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如何在教育机构与非教育机构之间架起"学习的桥梁"、移用企业管理知识于学校管理,从而强化学校的效能建设、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2007年4月,重庆大学出版社正式推出由英国学者伯蒂.埃弗拉德(Bertie Everard)等撰著、中国学者杨天平翻译的《有效学校  相似文献   

2.
译者与学者     
黄小芃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1):104-106,112
学者有学问,有理想,有道德,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手,也是鉴别时代的试金石。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佛经翻译,一开始就贯穿着学者求真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译者。做学问成学者是对译者的要求,翻译实践始终由学者诉诸理论,译文效果也由学者评估,学者的学问保证了翻译的质量。提倡学者的精神,坚持学者的要求对中国翻译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罗经国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学者,其所编译的《古文观止精选》作为向爱好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散文和帮助中国读者学习英语的文本,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选择了《滕王阁序》作为个案,对其中的典故、对偶句、谦称、逻辑关系的翻译和对原文中不符合译入语习惯所做的翻译调整、词性转换等翻译过程的重要问题及其翻译技巧,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4.
多元系统理论和操纵学派的理论在近年来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有诸多学者用该理论来研究翻译状况。中国近代的翻译状况因其特殊性更是被很多学者研究。本文试图用多元系统理论和操纵学派的理论来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翻译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学教授方文华撰著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一书从时间顺序纵向叙述了20世纪我国清末民初时期、民国时期和建国后的翻译活动,从翻译理论及其代表译者的经典译作横向的阐述了我国五四前后的翻译概况。该书旨在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特点帮助广大外语学子了解并把握我国20世纪翻译的历史。该书是唯一的一部叙述我国20世纪翻译历程的史书,为广大翻译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相似文献   

6.
顺应论由Jef 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后在我国语言学界掀起了研究的热潮。学者们介绍、评论和应用顺应论的文章及专著相继面世,然而甚少有文章就顺应论对国内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本文在中国知网上选取了在此领域颇具代表性的文章,回顾顺应论在中国近十年的翻译研究,归纳我国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此领域的研究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以期帮助读者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革命家和学者,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其翻译思想。一是翻译与救国,梁启超把翻译看作强国之路。二是翻译的方法,梁启超针对当时社会上的翻译弊端提出了翻译方法和策略。三是翻译与佛典,主要讨论梁启超对翻译文体、佛典翻译与一般文学的关系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雪莱创作的大量的广为人知的诗歌,备受中国翻译界学者的青睐.中国译界学者对其诗歌翻译以及译文的研究源源不断.其创作的小众诗歌A Song,译文版本也不计其数,并且中国学术界对其名家译本的研究也从未停歇.纵观此诗歌的名家译本研究,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在于鉴赏译文的诗歌意象,以及分析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风格的迥异,缺乏从译者差...  相似文献   

9.
王楠楠 《文教资料》2006,(30):132-133
近年来,美学与翻译的关系受到翻译界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用美学指导翻译实践也成为越来越多译者所采用的理论指导方法。本文通过介绍翻译美学在中国的特殊地位,简单阐述了翻译美学的两大基本要素——翻译主体,翻译客体,强调了翻译美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中国教育史的产生在中国乃是20世纪最初几年的事,其标志是有了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中国教育史著作。通常认为,中国学者撰写的最早的中国教育史著作是为黄绍箕所著《中国教育史》(五卷)。作为“第一”,这本《中国教育史》对于中国的中国教育史学科来说,就具有划时代意义。然而,自此书撰著至今已逾90年,90年光  相似文献   

11.
心理史学在西方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被介绍到中国。心理史学在中国传播的早期阶段,主要以对国外有关著作的翻译和介绍为主。随着研究的日渐加深,中国学者在研究方法上也开始运用近代实验心理学的概念、术语和研究方法来分析历史人物。心理史学的引入是与当时诸多学者积极促进历史学的科学化密切相关,为中国新史学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此同时,何炳松、莫东寅等学者均意识到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差异,并对心理学在历史学中的运用提出了质疑。考察心理史学在中国传播和实践的过程,可以透视出我国学术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翻译在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在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词语来翻译已经成为翻译界的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翻译中词语的多样性,研究其欠准确性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得翻译中词语的准确性能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正确地了解翻译中词语的多样性及准确性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西夏文《月月乐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月乐诗》是一首著名的西夏文诗歌,此前只有日本和俄国学者的翻译,中国学者难以利用。本文介绍《月月乐诗》的来历及基本体例,并提供全诗的汉译以供中国文学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冯晓花 《文教资料》2009,(14):50-52
现代翻译学者的理论受到语言学理论的极大影响,如中国学者刘宓庆和德国学者玛丽·斯内尔-霍恩比借鉴语用学理论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本文从学科的界定、文本分析模式和翻译风格论三方面对比了两位中外学者的翻译理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相似文献   

15.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活动大约都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在长期的翻译实践活动中,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世界,都产生过各式各样的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介了大量西方译论。然而,几千年来的中国翻译史,在西方研究者笔下,不过寥寥数笔。作为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有必要了解西方世界的中国译论研究概况,以便加深我们对中国译论的认识。基于此,笔者将对西方世界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以期中国学者对此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开封为九朝古都,特色文化和民俗风情闻名于世,开封小吃翻译对宣传其文化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学者专注于中国菜名的翻译上,却忽略了小吃名称的翻译研究,系统化的小吃名称翻译的研究更少。本文介绍了小吃名称翻译的历史背景;阐述了开封小吃翻译文本的现状、特点及形成原因,指出忽视了开封小吃的翻译,对开封的旅游和文化传播产生影响。本文试图为合理和标准的翻译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严复通过翻译<天演论>,将西方的进化论思想系统地介绍进中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严复翻译<天演论>的背景、翻译过程中的创新及<天演论>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力图在此基础上对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分析影响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理论发展的学者及其翻译美学思想,如张柏然、许渊冲、毛荣贵、奚永吉等学者,以全面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残疾人和弱势群体使用的教育技术——Assistive Technology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访谈者参考日本学者后藤芳在其著作《福祉技术入门》中对辅助技术的翻译,在这里将Assistive Technology按照意译翻译为福祉技术。需要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将Assistive Technology翻译为辅助技术,为了能够体现新技术对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的关爱和辅助,访谈者的翻译与此一致并考虑了技术使用目的与情境。访谈者通过面对面访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约翰.卡斯特兰尼副教授和之后的数次邮件和电话沟通,介绍了国际上福祉技术现状、相关研究、趋势、热点及相关政策;同时介绍了相关的学会、刊物、学者、流派、现状。我们希望本文能够引起更多中国教育技术及相关领域学者对福祉技术的关注、设计以及应用,关注和研究社会弱势群体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尹丹 《华章》2010,(30)
随着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理论研究向现代描述性翻译理论研究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和"目的论"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和论述了创造性叛逆和目的论相关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以便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将二者结合一起去研究和解释翻译中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