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力”本是物理学中的概念,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与它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教材中所收作品不管是客观写实性的,还是主观表现性的,都是文质兼美、文道统一的好文章。这些作品都集中表现着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独特的审美发现和审美感受,宣扬着作者对真善美的热情赞美和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无疑这些作品都凝聚着作者内在的精神力量,并以此来感染或激励读者,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作品中的艺术之美与精神之力是作者精神劳动的产物,它要发挥作用,总也离不开读者的积极而饱满的精神活动。否则,作品中精神之力的存在、艺术之美的价值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学中要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在作品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选入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作品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集社会美、自然美、心灵美于一体,是展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画廊,是经得起历史风吹雨打的艺术精品。在教学时,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审美。  相似文献   

3.
曹胜高 《天中学刊》2003,18(3):61-63
汉赋作品和汉赋作者都极力推崇“丽赡之美”,其不仅体现在作品的结构上,而且体现在作品的内部审美趣味上。汉赋作者对于“丽赡之美”的追求渊源于“礼的外化”观念。  相似文献   

4.
文章是作者对于社会生活体验和感受的观照。中学生习作虽然属于练笔的性质,但也可称之为作品,因而同样不可能离开现实生活,也不可能离开作者的主观感受。一篇习作通常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概括提炼并赋予自身的情性和悟性。黑格尔曾经作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小男孩把石子投入水中,以神奇的眼光看水中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这里“石子投入水中”和“圆圈”也即是社会实践、社会生活,而“神奇的眼光”和“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就注入了小男孩的感情和悟性,我们可以看到小男孩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因为他在欣赏美。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  相似文献   

6.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贯始终的美文,是阅读教学“美读”的典范之一。“美读”与作者的情感“美读”离不开有感情的文章作品,而但凡有感情的文章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真、善、美的流露和告白。人都是有感情的,作为文学作品的作者则更需要有情感,心中盛装的应该是对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7.
无论什么体裁的作品。一般都具有思想美(包括心灵美、形象美、行为美)、自然美(包括环境美、古朴美、壮美)及艺术美(包括语言美、音乐美)等几个方面的范畴。如果课文美在于思想.那就要深入作品的内涵直至作家的情感世界.以求得情感的涤荡和人格的提升;如果课文的美在于环境.那就从千姿百态的风貌中去观赏。风景画"和"风俗画".从"物皆著我之色彩"中分享喜怒哀乐;如果课文的美在于语言,那就要从作品中体会作者创作构思技巧手法和形象地揭示艺术内容的手段,体察作者思想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从而培养高度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8.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被称为“美文”的典范作品。作者分析了这一典范作品在艺术方面的独特的美——语言美、技法美、层次美。  相似文献   

9.
《左传》中有许多百读不厌的篇什,《秦晋之战》是其中之一。作者从作品中人物语了中显示出来的对比美、和谐美、精炼美和动态美四方面浅析了人物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载体.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审美的教育也源于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知文学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树崇高理想,整合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阅读小说的方法很多,但只有用心地"品"才能够体会作者的用意,也才能够真正领略作品的构思美、语言美等美的要素。  相似文献   

12.
苏丙凤 《阅读与鉴赏》2008,(12):22-23,13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读”是叶圣陶先生率先提倡的。何谓“美读”?叶老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①叶老先生界定美读。突出了情感性.即应当把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情感通过美读表达出来。从美读一词来看。应兼有读得美和美美地读两层意思。美读是在传统朗读的基础上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是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感知作品的形象美、情操美、意境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读得美。而忽略美美地读。认为读得美就已足够了。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欣赏美的能力。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描绘了一幅幅大自然的美丽图景,充分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对美的憧憬。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些作品时,应注意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功能,使学生能够激发审美直觉,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目的。一、通过听觉,诱发学生去想象美、欣赏美语文教学中不少作品文质兼美,教师应该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产生积极心理反应,激…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载体。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审美的教育也源于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知文学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树崇高理想,整合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5.
感情朗读,也就是让学生领受情感美,它可以把学生带人一种美的境界。叶老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感晴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他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和熏陶。因此,我认为感情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相似文献   

17.
悲怨类作品贯穿了曹植创作的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魏晋时代人的觉醒,以悲为美的社会审美风尚,时代动乱与作者的悲剧人生和《诗经》、《楚辞》的文学传统是形成曹植悲怨风格的四大因素。这种悲怨的作品在其表达的方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提到小花美穗,首先映入脑海的一定是《玩偶游戏》。纵观小花美穗的各部作品,作者似乎总要故意把主人公百般折磨,由此寻找所谓幸福的人生意义。小花美穗在《玩偶游戏》之后的作品《Andante》和《Partner》虽然也秉承了这种风格,但后两部作品不知作者是否在求新求变,在题材和情节上都稍稍背离了这个自己最为擅长的特点,这种微妙的不同也就使这两部作品远没有《玩偶游戏》那般具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气质了(笑)。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创作角度,从作者、作品和修辞三个方面入手加以研究,可以看出刘勰的文辞观以"自然之道"为理论核心。文辞要因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而外现,要顺乎作品内在的情志与体式,同时也要辞藻华丽,符合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20.
刘越 《文教资料》2011,(29):5-6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逍遥游》代表了其思想所推崇的“自由”的最高境界。摆脱了一切束缚追求绝对的精神逍遥,即“游”。作者对《逍遥游》着重从审美的情趣上领略庄子的精神美,作品的文字美。从三个方面探究:波澜壮阔的宇宙美、无羁无绊的人生美、怪生笔端的作品美.解读庄子的自由的精神世界和灿烂的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