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审美教育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亮点和关键点,同样也是语文教育者一个长期探索的重要领域。然而,在以往对语文美育的探索和实践中,存在着种种误区,语文美育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无法达到新课程对美育的要求。本论文以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后的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语文美育的要求为指导,分析语文美育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与语文教育的现实的美育途径,切实用语文美育来观照语文教学,让语文美育与语文教学和谐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
亭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建筑之一,从亭建筑到文学意象是一种文学升华和文化趣味的依附过程。亭意象的历史形成与演变过程与亭建筑史有着密切的关联,二者统一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趣味的流变。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的视野中,亭的建筑法式与亭文学意象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存在着互参、互证和互动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建筑与意象的参照研究,窥探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精髓。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是诗人主观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则是具体的物象或形象。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或形象都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本文拟从古诗中"桃花"的意象为例,来解读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4.
皎皎明月,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对她情有独钟,青睐有加。诗人常常赋予她纯美的意境,曼妙的词句。其柔和的光茫,亘古不变地投射于大地;那渺远的传说,更加为她增添了神秘的面纱——明月,成了文人们抒怀表意时吟咏的最佳对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古诗中蝉的意象:一、“与物心无竞,离尘翼最轻”的高洁之蝉;二、“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的羁旅乡思之蝉;三、“人貌非昨日,蝉声似去年”的离别伤时之蝉。同时指出古诗中的蝉实际上是诗人心中的蝉,是“情化”的蝉。  相似文献   

6.
从音、词和句三个方面探讨了英国古诗与中国古诗之间的差别并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629首词中,抒写各种愁绪的词竟达114首之多。他的“言愁”词常常借助婉约的手法,通过对闲愁难耐的长叹、儿女之情的喟叹、风雨花草的吟咏,寄家国之愁、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其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叹。传统诗词中那哀哀怨怨的愁绪,被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与豪放风格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象,变为“豪杰之愁”与雄浑悲壮的美学风格,是其豪放沉郁顿挫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忧患意识的倾泻,其情感郁结的核心仍在于“悲”。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处理的外在形式,整体描写艺术风格上注重生动真切和浑然天成之功效,使得不同时代读者可以从中获得足够创新的精神养分,为中国传统诗歌文化传承和革新发展,提供丰富的指导线索。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都将这部分内容锁定为游子思妇的旅怀闺愁之意,明显是不科学的。单纯拿《客从远方来》为例,其明显倾重于友情感叹,同样,类似主旨表达的诗歌在《古诗十九首》中起码占据33%以上。因此,笔者决定针对《古诗十九首》中经常被误解的几首友情诗加以细致化校验解析,希望为日后学术专业性研究和课程科学化讲解,以及传统文化有机传承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诗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意象捕捉法,旨在拯救诗歌的衰亡局面和恢复古诗的文学地位.文中首先分析什么是意象、意象捕捉,接着论述意象在古诗教学中的三个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交通不便,音信难寄,于是羁旅行役人思归,闺妇思夫,中国古典诗坛上便多了一种抒发相思别情的诗。这些诗歌因其表意的真切,情感的幽咽缠绵,表现手法的独特丰富,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文整理归纳了古蝗诗词歌赋抒写离愁别恨常用的几种方法:想象、日暮之景、衰飒秋景、月、比喻、夸张、谐音双关、迷蒙烟雾、长亭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引述许渊冲、孙大雨和Sam Hamil对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一诗的三种译文,介绍了意象观点,并分析意象对诗歌翻译的作用.进而通过比较古诗原文在汉语读者头脑中引起的意象与英译文在英语读者头脑中产生的意象的异同,来考察译文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12.
13.
由于古代封建社会交通不便,音信难寄,于是羁旅行役人思归,闺妇思夫,中国古典诗坛上便多了一种抒发相思别情的诗,这些诗歌因其表意的真切,情感的幽咽缠绵,表现手法的独特丰富,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文整理归纳了古典诗词歌赋抒写离愁别恨常用的几种方法:借想象抒写思念;用比喻抒写离愁;用夸张写相思之甚;以反衬写归乡之情;用谐音双关抒情;虚实相生叙别情;善于运用意象写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如日暮、明月、秋景等。  相似文献   

14.
“月”因极其丰富的意蕴而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月”是诉说离愁别绪的依托,是思念故土亲人的载体,是馈赠至亲挚友的礼物,是展开瑰丽想象的翅膀,是攀登理想境界的阶梯。  相似文献   

15.
“亭”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在古典戏曲小说中,“亭”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重要场所之一.这是由于它具有开放、灵动、突出的视觉审美特征以及自然、新奇的空间范围意蕴.对“亭”意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更充分地发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6.
王亚琳  陆军 《海外英语》2012,(13):161-162,164
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提出了"异质同构性"、"整体性"和"闭合性"等原则。诗歌翻译从审美过程来讲即是格式塔意象的再造,因此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从格式塔意象的角度对古诗意境进行再造,有助于译者整体把握全诗的意蕴,有机统一译文语言结构,重构诗人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古代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对文本流于空泛的非文学分析,而不能使学生领悟诗的真意.诗歌是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的,作为古代诗歌的基本艺术细胞,原型意象衍生出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的意象链条.透视某一原型意象,就可以理解由这一原型意象所统领的一系列作品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在诗歌鉴赏教学中,从"原型意象"入手进行分析,是一种切合诗歌艺术本体、有助于领略其美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古诗英译的意象组合美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翻译最重要的层次是美学层次,中国古典诗词的译者应努力将原诗意象组合创造的审美形态,通过译语充分再现出来。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三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意象组合美,即意象组合的动态美,蒙太奇之美以及情感美,并就三类意象组合美在英译文中的再现通过实际译例比较分析相应的翻译策略及应当引起译者重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诗歌中的意象特别是动态意象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诗意境的营构,影响到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根据英国翻译家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对诗歌这一典型表达性文本意境美的构成要素——意象(此处主要讨论动态意象)应该采取的直译策略,通过翻译实践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论证,证明了直译策略有利于更好地转存原诗的意象美乃至意境美。  相似文献   

20.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成熟的文人五言诗,其意象的选取与组合都有独到之处:在意象选取上,背离了汉代文学追求恢宏昂扬的巨丽之美的艺术追求,把目光转向真切的现实,并多融入时空观念;在意象组合上,对喻、寄托、点缀三种组合方式对后代诗作多有启发,唐律诗意象经营的诸多手法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借鉴<古诗十九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