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小丹 《科技广场》2011,(6):103-106
洛阳市农村家庭总收入与消费呈现高度的相关关系,当农民的总收入变动一个单位,农民的总消费平均变动0.803个单位,由此可见,农民的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但当前洛阳市经济发展中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增长。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江西省农民收入虽然有较快增长,但农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相比较为缓慢。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农民收入增加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增长。为此,加快农民收入增长,需要提高我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增加农村住户生产性支出,增加我省财政对农民的支农力度,加强农业和牧业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镇职工收入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涛 《中国软科学》2003,(9):55-58,13
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收入分配格局不仅影响社会公平,还影响宏观经济的增长。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不同收入层次的消费模型,并利用我国不同性质单位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提高低收入层次的收入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增长缓慢,农村消费不足的问题尤其严重。山东是农业大省,对山东农民消费的分析有利于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其他省市提供借鉴。本文选择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分析山东省农民消费问题,并运用山东省农民的消费数据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最后从增加持久性收入和提高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方面提出政策性意见,以增加山东省农民消费。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永久性收入假说模型(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对陕西省城镇、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当居民永久性收入增加10%,消费就会增加9.8%.因此,带动陕西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式就是政府可适度扩张性财政政策,完善与建立社会保障体制,给居民一个收入持久增加的预期,从而增加消费,实现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1985~2004年之间的数据对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依据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建立的消费模型存在正自相关问题,而增量回归模型则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增加农民收入将有助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7.
李宇  李韬 《资源科学》2023,(10):2064-2075
【目的】在后扶贫时代,根据脱贫农民家庭食物消费行为的特点,研究其家庭收入增长与营养结构的关系,既是测度脱贫农民家庭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有效衔接需考虑的重要问题。【方法】本文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1026份脱贫农民的调研数据,首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OLS模型实证分析了收入增长对脱贫农民家庭营养结构的影响;其次,从多维度对OLS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内生性讨论及稳健性检验;最后,比较了该影响在不同脱贫农民家庭组群间的差异。【结果】收入增长对脱贫农民家庭营养需求具有显著影响,脱贫农民家庭总热量、碳化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需求的收入弹性分别为0.221、-0.135、0.253、0.218和-0.092,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支持这一结论。另外,组群差异分析表明,家庭成员平均年龄在41岁及以上、家庭成员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从事养殖业的家庭,营养结构受收入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结论】合理的膳食营养摄入是决定人口健康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潜在因素。建议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以提高脱贫农民家庭收入的同时,也要关注收入增长导致的家庭营养结构不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8.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心理规律,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本文根据深圳市居民的消费收入统计数据,利用Eviews统计软件分析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得出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得出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力较强,因而在经济发展中为促进消费可以从收入方面来考虑政策的制订.  相似文献   

9.
张怿 《现代情报》2004,24(7):205-207
在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的增加。本文运用截面数据对市场化程度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直接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反映出市场化程度与农民的收入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并用线性模型对其进行了拟合,考虑了地区差异性的影响,对进一步加快我国市场化进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地区"高储蓄、低消费"的现象是造成我国总体消费不足、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农村经济增长缓慢与城市之间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文章主要针对农村的环境,从农民的实际生活出发进行细致分析,以明确制约农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对于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相关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胡宗义  李佶蔓  唐李伟 《软科学》2014,(4):117-120,134
结合时间序列数据,运用非线性平滑转移回归模型研究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农村小额信贷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但存在不同区置间的不同影响:当农村小额信贷增长率小于位置参数时,其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相当有限;而当农村小额信贷增长率越过位置参数时其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变得非常显著。因此,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小额信贷增长率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12.
作为多年来经济总量位居河北省第一位的唐山市,这几年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消费需求总量的逐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建立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与唐山经济增长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唐山城乡居民消费对其经济增长有正向拉动作用,城镇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比农村居民的要大。因而,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统筹二者的发展,是唐山完成两个"率先"的目标、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建立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从城乡比较视角分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收入水平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最大,而收入分配和政府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绝对程度基本相同,但二者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却存在显著性差异;政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正向挤入效应,而对农村居民消费则产生负向挤出效应;尽管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分配差距都呈负向变动关系,但农村居民消费对收入分配差距弹性系数较大.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着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通过较为详实的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程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必须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措施来扩大农村消费,优化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提高农村整体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5.
重庆与京津沪经济实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是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向西部转移的中转站,但重庆的城市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文章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方面,分析了1997至2004年中国各直辖市的经济实力状况,探讨了重庆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君萍  王玉龙 《软科学》2011,(10):69-73,83
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结合西北五省区新农村建设投资、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的相关数据,对新农村建设投资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贡献率及省际异质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论表明:西北五省区新农村建设投资通过农村居民纯收入、收入结构以及收入外因素三种途径实现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三种途径在各省际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而这种异质性对新农村建设投资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出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从而极大地制约了西部地区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以及如何开拓西部地区农村市场,挖掘消费的潜在需求,带动经济增长,成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杨喆  李晴晴  薛文晧 《资源科学》2023,45(1):144-157
【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近些年来覆盖较广,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生态政策之一,探索其对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对于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保护与发展的平衡至关重要。【方法】本文以2007—2018年中国县级行政单位为样本,将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PSM-DID模型系统分析了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总体上,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显著增加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相比于未设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设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的人均农村居民收入增加3.6%。(2)分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西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其平均农村居民收入上涨了4.9%,而东部和中部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不显著。(3)分类型异质性研究发现,水土保持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的设立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分别使收入提高了2.8%和10.6%,而水源涵养型和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则降低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结论】因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体上实现了绿色减贫,未来需要进一步因地施策,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王静 《未来与发展》2014,(7):105-108
本文以存在梯度区域发展差异的江苏省2000-2012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经济增长、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及农业税改革等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各因素对江苏省区域城乡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性,除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分配呈现倒“U”型特征的共性外,不同区域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及农业税改革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较为复杂的关系。文章最后对差异性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解释。  相似文献   

20.
史舒悦  汪侠  海少琪  万清云  胡佳敏 《资源科学》2022,44(11):2341-2355
研究旅游发展水平对贫困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于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基于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探究2010—2018年旅游发展水平对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研究期内,旅游发展水平提高能够显著缩小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但其缩减作用存在单重门槛效应。随着旅游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正向影响会显著减弱。②在旅游发展早期阶段,旅游发展水平提高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收效应优于城镇居民,但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旅游发展水平提高对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收效应更加明显。③地方财政、地区教育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是调节西南地区旅游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重要因素。在西南地区内部,各省(市)旅游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异质性。地方财政、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分别是影响重庆、云南、四川旅游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主要因素,而四川旅游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方财政等多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