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眼下正在中央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艺术地再现了于成龙的自甘淡泊、勤政爱民。那么历史上的于成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虽说年已45岁,但仍“英气有余”,想做番事业。于成龙家境并不富裕,他典卖房屋田产才得以到罗城上任。然而县衙四壁徒然,猿、虎白天在庭院中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以凝重生动的画面再现了于成龙清正廉明的一形象。有读者问:历史上是否真有于成龙其人?倘确有之,其生平事绩如何? 康熙何以屡称其为“天下廉吏第一”?为回答这些问题,本版特请清史专家王俊义先生作一介绍。 据有关史料记载历史上不仅确有于成龙其人,而且,他在清代顺治、康熙时期,还是一个有“包(拯)孝肃、海(瑞)忠介”之称的著名清官。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乃山西永宁(今离石)人。明崇祯年间,他曾考取过副榜贡生,倡导经世之学。清取代明而起后,他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提为广西罗城县知县,从此开始了其清正廉明的仕途生涯。此后,由于其政绩昭著,又屡被提升。曾先后出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及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168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两江总督任所。死后被谥“清端”,其著作有《于清端公政书》。康熙二十年,其任直隶巡抚时,康熙就曾称誉他是“清官第一”,其病逝不久,康熙于同年南巡时,又在“延访吏治,博采舆论”,对各级官吏进行稽核考察的过程中,再次称赞说:“原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操守端严,始终如一”,其“居官清正,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康熙皇帝之所以屡称于成龙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确因于成龙终其一生在各地任职时,都能保持“志行修洁”、“固守清俭”的高风亮节。同时,又能关心黎民,“为政宽惠”,铁面无私,雷厉风行的“惩贪除霸”。他抱定“驱除贪吏,拯救生民为务”之志,秉公执法,清正廉洁,兴利除弊,政绩昭著。特别是在康熙的初期,尚值战乱频仍,百废待举之际,尤须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减轻百姓负担。但在当时的官场中,虽也不乏于成龙这样的清官,但更多的官仍是贪赃枉法,贿赂公行,朋比结纳。为使清朝的统治稳固,社会秩序安定,就必须清除各种腐败现象,倡导各级官吏为国为民,勇于任事,廉洁奉公。康熙所以一再肯定于成龙是“清官第一”、“廉吏第一”,正是要树立一种正面形象,使百官效法。 痛恨馈请之风 由于当时的官场中,馈送、请托之风盛行,这是各级官吏之间朋比结纳、狼狈为奸的一种手段,大小官员为求得庇护与升迁,便巧立名目,钻营馈送,每每借名冬夏时令,端阳中秋佳节,或是上司的寿诞婚丧,相互攀附馈送。且形成逐级上送之风,各州、县官馈送督抚提镇司道,而督抚提镇司道又送中央的部院大臣,上下之间辗转因袭,几成定例。一些督抚大臣竟明文规定,某州县属上等,某州县属中等、下等,依此派定数目,按数收受,而且馈礼额数甚巨。如康熙时的大学士徐乾学,因发放其门生李国良为江苏按察使,李为感谢“师恩提携”,竟一次馈银一万两,并另送“节礼四百两,生日礼一千两”。在这种风气之下,“大吏盘剥卑官,卑官虐害军民”。最后受害的仍是下层百姓。因而,当时就有人指出:“今百姓大害,莫甚于贪官蠹吏”。 于成龙对于官吏之间结纳馈送的陈规陋习,深恶痛绝,坚决反对,每到各地任所,均采取各种措施,明令杜绝,康熙十九年,他由福建布政使升任直隶巡抚,到任即告诫各州县,且勿在征收百姓钱粮时私加火耗,馈送上官。但大名知县,却不听劝戒,仍因循陋规,向他“呈送中秋节礼”。于成龙不仅严词拒收,而且为此特发了《严禁馈送檄》,通报了大名县知县的所作所为。同时,于成龙还以此为例,转申所属官吏,“嗣后,凡遇重阳,冬至,元宵等节,并过路送礼各衙门,概行禁止,如有私相馈献,查出并行题参,决不宽姑”。康熙二十年,于成龙又升任两江总督,仍以为既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兴利除弊条约》,再次义正词严地斥责了馈送风。《条约》中说:“本部院访得两江官员,自上而下无不递相馈送,视地方大小区别等差,盈千累百,目为旧规。”他还指出,在此种恶劣风气下,上司对所属官员,不论“官评之贤否,吏治之勤拙”,但“凭馈送之多寡,决定升迁贬黜。”而馈送之钱财由何而来呢?于成龙一针见血地指出:“此等馈送,不出于钱粮之加征火耗(按:指在正赋之外,私加之征派),则出于词讼之贪取赃私”,实际上完全是“以小民之膏血,供多官之结纳”。有鉴于此,他严正宣布:自己一定“清介自持,誓不受属员一毫馈送”。  相似文献   

