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漫凝 《山东教育》2004,(28):28-29
本组教材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这些课文有的赞美了北大荒草塘美丽的风光,有的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的介绍了国外为一条大瀑布举行葬礼的情景。这几篇课文告诉人们要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保护生态平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本组训练重点是继续提高阅读速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一些基本的,常用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2.
教材:人教版第九册28课。【设计理念】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把重点引向对大瀑布前后景象的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感  相似文献   

3.
关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由此可见,无论是“精读课”还是“略读课”,学生所应用的学习方法可以相同,不同的是师生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精读是教师细致地指导学生读,教师教的多;略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读,  相似文献   

4.
《家乡的石榴》这篇略读课文,介绍了家乡的石榴的样儿,反映了石榴丰收以后人们的喜悦心情。本课课文虽然篇幅不长,但难度较大,要指导学生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读懂课文,了解石榴的花、果、籽,并指导学生体会石榴丰收以后人们的喜悦心情。那么,怎样才能短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呢?这里将提出“课前自读”、“课中导读”、“课后验读”的全程教学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困惑: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 1.弃之课外。“略”指“简单、略微”,“略读”就是简单一读,略知大意。于是教师们便有了“忽略”略读课文的念头,任由学生自己去读。同时略读课文中仅有开篇的引言,既没有识字、学词、读写的任务,也没有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没有相应要完成的作业,教与不教从表面上看不出明显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大型的公开课、教学评优活动及下校听课时,我们很少听到略读课文的教学,有关的文章、论著及教案也很少见到。教学中,有的忽视对略读课文学习的指导,略读课成了自读课;有的甚至以课时紧张为由,把略读课文变成了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略读课文的教学之所以被忽视,其主要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不在考试范围内)。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许多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不少教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仍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7.
一、略读课文教学“略”“精”不分的现状 1.面面俱到,不敢“略”。 有的教师不清楚略读课文的课程价值.不清楚精读课型和略读课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形态方面的不同,不知道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运用.教师的教要“略”.学生的学不能“略”等教学特点.所以不知略读课文教学要“略”教。这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担心略读课文略教了.自己的学生会在统考时栽跟斗.所以不敢“略”。把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变成两课时、三课时.结果造成课时不够.匆匆忙忙赶进度.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  相似文献   

8.
略读课文起着完成自学过程、培养自学能力、扩展课内外阅读范围的作用。抓好略读课文教学,是促进学生“自能读书”的关键。但是,在略读课文的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教与学的失衡现象,有的教师重讲轻读,不肯放手,结果投入与效率不成正比。在略读课的教学中,究竟如何把握教与?..  相似文献   

9.
《特殊的葬礼》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记叙文。作者通过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及人们的表现 ,说明环境污染给大自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 ,告诉人们要珍惜、保护环境 ,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谈话中设疑课始 ,揭题后让学生们围绕课题说说最想知道什么 ,“为谁举行的葬礼 ?”“怎样的葬礼 ?”“为什么是特殊的 ?”然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二…  相似文献   

10.
<正>略读课文在统编本教材中占比很大,是单元语文要素延展、强化、补充的有效资源。略读课文不能粗略地读、忽略地读、简略地读,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定位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实施适合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探究、合作、个性化学习,领悟略读课文“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真意。一、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起开始有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增加了教学的厚度,让学生由信息检索转向归纳梳理,由知识提取转向重组运用。1.教材新变化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我执教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说的:“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对于此说明.我的解读是:略读课文教学要简简单单教.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使语文课堂散发出简约之美.又要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12.
林枫 《福建教育》2010,(2):39-41
2006年5月23日,我在我校的课题研讨活动中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特殊的葬礼》。2009年10月22目,我作为市级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根据要求,选课要随教学进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8周的教学进度刚好是略读课文《大瀑布的葬礼》。  相似文献   

13.
【设计说明】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课内精读走向课外自读的过渡。2011年版课标对第二学段略读课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夸父追日》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在本课教学中我们运用"精略相辅,略中有精"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引导学生把精读课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略读课的学习中,在自读实践中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4.
阙木香 《教育》2015,(8):68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但有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不分精略。现象一:任其自流,教学效果差。部分教师认为略读课文在教学考察中几乎不占分数比重,于是全放手,学生仅根据提示语中的问题自读自悟;甚至有的教师将略读课文放到课余,使其成为学生的课外读物。现象二:精雕细琢,教学课时紧。部分教师对教材中的词句、谋篇、情感升华……都难以割舍。原本建议一课时的安排,自然就延用了二课时,甚至还意犹未尽。这与精读课  相似文献   

15.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片断:师“:表情是心情的晴雨表。”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我知道你们都想读给大家听,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读书的乐趣。自信的孩子,请你来读。(一名学生很认真地读了课文第四自然段)师“: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多有气势的词语呀,谁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气势?(一生在  相似文献   

16.
略读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许多教师面对略读课文,教学时却茫然无措:或变略读教学为"简略地读",或变略读教学为"课外阅读",或变略读教学为"精雕细琢",略读课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和功能,笔者尝试将学习单引入略读课文,力求实现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7.
略读课文在中等师范学校的《文选和写作》课中占有一半篇目。认真搞好略读课文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重要作用。实际情况是,目前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还有不够重视的现象。有的把它放在课外读,但缺乏检查和指导;有的虽然在课内读,但没有具体要求,实际上也走了过场。《文选和写作》的篇目每学期一般在三十四篇以上,精读和略读各占一半。以每学期实授18周90课时计算,精读课文要占60课时,作文12课时,略读课文只有18课时,即每篇略读课文平均只有一课时。所以,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对略读课文“学有所得”,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几年来,我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经过摸索和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穆健 《甘肃教育》2013,(22):93-93
《祖父的园子》一文以清新、活泼、优美的语言,通过对童年趣事、景物的追忆和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课文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茅盾如此评价这篇课文:“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祖父的园韵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到略读课文中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本课的教学需要准确地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徜徉在多彩的风土画卷中。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应做到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要注意联系课文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使读写互相促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训练中规定的7次作文和教材中安排的3次练笔以外,还应指导学生在课下多练笔,如写观察日记等。一、作文教学应做到读写结合小学语文第八册共有7篇作文,怎样写好这7篇作文呢?我认为:读好相关的课文是写好这7篇作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写每一篇作文之前,教师都要让学生反复读与之相关的课文。比如,在写第一篇作文《春节期间一件难忘的事》时,教师可对学生说,大家要想把“怎样难忘”写具体,首先应认真仔细地回忆事情经过,把…  相似文献   

20.
周莉 《广西教育》2013,(42):65-65
纵观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是教材规定详细讲解的课文,还是自读、略读课文,教学时都变成了传统的“讲解课”。这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认识阅读课,没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从而使学生对阅读课排斥、厌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