟被发现,不仅证明了商代确为我国第一个信史时代,推证出我国最古老的档案文书资料乃是以甲骨书刻而成,更重要的是其为后世学者研究当时的文明以及人们的生活情况提供了第一手真实可信的资料.史载商代的文书管理制度已经有再大的发展,涉及农工仕商经济政治文化方方面面.本文拟从官吏任免档案的管理方面探讨商朝的图书档案整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宋代官员行政责任追究成为常态,行政责任的主体是各级官吏,宋代统治者对官吏选任、财税行政、农桑行政、财务管理、司法行政、宗教行政、军事行政、外交行政等方面的行政责任予以追究,以便更好地实现统治者的治国目标。  相似文献   

3.
甲历档案是唐朝专门人事档案,是在唐代官吏选试考核勋封中所形成的官吏档案,是官员封爵、迁授、改转、受官的重要依据。文章对唐代甲历档案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探讨,并对甲历档案管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官吏管理制度受到民本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和对官吏权力的控制,建立了和完善了科举取士制度、官员责任制度和监察制度等等,在规范官吏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隋海燕 《兰台世界》2013,(11):27-28
唐代的官吏管理制度受到民本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和对官吏权力的控制,建立了和完善了科举取士制度、官员责任制度和监察制度等等,在规范官吏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效力赎罪既不属于一般赎刑,也不同于捐赎,是清代在官员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独特的官犯惩治、改造和利用手段,包括军前效力赎罪、军台效力赎罪、新疆效力赎罪和内地工役效力赎罪等多种类型。清代官犯效力赎罪主要由最高统治者掌握,实施非常普遍,赎罪官犯群体数量庞大,其活动深入到地方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清代官员惩治体系的调适要求、官犯惩治和改造的客观需要、地方社会治理的客观需求和清代皇权对司法的强大干预等因素,是效力赎罪产生并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清代官犯效力赎罪政策独立于国家刑制,对当时的官方制度和社会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彭惠莉 《兰台世界》2007,(12S):67-68
隋朝统一全国后,鉴于南朝吏治腐败之教训,制定了对官吏的考核制度,以此为准则来强化对官吏的管理,所谓“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然而,所创制度未能发展完善,社稷沦亡,继之而起的李唐王朝承袭了这些制度,完善健全了官吏的管理考核,在考核方式、评定标准、奖惩措施等方面进一步严密。贞观年间,唐朝统治者修定了考课法作为《唐令》的第一篇颁布施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好官的标准     
从历史上看.对于官员。大致有两套评价体系:一套来自官场。另一套则来自民众。有那么一部分官员,在官场上被认为是好官。老百姓亦称道。这是真正的好官;还有一种在官场上被认为是好官,在老百姓眼中却是十足的贪官、昏官、庸官。  相似文献   

9.
前些日子,网上关于“无官不腐”的讨论非常热烈,尤其是网友王江龙的《“无官不腐”?网上“腐败定论”太荒谬》和网友王克安的争鸣《“官员腐败”是“极个别”现象吗?》针锋相对,吸引了不少网友发表见解,笔者粗略浏览了网友们的评论,对“大官大腐,小官小腐,凡官必腐,无官不腐”持支持态度的居多,对王江龙的批判居多。在此,笔者无意参与“二王”之争,只是觉得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出现这样一种舆论态势,确实应该引起官员们的深刻反思。“无官不腐”,作为部分网友对当前官员腐败程度的判断,无疑是偏颇和不科学的,王江龙网友说…  相似文献   