3.
“今古第一廉吏“于成龙先祖为于坦,于坦为永宁州白霜里人,白霜里在清代并于同南都,今同南都于氏均称来自于今柳林镇于家沟村。于家沟属同南都十甲,原有太子太保红灯笼、于氏祖茔,于成龙为真际楼捐赠大铁钟等物证。现仅存“成龙书院“,即于成龙设馆授徒处所。而且,于成龙父辈、子辈、重孙等姓名用字均与于家沟字辈完全吻合,况且于成龙与于准祖孙俩在白霜里的活动许多碑记中频频出现。可见,于成龙祖籍无疑在柳林县柳林镇于家沟独立行政村。  相似文献   

4.
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导演朱正和摄制组电话不断,一片喝彩,都说于成龙的形象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爱民惩恶,大得民心,道出了当代观众反腐倡廉的共同呼声。记者昨天电话采访了此剧的编剧、导演朱正,电视剧引起的轰动,忙坏了这位太原电视台的女编导。 在电视圈,朱正并不出名,以前只是执导过连续剧《唐皇开基》、《胡子将军孙毅》和艺术片《河谷》、《土蛋子的故事》等,她自学成才,后来才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这回,《一代廉吏于成龙》一炮打响,令人刮目相看。 朱正说,两年前,一次偶尔来到吕梁山区,她在于成龙的故乡听到了老百姓在讲300多年前的故事。于成龙为官30年,严惩贪官污吏,为平民百姓办事。灾情严重时,他把自己的粮米也给捐了。由于他的刚正不阿,他的官场生涯也一波三折,险象环生。他病逝时,没给子孙留下一间屋,只有书籍数十册,小柳条箱内官袍一身、靴一双、内衣一套以及粗米数斤。百姓闻之,罢市聚哭,绘像祀之。康熙南巡时也感慨而言:“实乃天下廉吏第一也。”太原台当年拍摄过《新星》,当代清官李向南的形象也是家喻户晓。这次在中纪委有关部门支持下,与监察部电教中心共同拍摄这部古装清官戏,在历史上严格把关,在思想上追求深刻,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它虽言历史,却关现实,也是今天反腐倡廉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5.
清官之乐     
近读《康熙大帝全传》,知康熙非常注意奖技扶植清官。他常常不是等清官死了之后才去考虑论什么号,而是在清官还活着的时候就予以表彰重用。像大小于成龙、傅拉塔、张鹏翻、彭鹏、郭腊等,都是康熙发现并加以重用的廉吏。为了勉励地方官员做廉吏,康熙大力宣传做清官的好处:“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词尸祝,岂非盛事?从来百姓最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四,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为清官甚乐”!这是康熙的看法。细细想来,不无道理。清官衣乐何乐文…  相似文献   

6.
今古第一廉吏于成龙先祖为于坦,于坦为永宁州白霜里人,白霜里在清代并于同南都,今同南都于氏均称来自于今柳林镇于家沟村。于家沟属同南都十甲,原有太子太保红灯笼、于氏祖茔,于成龙为真际楼捐赠大铁钟等物证。现仅存成龙书院,即于成龙设馆授徒处所。而且,于成龙父辈、子辈、重孙等姓名用字均与于家沟字辈完全吻合,况且于成龙与于准祖孙俩在白霜里的活动许多碑记中频频出现。可见,于成龙祖籍无疑在柳林县柳林镇于家沟独立行政村。  相似文献   

7.
廉吏于成龙(康熙)十九年 ,(于成龙)擢直隶巡抚 ,莅任 ,戒州县私加火耗 ①馈遗上官。令既行 ,道府劾州县 ,州县即讦道府不得馈遗挟嫌 ,疏请严定处分 ,下部议行。宣化所属东西二城与怀安、蔚州二卫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 ,前政金世德请除粮 ,未行 ,为民累 ;成龙复疏请 ,从之。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 ,论如律。二十年 ,入觐 ,召对 ,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廉甚当 ,成龙奏 :“履谦过而不改 ,臣不得已劾之。”上曰 :“为政当知大体 ,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 ,尔其勉旃!”是年冬 ,丧母乞假 ,优诏许之。未几 ,迁江南江西总…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廉吏、“清官”是否存在,近几十年来曾有过波澜起伏的争论。而今史学界已公认:廉吏、“清官”在历史上确是客观存存的。但对于“清官”及其思想的评价,分歧仍颇大。为此。本文试就“清官”及其思想作些历史考察,谈点祖浅认识。  相似文献   

9.
我演于成龙     
于成龙是个清官,在忧国忧民的意识中,我就爱看清官戏。 在开机仪式上我说过一句,“我是背着一架山来闯鬼门关的”。 在中央电视台开播前,我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20集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的送审带。看时我无法入戏,心总在戏外,脑子闪现的,全是当初这些戏拍摄现场的情境。至今回忆起来,还不免心有余悸。真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心总是乱乱地,不知从哪儿说起好。《一代廉吏于成龙》可以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戏。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应产生的社会效应,由评论家和观众去议,我还是从我说起吧。 在我四十多年的演戏生涯中,涉足影视也有十五个春秋了,担当主演的戏也拍了好几十部,但从来没碰上像于成龙这样的角色,把我折腾得好苦、好苦……  相似文献   

