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薛晓阳 《教育学报》2005,1(5):57-62
贴近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流行话语,但生命不仅有感性的体验,仍有精神的高度。在道德教育的古典传统中,我们感受到超越生命直观的命运意识。今天,我们的德育普遍缺少这种追索命运的精神气质,强烈的生存理性瓦解了古典德育的命运感。在这种生存理性的驱使下,学校德育变成解决社会问题、维护学校秩序的实用工具。道德教育必须为自己建构一种精神的境界——站在历史与命运的中心,占有终极性的道德资源,并回到精神生活的内在性上。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道德根基和存在理由。  相似文献   

2.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宗教伦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现代资本主义为什么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的原因。韦伯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精神。他在论证过程中过分强调了精神的作用,忽视了物质的作用。马克思唯物史观既注重精神因素的作用,又重视精神背后物质因素的力量,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进行了全面分析。当然,尽管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存在局限,但它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当中国选择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故鼎新时,“韦伯命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充分重视精神文化的巨大作用。本文从“韦伯命题”这一问题切入,探寻新教和儒教伦理与其社会的关系,并反思我国社会转型期伦理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4.
段治乾 《红领巾》2004,(3):134-136
教育对伦理精神的培育既涉及教育本质、功能、作用的基本理论,也关系到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一是教育在原初意义上培育伦理精神,二是教育在人性基础上培育伦理精神,三是教育在家庭伦理基础上培育社会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5.
作为承载着伦理精神发育与生长的伦理实体,民族精神既蕴含着对精神本质的追求,又外化出活的伦理世界,同时表现为各种价值合理性的规律存在:它不仅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生存,是形成价值共识的原动力;而且还是世界精神的诞生地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教育伦理生态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伦理精神缺失,即在教育中对升学率、就业率等数据的注重超过了对学生本身的关注,把受教育者当作谋取利益的工具。伦理精神缺失的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者对利益的过分追逐压抑了职业道德,深层次的根源则在于社会收入分配制度。伦理精神的缺失既不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成长,也不利于良好的知识生态的形成。应对伦理精神缺失的问题既需要教育内部的努力,大力加强教育者的职业道德建设;也需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导向。  相似文献   

7.
大学精神的走向决定大学的未来甚至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精神的价值核心在于大学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大学精神的伦理元素体现为使命感、超越性和对善的诉求,应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维护大学的伦理生态,涵养大学的伦理文化,积累大学的伦理资源,构建符合大学发展规律、具有世界眼光和时代特征的大学教育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肖迪文 《考试周刊》2011,(42):37-39
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历史—社会学的方法,他在禁欲主义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找到了一条内在发展路径。马克思·韦伯看到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禁欲主义精神缺失,人们失去了自主精神。但是,他对矛盾背后成因并没有深入地分析。究竟资本主义的文明病是什么,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伦理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经济活动呼唤伦理精神,至善至美的伦理精神必须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学有着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不同特性,大学有其相对独立的学术性和文化性定位。大学伦理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大学发展应具有自由、独立、包容、创新和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这些伦理精神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的有力的精神支撑。而大学制度对大学伦理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大学发展的伦理精神与大学制度共同推进大学发展。大学发展的伦理精神的培育,对当前的现代大学制度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通过对专利制度中的伦理问题分析,指出专利制度为天才之火添加了利益之油;为创新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有效地调整和平衡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也有效地调节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专利制度体现了道德精神,是符合伦理原则的。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文学书籍插图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要求,另一方面吸收了世界设计潮流的设计形式,兼具东西方之所长,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历史文化价值。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结合的构图方法,单纯、清新、朴实的用色主张和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民国时期文学书籍插图的构图特色。  相似文献   

13.
德育的低效与高校制度伦理建设有着紧密关系,一方面,德育理念、内容、方法等问题都与制度伦理的缺失相关,制度伦理的缺失间接导致德育的低效.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德行养成与高校制度安排而造就的高校文化环境直接相关,制度伦理的缺失成为德育低效的直接诱因.因此,提升德育效果需要高校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制度内容中应蕴涵道德理念、道德原则,渗透时代伦理精神,制度运行中切实贯彻制度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4.
民法精神及其民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精神和民主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建立了联系。民法精神的理论指导着民事权利义务规范的实现。当民法精神内化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时,民法精神即具有了民主意义;民主既是一种国家制度,又是一种民主意识,从更深层次上说,民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民法精神既有与民主的一致性,又促进着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弘扬民法精神有利于消除民主发展的障碍,推动以完善的民主制度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民主的必然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民法精神自身也要做一定调整。  相似文献   

15.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1912年,随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制度终于经过清末的萌芽发展而逐步确立。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主要包含自由、独立、民主及社会关怀四个方面。考察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对当前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发扬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中国当代诗歌写作的现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我们一直憧憬着并乐观地认为,众声喧哗的当下诗歌写作就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多元化写作局面,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混乱不堪的表面假象而已,其实质是个体精神无所寄托的一次次的异化分裂的诗歌践行。当下诗歌写作这种貌似多元的混乱局面,其深层次原因是诗歌写作伦理失范造成的,当代诗歌写作一直深陷于这种以断裂为主要方式的"伦理困境"之中。从消费主义习性、日常生活赋魅和语言本体狂化三个方面对当代诗歌写作的伦理困境进行详细的考察,由此确立雅化世俗精神是当下诗歌新的写作伦理。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范围内,宗教的正统地位都具有它的公共性和普遍性,不论它的力量是被削弱或是被强化,都必须使它的教义有助于同世俗要求的平衡,并在放任与统制、公平与道德、肉体与精神之间开辟一条便于人们辨认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新教伦理并不像东方宗教那样严格地作为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它仅仅是从“上帝的理性”出发,对信仰的合理性与世俗道德的界限作出判断。新教伦理对世俗道德的认同,并不意味着个体欲望将被引向更大程度的满足,而是在生殖需求之外,将那些导向性享乐目标的心理能量转移到精神创造的领域,并产生文化和经济的创造动机。  相似文献   

18.
长征的胜利就是长征精神的胜利。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忠于理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乐观向上。在当代中国弘扬长征精神,既是长征精神的价值体现,也是实现新时期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尼采审美主义源于对叔本华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独特体悟.其特点在于,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中寻求生命救赎之途.尼采认为,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衍生的悲剧艺术,在悲苦的现实世界面前建立了一个艺术的中间世界,从而缓解了人类的心理重荷,并为生命提供了经历、战胜痛苦的可能.尼采的审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体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又有其唯心本质及空幻色彩.  相似文献   

20.
公民伦理作为现代法治的伦理基础,在独立主体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精神、契约精神、社会正义精神以及市俗伦理精神诸方面为法制现代化提供价值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的支持与引导。市场经济不成熟、民主宪政不足以及传统宗法伦理的消极影响严重制约我国公民伦理的发育,使得法制现代化深层乏力。实现法制现代化,须致力于培育公民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法治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实现公民道德和法治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