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审美实践中,审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意象重构,通感鉴赏便是一种优秀的审美方法,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2.
在审美实践中 ,审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意象重构 ,通感鉴赏便是一种优秀的审美方法 ,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3.
论审美通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通感是感觉的转移,审美通感可分为感觉通感、表象通感和多重通感。审美通感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具有重要意义。审美通感的形成在于审美客体的相似相类和审美主体的各种感官的相通。  相似文献   

4.
朦胧诗的崛起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诗人通过直觉思维的运用,审美对象的变形,通感手法的运用,意识流的引入实现对意象思维的新拓展,从而使朦胧诗的传达技巧得到完善,成为新诗发展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5.
通感作为一种人类共有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人类认知过程中通过和语言的结合会呈现出不同的通感意象。研究发现汉英通感的认知结构共性多于差异,语言选择条件的限制是由本体喻体各自拥有的语义特征和人类的认知经验所决定的。作为隐喻性认知的通感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能将生理、心理、情感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生成多维感知和立体审美的语言意象。  相似文献   

6.
音乐艺术欣赏的过程,就是对艺术的再创作过程?音乐艺术欣赏的这种再创作往往是从情感体验开始的,在欣赏过程中,又逐步开始了认知.思考,继而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有了通感和共鸣的层次。章探讨了人们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对艺术再创作的心理现象.指出艺术欣赏中,显露出来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乃是欣赏个人长期的生活知识的积累、审美理念、趣味等众多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感官意象图式是由人类自身积累的感官经验和贮存在大脑中的相关生活经验抽象出来的一类独特意象图武。通感就是某一个感官域的感官意象图式,投射到其他感官经验而形成的语言现象。以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感官意象图式,可以用来解释通感现象的成因及过程,并提供研究通感认知模式的新方法、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意象美是中国古典文学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具有比兴性、主观性、创新性等审美特征。将意象美融于语文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起到一定的审美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9.
姜夔词中的词语意象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具有通感性,喜用“冷”、“寒”、“清”等冷色调词语,色彩丰富、格调淡雅,正是这一特征决定了其词的清空特色。  相似文献   

10.
周伟华 《现代语文》2004,(7):29-29,31
通感在教学中存在的应有审美价值不容忽视。通感包含了审美教学的全部信息,它打通人的感觉,健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诗意地把握世界的真正途径。席勒认为不能用原则摧毁感觉而成为蛮人,因而,“培育感觉功能是时代更为紧迫的需要”。这必须走审美教育的道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感觉能力。席勒所指出的道路应该坚持走下去。博克也曾指出,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是整体结构所依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从语言表现形式上看,是由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组成。由于艺术语言的大量存在,使语文学科具有了人文性的特点,也有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美。  相似文献   

12.
通感意象是文艺作品中通过通感所产生的意象.所谓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是指这种意象在存在方式上介乎于其他存在物之间.通感意象的“间体”特征包括两层内涵:第一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第二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其他意象之间,具有某种“意象间性”.前者是一切意象的共同特征,后者则是通感意象的特定属性.通感意象之所以具有这种“间体”特征,是因为它是一种意向对象,是创作主体意向性活动的产物.这种意向性活动,既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发生在各种感知经验之间,由此产生了通感意象的独特本质.  相似文献   

13.
乌鸦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美学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意象从类型上可分为世俗意象、历史意象和神话意象;从审美情趣上,可分为“兆悲”和“兆喜”两大类,这主要是由于乌鸦其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王维以“空”类意象入诗,多着眼于把精神或心性置于宇宙的化融之中,揭示的是艺术化的人生审美至高境界,而不是人生世相的当下现实关注,因而具有极高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逯春胜 《山东电大学报》2007,(3):58-59,F0003
苏童无疑是20世纪末最具冲击力的先锋小说家之一,他的语言潇洒、飘逸、朦胧,着力创造一种氤氲的诗性气氛,阴性词汇、通感意象、虚实相生是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诗潮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有三:一是以多边想象负载多层次感情;二是拓宽诗歌意象之间的艺术空白,在跃度中完成感情的焊接;三是运用交叉式通感,增强意象的立体感  相似文献   

17.
<秋颂>是英国诗人济慈六大颂歌中最后的一首,但往往得到的评价最高,其原因除了诗人别出心裁地歌颂秋天之外,还应联系到济慈对诗歌"想象力"的重视和他在写作中对"通感"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是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素质教育过程中,怎样实施审美教育,一直是困扰语教师的教学难题。笔认为,运用“六根通感”的美学特征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快捷而有效地促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也是词坛领域的“花间鼻祖”。在意象运用上,温庭筠的诗与词都注重对华美物象的客观描绘,但诗中意象流丽动荡,典故众多,带有虚化的幻想,而词中意象浓艳静谧,以写实为主。由于崇尚客观的审美理想,温庭筠的诗与词意象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他对诗和词已经有了自觉的分体意识.这引发了他对这两种文体不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诗歌审美创造中,诗人将自然的色彩形式赋予诗歌意象,使其构成色彩意象,就能更有力地表达情绪、情感,隐含或折射主体抒情意蕴。各种色彩形式与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色彩意象在诗歌中隐含或折射的意蕴也不尽相同,各呈异采。本主要计论诗人构筑的蓝色意象,以及黄色意象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抒情范式特征,以期达到从色彩意象抒情的角度认识诗歌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