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已经成为“差生”,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努力,这个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2.
论“差师”     
“差师”这个词,是我杜撰的。本来,报刊上只有“差生”这个词,我看了每每不顺眼,觉得这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侮辱。俗话说,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老师们看着自己的学生被人说成“差生”,为什么不想想这个道理?2001年12月18日《南京晨报》报道,南京江东中学初二(1)班7名同学因为上课说话,被学校“隔离教育”两个多月,或者关在面包房里,或者窝在会议室里,就是不准回班级上课,致使学生学习退步,身心俱伤。看到这条消息,联想到报纸上一连串有关报道,“差师”这个词不禁一下子就从心里冒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正>可以辽宁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刘昕:在父母眼里,好学生是不能和"差生"来往的,因为父母们怕"差生"把自己的孩子带"坏"了。可是,"差生"也是人,一个成绩差的学生已经感到很自卑了,如果周围的同学  相似文献   

4.
假如孩子被人称为“差生”,父母该是多么心焦、难过、痛苦。为帮助这些孩子及其父母走出困境,本栏目特邀请北师大副教授、对“问题”儿童很有研究的许惠英老师撰写了这一组系列稿,希望对您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正> 如何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有效提高数学差生的学习成绩,这是当前数学教学中极待解决的问题。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差生之所以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做教师的必须要像医生看病一样,对症下药。要像父母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体贴入微,热爱差生,了解差生,指导差生,差生逐渐会转化为优生。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诚”相待,尊重差生的自尊心,融洽感情。初中学生年龄小,往往因好恶一个教师而影响到好恶一门课程。为此我通过多接触学生,与他们谈心等途径融洽师生感情,使学生理解教师对他们的善意与苦心,学生有心里话敢同我讲,“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对教师的敬爱折射到学习上。例如:初28班后进学生有个“哥三个”小团伙,学生李某是这个团伙的头儿,合伙打架斗殴被老师当做“害群之马”,原先父母过于宠爱,管教不严,往后撒手不管,使他得不到温暖,在原校一直受歧视。于是产生丁较强的自卑心理,进而破罐子破摔。走后门进入二中不久,他就拉拢几个表现差的学生,组织三人团伙,追求吃喝、抽烟、起哄、破坏课堂纪律。我多次找他谈心,以平等、关心爱护的态度,引导他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教育他鼓起勇气改正错误。从不搞老师说了算的架势教训人,更不用罚站、处分、开除之类的?  相似文献   

6.
“差生”往往并不“差”李玉文(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传统意义上,人们习惯于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将其划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如果学生在其中任何一方面的表现比班上其他同学差,通常就被列入“差生”的行列;如果两方面都差的话,则被称为“双差生”,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下大力气转化的对象。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也就是说,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这一总数大约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这些学生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是家长…  相似文献   

7.
如何对待差生、转变差生,是目前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对他们主客观的成因作全面的分析和认识,理解他们的知、情、意、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的做好他们的教育和转化工作。一、弄清差生的主客观成因,全面地认识他们。差生的最大压力来自家庭。由于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往往提出过高的要求,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偶有失误,就被训斥,甚至把孩子赶出家门。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虽做了一些努力,但不合父母的心愿,孩子一进家门,就唠叨个不停,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  相似文献   

8.
如果有人对您说他能“想啥来啥”,您一定觉得他是个“半仙”,但是在孩子的发展问题上,很多父母都或多或少地“仙化”着自己的期望:别人家孩子琴弹得好,咱们也不能差;别人家的孩子数学学得好,咱们也不能落后;等等。如果仅是想一想也就好了,为此做一些努力也无可厚非,可怕的是,如果孩子努力了却还没有达到父母的目标,父母会责备孩子,认为是孩子主观上不作为,而不是反省自己的目标是不是有问题。这样的父母需要给自己泼一点冷水。  相似文献   

9.
就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来说,差生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二是“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三是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按照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新课改的教育思想来重新审视,前两类“差生”并不能归属为“差生”,只不过他们的潜力和天赋暂时还没有被发现,可以称之为“假性差生”。  相似文献   

