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论道德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可以促使人们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培养理想人格,造就良好德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不仅从人的本质、人的劳动和个体素质三个方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而且以社会形态的演进为依据,具体阐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努力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进步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其中,道德教育规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其他诸种教育方式的灵魂和核心。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普遍低迷,是教育界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在于道德教育实践中对道德教育本真的游离和丢失。通过还原性诊断的方式,逻辑推演出道德教育的本真使命,并对造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制度和认识上的三种“不相称”症结作出诊断。在道德教育本真理解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终结的出路构想。  相似文献   

4.
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品德的自主建构和发展。然而,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却存在明显的人的失落:目标的“趋同化”设定模糊了学生的品德差异,内容的“抽离式”重组遮蔽了学生的道德生活,方法的“说理式”运用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体验,评价的“标准化”导向阻滞了学生的道德创生。有必要从人的复归的角度修复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目标上,“理想化”与“现实性”相关联以关照人的主体需求;在内容上,“预设”与“生成”相结合以关照人的主体生活;在方法上,“思维训练”与“行为养成”相统一以关照人的主动实践;在评价上,“标准化”与“差异性”相辉映以关照人的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但对于什么样的人是有道德的人这一问题人们的表述却笼统而模糊,而道德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正是衡量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根本依据.从道德教育目标与学校道德有效性关系出发,寻找我国道德教育目的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道德进步的标志,也是道德教育指向的目标。人类社会发展迅速,但始终没有得到完善的发展;人类的潜能往往被人类自己低估而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人类不应以牺牲自己的精神追求去达到物质利益的满足,只有人们的心态和行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因此,应当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使道德教育提供给人们以独特的手段,帮助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发展学校教育事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9.
体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载体.文章通过阐述学校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学校体育的教育资源,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体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载体.文章通过阐述学校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学校体育的教育资源,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着人的发展,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学校道德教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围绕这一目标,工作上需要突出校本特色,灵活调度教育时空,营造道德文化环境;方法上需要重视情感体验,强调双向互动,让道德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名刚 《教育探索》2004,2(8):94-96
主体性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当前并行的热门教育话题,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如何融三者于一体,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的重要问题和重要课题。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弘扬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其主体地位,发展其主体能力和塑造其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一直以来,国内理论界、学术界一直研究探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不可否认,现有的理论宏观层面居多,中观和微观层面缺失。如何站在具体主体的角度,运用多学科理论切合实际地探索促进主体全面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全面发展方案,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培养“发展型道德”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负担的任务。重点分析了“发展型道德”的涵义,组成要素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道德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发展型道德”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坐标,规定了学校课程建设以人的现实境遇为现实基点,以人的发展要素为内容维度,以人的现实需要为目标向度,并以唤起人的生命姿态为价值旨趣。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学校课程建设要在哲学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构筑学校课程哲学;在文化层面关注多元化形态整合,弥合课程文化张力;在价值层面坚持以个体人...  相似文献   

16.
围绕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题,确认了追求合乎人的本质,增强人的主体能力的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义,并阐明了对人的需要的全面性认识和实践,正确地处理个人的自我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的关系,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全面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所阐述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大继承和创新,体现了江泽民同志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创新精神。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代表”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今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仍然脱离学生现实的道德生活,把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接受者而当作“道德客体”来培养,从中折射出的是一种抽象主义的人学思维。这种人学思路抛弃了人之为人的未完成性、丰富性、历史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个性等特性。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人是在现实生活世界或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生存实践活动的主体,即“具体的人”。以这种人学观念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应是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建构自己的道德生活,从而不断地自我生“成有道德的人”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返现实生活世界,通过学校道德生活的现实构建来促进学生的德性发展,将把学生当作道德主体来培养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一切为人的事业,它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学校道德教育亦是如此。同时,生命是人的存在形式,为此,教育或道德教育应是以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提升为目的。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道德教育)中却存在着对学生生命忽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女性的“全面发展”实则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一过程。但由于女性的特殊历史地位,又使二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女性解放与发展的程度比男性要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女性解放才成为了衡量人的解放的“天然尺度”。所以,只有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得到“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