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动因并不在于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尖锐对立(至少在当时不是这样),而是以罗马教廷为首的西欧统治集团为了缓和社会危机、解决矛盾和消弭混乱的具体手段,以其达到增强教廷威信、驾驭世俗王权、建立基督教一统天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虽然名义上十字军东征是一场基督徒对异教徒的“圣战”,但世俗因素始终起着重要作用。教皇煽动十字军的蛊惑性演说,教俗封建主参加十字军的动机,城市商人推波助澜的图谋,十字军强盗的烧杀抢掠,都充分表明十字军东征的军事殖民和经济掠夺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欧洲发生的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它是由天主教会发起、以驱逐塞尔柱突厥人和收复圣地为目标、以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为口号而进行的东扩运动。罗马教皇在十字军东征中起了重要作用,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十字军东征,教皇权势突显;英诺森三世采取措施加强教权并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教皇权势达到顶峰;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性质的转变使教会地位降低,儿童十字军的悲惨遭遇致使教会信誉丧失,导致教皇权势衰落。教皇权在十字军东征进程中由盛渐衰,对地中海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欧洲十字军东征期间,数万名儿童组成"童子军"随同出征。这一现象让人们觉得极其不可思议。究其原因,此次东征有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在中世纪西欧封建神权统治的大环境下,各阶级及阶级之间趋于白热化的矛盾、浓厚的"朝圣赎罪"观念、教皇与教会的煽动说教等因素使得此次东征最终发生。儿童十字军在军事上的惨败,进一步降低了教皇与教会的威信,降低了人们对东征的热情,从本质上宣告了东征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十字军东征”就其性质来讲 ,无疑是一次侵略性的远征 ,其直接结果是西方的野蛮势力摧残了古老的东方文明。然而 ,从 1 3世纪以后西欧的历史发展来看 ,“十字军远征”在客观上为推动西欧历史的发展进程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1096-1291年,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给欧洲人民和地中海东岸一带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死于这场战争的人不计其数。这并不是基督教会与教皇乌尔班二世所宣传的是一场对异教徒的“圣战”,而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掠夺之战”。促成十字军东征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基督教会与教皇做的鼓动宣传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①给地中海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拜占廷衰落、分裂和近东国际格局巨变。十字军在原来拜占廷的国土上建立起拉丁人的统治,使西方式统治扩展到东方。这种扩展的结果必然会带来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也会伴随一些融合和发展。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地中海尤其是爱琴海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1096~1270年,在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共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其中尤以第四次十字军运动最为重要和特别,因为它打着“夺回圣地”、“打击异教徒”的旗号,却改弦易张,攻陷同为基督教兄弟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长久以来,这个问题史家们一直争论不体。文章认为,现实的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因素才是其改变方向的主因。  相似文献   

9.
1096~1270年,在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共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其中尤以第四次十字军运动最为重要和特别,因为它打着“夺回圣地”、“打击异教徒”的旗号,却改弦易张,攻陷同为基督教兄弟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长久以来,这个问题史家们一直争论不体。文章认为,现实的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因素才是其改变方向的主因。  相似文献   

10.
十字军东征是世界中古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军事征讨运动,政教关系是中古政治史上极为重要的内容,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十字军东征的开展是教权由从属到抗争王权的结果,十字军东征的短期效应是教权鼎盛,王权削弱,而十字军东征的最终结果是教权衰败,王权至上。  相似文献   

11.
根据现存原始资料的记载,英诺森三世没有参与促使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转向的阴谋,但他知道这次东征转向攻打扎拉和君士坦丁堡的阴谋的绝大多数事实。对这次东征的转向他采取表面上禁止、实质上支持的态度,目的是为了替自己开脱责任,避免因公开支持十字军攻打基督教徒而受到质疑和指责,万一十字军未能攻下君士坦丁堡也能够置身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张罗马教会的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2.
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转向及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未能实现对“圣地”耶路撒冷的征服,转而进攻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一历史事件看似偶然,但在它的背后却隐含着一系列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十字军队伍和威尼斯共和国的利益追求是军队转向的主要内在因素,而拜占廷帝国的衰弱则为转向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创造了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望子成龙,百万富翁夫妻精心设计,对儿子实行"苦难教育",一家人生活在艰辛贫困中,儿子也因为家境贫寒而自卑.儿子窥得秘密后,逆反心理使得他怀疑父母亲情,并一心报复父母…… 为了儿子继续过苦日子 蔺冠林、赵娅思夫妇一直过着苦日子,儿子蔺灵凯都上小学了,一家3口还是挤在一个卧室里.蔺冠林决心改变现状,应邀到哈尔滨一位大学同学的公司做销售工作.打拼4年,到了2009年夏天,他挣的钱已超过百万元,但他和妻子为了儿子的未来,打算再过几年苦日子,不想让儿子染上富家子弟的恶习,打算对儿子进行"苦难教育",让他仍过苦日子,将来好有出息.  相似文献   