10.
于成龙是我国古代社会清官的楷模,他将儒家的治国安邦之策与兵家的用兵谋略很好地结合起来,推动了兵学和儒学的融合发展。兵农合一是于成龙军事观及用兵策略的主要观点,无事为农,战时则兵,兵农合一,稽盗平乱。这一观点产生于清朝初年社会急需稳定的时代背景,主要体现于对保甲法以及用兵之策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11.
一、面对诱惑敢说“不”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大家熟知的“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他升任两江总督时,未带仪仗和随员,只雇了辆小毛驴车,身上也不过带了二十文钱,根本没有惊扰驿站安排宾馆,这样他就走马上任到了江宁.  相似文献   

12.
大凡清官廉吏,总是严于律己,常感政绩不足,负国负民,有愧于心。在我国古代,这些清官留下了许多“自愧诗”,今天读之,仍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教益。唐代韦应物,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为官廉政,关心民生,深得爱戴。他在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6,(3)
于成龙为山西永宁州人.清顺治18年45岁时出仕,65岁时升任两江总督。作为封疆大吏,他却获得了“于半鸭”、“于糖粥”、“于青菜”、“无米总督”等众多雅号。于成龙出仕后十几年没回家,任合州刺史时。前来探望的儿子要返山西,他无物可带,只割了半只成鸭嘱其拿回家送给奶奶,遂被人称为“于半鸭”。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卓著政绩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早已在人们中广为传颂,而他为官清廉的作风却鲜为人知。本文试就林则徐为官清廉的作风谈谈自己的窥管之见,作为引玉之砖。 1 林则徐通过多年的官场实践,1832年发出了“廉吏不可为而可为”的呼声。“廉吏不可为而可为”的呼声,充分体现了林则徐要冲破当时官场的腐败黑暗,实践他经世致用的抱负和当一名清官的坚强决心。当时的官场是怎样的呢?清末封建统治阶级腐朽衰败,“天下之利权,非中饱于私  相似文献   

15.
廉政关系到社会兴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清正廉洁是社会对其官僚队伍的基本要求。在中国古代,明君贤相、清官廉吏代不乏人。单以封建盛世来说,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代的“洪武之治”;清代的“康乾盛兴”。即有皇帝的清明勤政、豁达大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王朝既反腐惩贪,又表彰和奖励清官廉吏.清官廉吏大都忠于皇帝,勤于职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畏强权,公正执法;为官清廉,一身正气等.表彰奖励包括下诏书表彰,加官晋爵,物质鼓励,死后优恤,赏及后代子孙等.对清官廉吏的表彰弘扬了正气,对贪腐之风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因为这种表彰还不足以抵消贪腐的诱惑,人治下的制度漏洞又给贪腐行为造成许多机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王朝既反腐惩贪,又表彰和奖励清官廉吏.清官廉吏大都忠于皇帝,勤于职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畏强权,公正执法;为官清廉,一身正气等.表彰奖励包括下诏书表彰,加官晋爵,物质鼓励,死后优恤,赏及后代子孙等.对清官廉吏的表彰弘扬了正气,对贪腐之风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因为这种表彰还不足以抵消贪腐的诱惑,人治下的制度漏洞又给贪腐行为造成许多机会.  相似文献   

18.
本片再现了康熙年间,两江总督于成龙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官场生涯和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情感经历。 第一集大清江山初定,顺治皇上和康亲王正为人才极缺发愁,8岁的玄烨在一旁出主意:“何不将前朝中榜的举子召来为我大清所用?” 前朝副榜贡生于成龙就因8岁皇子的一个主意,做了广西罗城知县。族长八爷爷不让他去匪盗成灾的罗城送死,但于母深明大义,将丈夫的遗物交给儿子,含泪叮嘱“不管做官大小,都不能欺压百姓”。于成龙典房卖地别了老母妻儿,带着4个乡下小子上路了。 刚进广西境内,于成龙主仆夜宿客店,盗贼便将他上任文书和仅剩的几两银子偷走了。但第二天清晨,偷走的包裹又被送了回来。  相似文献   

19.
于成龙由于其一贯坚持洁己廉政的处世态度而因政绩卓越身居两江总督之要职. 在这段时期内,于成龙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对两江腐败吏治的规范与建设,对两江奢靡风气的整治与变易以及重视两江地区的文化教育三个方面.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的突出贡献,是其践行儒家 "三不朽"的人生理想的写照.  相似文献   

20.
“四人帮”垮台以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新得到了贯彻。“清官”与清官戏这一禁区终于被冲破了,不仅得到毛主席、周总理赞扬的清官戏《十五贯》重上舞台,而且文艺界与史学界对“清官”与清官戏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清官”一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如《梁书》卷20《刘季连传》(《南史》卷13同)说他“早历清官”。他是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早历清官”也是在刘宋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