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次“欣赏”完一节公开课,我都会问学生同一 个问题:你们喜欢这节课吗?为什么喜欢? 回答一: 生:喜欢!因为公开课上不论回答的对与错,老师都不会批评我们。 生:很喜欢!!因为上公开课就没有太多的作业了。 生:非常喜欢!!!因为上公开课之前,我们都“预习”过了,所以一点都不难懂,上起来很“轻松”,很“快乐”。 学生的回答真实得让我害怕。  相似文献   

2.
与日常教学相比,公开课是一个教学“特例”,是与师生熟悉的日常课完全不同的另类场景。公开课是对他人公开的课,日常课是专对学生的,公开课则有了外人的介入,有时这种课是专为这些外人而上的。这些外人包括同事、本系统专家、领导以及外校和外地的同行、研究者、行政管理者等。在公开课上,这些人主要是充当评价者、监督者或观摩者、取经者。也就是说,外人介入课堂,必然对教师上课带来影响,使得教师不仅把课上给自己的学生,还把课上给这些学生之外的听课者,或主要是把课上给这些听课者。因此,由于听课者置于课外充当听众、欣赏家、督导者、评…  相似文献   

3.
时下,公开课上的所谓“课外延伸”屡见不鲜。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小学一年级语文《家》的公开 课。在这堂课上,教师刻意安排了一个“课外延伸” 的环节: 师:小朋友们想想看,你们还知道什么是什么的 家?  相似文献   

4.
曾经听到有的老师说:“我不听公开课,那全是假的。”在报纸、杂志和网络上也不鲜见对公开课下这样的定义——公开课即表演课。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教师在上公开课前都要进行充分和精心的准备,讲课的水平较高,甚至有作秀的嫌疑。剔除掉那些真正是作表演的公开课,对于其他公开课,笔者想问一句:“教师上课前作精心准备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对?”事实上,我们在教学中常会遇见这样一些事情:在较忙的情况下,有些教师首先削减的是备课时间,甚至少数教师只是在上课前看看原来的笔记或现成的教案,也就去上课了,试想一下:这种“靠天吃饭”式的教学,其效果…  相似文献   

5.
陈宏 《四川教育》2003,(12):21-21
很多教师上过公开课,很多教师想上公开课。只要是教师,就离不开公开课。然而,我们调查发现,却很少有教师喜欢公开课。公开课,越走越远,品质美味不再,风光何用?公开课,想说爱你不容易,何时脱下空有其表的华美外衣,重现“本色”?公开课,曾经很精彩!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常见形态,公开课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按不同用途,公开课可细分为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指导课、研究课、竞赛课、汇报课等多种“课型”。公开课曾备受青睐,在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推动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发挥过积极显著的作用。上过无数公开课的特级教…  相似文献   

6.
<正>一、问题的提出有幸聆听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公开课——五的乘法口诀。情景导入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教师在没开始上课前将做好的课件展示在大屏幕上,屏幕上有教师的名字及课程的名称。师:老师我叫什么名字啊?生:……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大屏幕上有!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会观察,其实老师的名字也在你们的教科书中,同学们可以试着找找……师:今天的课由我来上,由你们用的教科书的编者之一来上,希望你们能够提出意见,我争取把你们的想法写进教  相似文献   

7.
公开课的功能大致有四:一是交流教学心得,二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四是开展教学研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上至各级教研部门,下至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推崇公开课,因为这是一种被公认的较好的教研形式。然而,笔者发现,因为种种原因,教师却没有几个愿意上公开课,一曰:累,二曰:怕。都是公开课的五大顽症惹的祸。顽症一:唯“气氛”老师最怕听到评课者说课堂气氛“沉闷”、“不够活跃”、“一潭死水”之类的语句和语汇。于是,老师费尽心机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或唱、或跳、或“讨论”、或“对话”,不管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要把平常课当做公开课来上,更要把公开课当做平常课来上”。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在我校作题为《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报告中如是说。于是我在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时思考并践行着徐老师所主张的观点。[第一次教学活动]师出示两个线段图:杨树:杉树:师:你们能说出这两个线  相似文献   

9.
格顿说:不要把集中于儿童过失和弱点上的“你……”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孩子,而要学会传递“我……”的信息。假如幼儿园的孩子上课时总是说话,玩完玩具总是忘记收起来,或者,总是打闹、吵嘴,乱喊乱叫,作为教师也许你会用这样的话来斥责他们: “你们怎么回事?太不象话了!”“为什么你们总是乱喊乱叫?”“你们怎么又忘记收拾玩具了?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不随便放东西?”这些话其实都是在“告诉”孩子,他(她)是个  相似文献   