14.
1986年,墨西哥。阿根廷队10号马拉多纳以一个众目睽睽之下的“上帝之手”进球使对手英格兰队员愤愤不平,但是几分钟后马拉多纳的卷土重来又令他们不得不口服心服:马拉多纳从中场带球一人连过五位英格兰防守队员将球射进网内。伴随着当时英阿马岛战争的背景,从此英阿足球成为世仇。马岛战争是英阿两国对马岛的主权争夺战,英军死亡,255人,耗资17亿美元,阿根廷死亡1000人,耗资32亿美元。最后阿根廷宣布投降。  相似文献   

15.
在中世世界史上,十字军东征,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件。因为它的结果,给欧洲各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里我们不谈它的影响和东征的动机以及整个东征过程,只把从公元1096——1270年止计175年间,究竟发动几次东征?及各次起迄年代简述於下: 关於十字军东征,一般历史都记载着从1096——1270年止共发动七次东征。事实上不止此数,不过其规模较大的只有七次。即在1095年11月范勒蒙大会以後,1096——1099年发动了第一次,1147——1149年第二次,1189——1192年第三次,1202——1204年第四次,1228——1229年第五次,1248——1254年第六次,1270年第七次。此外还有几次不能算是正式的十字军,但其中有一次是特别引起世人注意的,即在第四次十字军以後,欧洲的奴隶们造谣说:有罪的人无法收复圣地,只有纯真的孩子可以办到。因此在法国和德国,约有三万的孩子受了欺骗,於1212年组成了皆是十二岁以下男女幼童十字军,在斯  相似文献   

16.
薛永再 《陕西教育》2007,(12):44-44,46
苦难是贯穿余华前后期作品的重要主题.如果说前期的作品中人生的苦难以罪恶、杀戮、血腥来展示的话,那么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苦难变得温情脉脉,成为坚韧和勇敢的试金石.看似两个极端,其实却又有内在的一致.那就是苦难的叙说始终未能深入到个体的灵魂深处,个体与世界始终处于主客的二元关系之中,余华的主人公们无论在怎样的状杰下,始终保持面对命运时个体灵魂的完整.  相似文献   

17.
1936年春季的红军东征,是党决定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所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它显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智大勇,是毛泽东军事策略的经典运用,体现了毛泽东着眼全局、高瞻远瞩的大全局观。  相似文献   

18.
关于十字军东征这一问题的研究,确切地说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历来为史家所瞩目,而至于这次远征后来为什么改变进攻的方向(按原计划第四次十字军的目的,原来是埃及,通过征服埃及,西方国家希望获得军事基地来对占有“圣地”的穆罕默德教徒进行战斗。①),把进攻的目标从埃及转向拜占庭,长期以来史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大家都各抒己见;莫衷一是。自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纷纷著书立说,从不同视角加以探讨,做了多方的努力,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法国的史学家里安于1875年发表的《英诺森三世、士瓦本的斐利候和孟斐拉爵…  相似文献   

19.
郑小琼的诗歌对苦难的抒写再现了打工者的艰难处境,刻画了他们不为人知的悲惨命运。她的诗歌始终关注弱者的命运,从苦难的见证与再现、苦难根源的探求和苦难的超越三个方面抒写他们的苦难生活,是对苦难的见证与超越,通过对苦难的反思,揭示了苦难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十字军东侵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在较大规模打破各地区各民族相互隔绝状况,在全欧范围建立广泛联系的尝试,加速了11世纪以来欧洲商业的复兴,扩大了东西方贸易,整个欧洲在经济上愈来愈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市民阶级实力增强,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统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