10.
从国家机器最初形成的那一天起,执行政治管理职能的官吏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也得到了谋取利益的便利。于是统治阶层中的个人品德出现“廉”与“贪”的对比。官吏的行为直接关系到政治事业的成败,因而在中国古代,较为清醒、较为开明的统治者大多重视通过建立和健全一系列的制度以约束和规范国家官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对官吏的考核,并且都建立过一套比较完整的考课制度。在明王朝统治中后期,考核官吏的制度混乱不堪、大多流于形式,整个官僚机构日趋腐朽瘫痪。被后人誉为"救时宰相"的张居正总结先贤智囊们的政治经验,继承和发展前代的考课制度,提出了具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官吏考察制度———考成法。通过对张居正考成法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关于完善官员绩效考核的法规及廉政建设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胡剑 《四川档案》2014,(3):36-37
<正>惩治腐败、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是我党在政权建设中的一贯要求,它是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和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重要保证。即使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也注重吏治的清明。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等等,都有一批清正廉洁的官吏以他们"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形象感召着世人。在南充市档案馆收藏的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也有一些清代县官廉洁从政方面的档案资料。从顺治四年(1647年)  相似文献   

13.
明代是一个以严惩官吏职务犯罪为特点的时代,在明代早期,皇帝十分重视,监察制度在打击官吏犯罪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到了后期,由于统治者的不重视,将这些制度搁置,造成了官吏的贪腐之风。  相似文献   

14.
9月优异评论     
《不能任由“官谣”消耗法治公平》/朱永华,《法制日报》,9月9日
  简介:这篇评论从一批制造传播谣言的“网络大谣”相继落网谈起,就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事件发表看法,如刘铁男被实名举报,能源局曾一度称为污蔑等。作者认为,“网络大谣”们制造散布谣言是危害社会,政府官员撒谎更是损坏政府公信和形象,两者对比起来是“半斤对八两”。作者认为不能忽略了政府官员撒谎的危害,官员撒谎也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相违背,所产生的潜在危害甚至比“民谣”更大,更难以彻底从思想深处铲除。因此,打击网络谣言,不仅不能任由“官谣”游离于法规制度之外,甚至更应当从治理“官谣”做起。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官诀     
刘名远 《出版参考》2005,(29):25-26
李鸿章有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其实,做官也有做官的诀窍,也需要"修炼".掌握了官诀,就能仕途畅达,官运亨通;否则不但不能升官,反而可能丢官、掉脑袋.清代官吏"修炼"出不少官诀,这些官诀对于清代的吏治官风起过非常恶劣的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官诀     
刘名远 《出版参考》2005,(10):25-26
李鸿章有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其实,做官也有做官的诀窍,也需要“修炼”。掌握了官诀,就能仕途畅达,官运亨通;否则不但不能升官,反而可能丢官、掉脑袋。清代官吏“修炼”出不少官诀,这些官诀对于清代的吏治官风起过非常恶劣的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农民战争"到"地方动乱"对于一个以乡村社会为主导的传统中国而言,"国—一社会"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政府—农民"的关系,也可以形象喻为"官—民"的关系。农民起义则是农民利益和统治者利益冲突的最高表现形式。在古代故事小说和民间大众话语体系中,中国历史上数量众多、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一般被形象概化为四个字——"官逼民反"。由此观之,王朝对小农的控制和农民对朝廷  相似文献   

18.
南宋武义徐谓礼文书分为录白告身、录白敕黄与录白印纸三部分,完整记录了南宋中下级官员徐谓礼30年间的从官、转官经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详细的官员人事档案,为研究南宋的政务运行、文书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9.
治国先治吏,怎样的县委书记才能得到总书记的认可?跟着党走、心怀群众的县委书记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和组织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和表态,告诉我们怎样做才算是合格的县委书记。一副对联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山东调研,曾给县委书记们念过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  相似文献   

20.
<正>自古以来,官员的贪污贿赂就是影响国家长治久安和国家机器有效运作的"毒瘤",因此,从秦汉到明清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特别重视吏治问题,为后世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封建鼎盛时期的唐王朝主张以法治吏,在赋予官吏权力的同时,更是设置了大量的惩治官吏贪污贿赂的法律条文,内容详尽,条理严密,开后世官吏贪污贿赂罪立法之先河,其完备的吏治章法被宋元明清沿袭,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