10.
转化差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也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差生 ,主要是指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遵守纪律等方面表现落后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虽然为数不多 ,但是如果教育转化不力 ,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甚至学校。当前 ,不少教师对待差生的做法是 :力争其转化 ,转化不好就甩手不管 ,任其发展。所以 ,多数差生都被当作“包袱”甩掉了 ,其结果是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一、分析差生形成的原因 ,找准转化差生的切入点要做到有效地转化差生 ,必须先找出造成差的原因。造成差的原因很多 ,一般来说有以下四种 :1 因为在低年级阶段基…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校中普遍存在一些学业成绩不良,纪律性差的学生,人们称之为“差生”。了解“差生”心态,积极做好转化工作,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校中普遍存在一些学业成绩不良,纪律性差的学生,人们称之为“差生”,了解“差生”心态,积极做好转化工作,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爱的事业     
这里发表的两篇文章,都是老师写的。如果我们的老师像父母,充满教育的爱,孩子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而“学其理”。如果我们的父母像老师,知爱又知教,孩子的身心就会健康发展。——编者  相似文献   

14.
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通常把学习成绩差或不守纪律或品德不好的学生称之为差生。差生只是相对于优生而言,可以说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差生的存在。切实做好转变差生的工作,尽量使每一个差生进步,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出于对人民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转变差生的丰富经验,使很多“智力迟钝”的或者被认为是“不可救药”的学生都转变了过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公民,成为祖国的栋梁。但是,也要看到,至今仍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对转变差生的重要性还缺乏认识,对待差生采取的依然是陈旧甚至错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把学生划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差生”.把学业成绩处于两头的称之为“优秀生”和”差生”.如果学业成绩差,道德行为表现也不如一般同学的话,那么那位同学就被称作“双差生”.其实,所谓差生,就是后进生,是相对而言的.当然,差生会对学校、社会和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成绩差的会拉低平均成绩.降低升学率、合格率和毕业率;道德行为差的会影响课堂纪律,破坏公共财物,惹事生非,有损集体荣誉,给学校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治安.另外,差生的出现还是导致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法的贯彻执行的一大障碍. 再有.差生对于家长来说,精神压力也大些,  相似文献   

16.
案例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是“绿领巾事件”.“你学习不好,所以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放学的时候,一个小学的学生被领巾的颜色自然分成了两队,一个带红领巾的孩子对另一个带绿领巾的孩子如是说.这是二年前在西安某所小学发生的真实一幕.学校解释说这是激励孩子上进的方法:为学习好、思想品德好的同学发放“红领巾”,让学习差思想道德差的“差生”佩戴“绿领巾”,这样可以激发“差生”向优秀生学习,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也早日戴上“红领巾”.于是学校顿时被分成了“红”“绿”两个阵营.  相似文献   

17.
吴举宏 《中国德育》2012,(17):15-18
没有孩子生来就是“差生”,秦朝陈胜质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宋朝汪洙更是直言“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孩子没有上学时,是不会被标识为“差生”的。可是一旦入了校门、来到课堂,就有一部分学生被称为“差生”。在幼儿园内,“差生”的称呼用得很少或者几乎不用,孩子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在家长和老师眼中个个是天使:但是入了学,年...  相似文献   

18.
别歧视我     
我是“差生”,一个地地道道的“差生”。我是尖子生名扬四海的石阶,是优等生推卸责任的替死鬼,是同学们调侃的笑料,是老师的眼中钉,是父母的心头愁云……这一切的一切都缘于我是差生,是成绩差的“差生”。  相似文献   

19.
偏爱差生     
婷婷:孩子上学后,家长们都比较关心孩子在班级里的排行榜。而在每个班级,总有一些成绩不理想和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学校习惯称这些学生为差生。怎么对待差生?我请来了南山一小的教师们,他们的口号是“偏爱差生”。差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家长朋友们,你是不是也正在为自己孩子是差生而苦脑?噢,你可要注意听听他们怎么说,如果能从中学那么一、二招,我就开心啦!  相似文献   

20.
孩子总是有那么多“为什么”, 有时疲于应付的父母便会失去耐心而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多为什么?”其实,“为什么”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激情。随着一次次“为什么”的提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越来越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提问经常持不耐烦的态度,肯定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首先,父母的态度会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