10.
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了,自己上过公开课,也听过不少其他教师上的公开课。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不少教师常常在课的最后说上这样的话:“这个问题我们下课以后再讨论。”或者是“还有什么话下课以后再讲给老师听”。但真正实践诺言的教师有多少呢?真正能珍惜与学生课外交流的教师有多少呢?  相似文献   

11.
一日,我在办公室无意听到了李老师的慨叹:“又要在我们班上公开课,下午的课又泡汤啦!”“这不是挺好的嘛!你们班学生脑子活,发言积极,上课老师都点名借你们班上课。”周老师发表了看法。“就是,就是,学生优秀、班级出名,这可都是你平时班主任工作做得好!”王老师附合道。“李老师,知足长乐嘛!下午的课明天补上也是一样的,更何况你们班孩子那么聪明……”我也开始劝李老师。……“哎呀,你们可有所不知啦!老师们都借我们班上课,一会儿要求学生回去做平形四边形,一会儿又要求做长方体、正方体,有时还要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而且一节市级公开课,…  相似文献   

12.
方利民 《江西教育》2004,(11):27-29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各地都掀起了学习“课标”的热潮.这是十分可喜的事。“课标”的新理念也逐渐深入一线教师的心田,但要把这些理念具体体现到课堂教学之中,还有待于广大教师的不断实践、勤于反思。最近,笔者有幸听了省、市、县里不少公开课、评比课。在听课中,笔者发现不少课的执教老师,  相似文献   

13.
顾名思义,公开课是指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即整个教学活动都处在对外开放的情境中,以利于教学评论和研究。时下,公开课已成为非常流行的词了,凡是说到教学研究都要找人上一堂公开课。诚然,公开课本身并没有错。试想,如果课堂教学不对外交流,互相讨论研究,教育怎会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呢?但令人费解的是当今各色公开课为什么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优质课”、“示范课”了呢。在这样的课上,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先知”,学生是教师思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教研活动中,一般把示范课、研讨课等统称为“公开课”。上公开课的意义在于:研究教育教学中的教法、学法;为教师指明方向,确立目标;指导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但纵观已实施四年多的新课程改革,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施上的偏颇之处。一、合作学习“,闹”而无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于是,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有合作学习的环节,似乎不合作学习就不是新课改。有的课,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你喜欢哪段就读哪一段”、“用…  相似文献   

15.
“生本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曾著文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公开课病”:“许多所谓的公开课都是预演过的课。这样的课必然是没有学生的实际参与的,学生这时候成了演戏者,成了学校或教师的绿叶。”  相似文献   

16.
1.教师谈话:“在你们家住的地方有没有邻居?”幼儿回答:“有。”请一个小朋友说出他家的邻居。问:“在你们现在坐的地方有没有邻座?请一个小朋友回答。”教师说:“在你们住的地方,在我们现在坐的地方都有邻居和邻座,那么象1、2、3、……这些数字有没有相邻的数呢?也是有的。  相似文献   

17.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适应学生不仅是公开课而且是所有课的最基本的特征。公开课是定位在“课”上而不是“公开”上,“课”的存在价值就是“适应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公开课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在,一提起公开课,大家就会把它与“标准课”“竞赛课”“表演课”“任务课”“豪华课”,甚至“作假课”联系起来。在教师们的心目中,公开课的名声有每况愈下之势。公开课到底怎么了?难道我们坚持推行了这么多年的一种课堂教学研究形式,就是这个样子吗?显然不是。  相似文献   

19.
每一位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领导总忘不了叮嘱:“多听一听课,多向别的老师学习一些经验。”在日常听课中,每当听课老师走进教室,也总忘不了说上一句:“我们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但是,那些示范课、公开课上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吗?事实并非如此!有些课其实上得并不成功。纵使那些相对成功的课也远没有达到十全十美,总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而这些缺点中,有些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犯的毛病。为什么在听了那些课之后,我们还是继续重复着这些共有的毛病?我想,是因为我们在听课时缺乏了一种批判精神,对听课时的问题视而不见。难道…  相似文献   

20.
“但是,我应该写什么呢?”“我不知道怎样开头.”“我难住了,再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在任何班级的写作课上,学生的这些反应都是可以常常听到的.这些问题之所以特别频繁地出现,是因为写作课变成了一种呆板的练习课,而没有上成一门学生真正独立发挥能动性的课.以一个情景为例:“我想让你们告诉我,你们上个假期做了些什么.”教师宣布了这个题目后便开始分发纸张.他想,学生们会马上就动笔的,但实际情况并非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